馬占福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第一中學,青海 海東)
化學是一門傳統的自然科學,中學階段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概念、化學變化規律等理論知識,還要掌握探索化學知識生成和發展過程的技能,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傳統的化學課堂往往落入了應試教育的窠臼,主張讓學生記住規律和概念,然后通過做題熟能生巧來謀求高分。這樣的教學模式,違背了青少年的成長和認知規律,不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此新課改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方案,讓化學課堂變得和諧生態、靈動高效。那么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必須有很強的目的性、計劃性和針對性,所以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我們就得提前做好預習導案。生態課堂的預習導案要能具體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預想到每個問題可能出現的分歧和探索思路,這樣才能充分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牽引他們一步步深入學習。
以高一“氧化還原反應”教學來說,如果沒有預習直接進入課堂,可能前面五分鐘都在忙于熟悉基本的原理和概念等理論知識。為了提高課堂利用率,同時也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可以這樣設置預習導案:(1)初中學過氧化還原反應嗎?系統地回憶一下;(2)認真閱讀教材,參照案例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從“得氧失氧”的角度來認知氧化還原反應;(3)結合認知,歸納生活實踐中有哪些常見現象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這是預習導案的大框架,這個預習導案要以第二點為重點,讓學生先在課前針對性地學習氧化還原知識,這樣在課堂上我們就能針對性地發現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節約課堂時間,提升課堂效率。
在預習過程中,學生會掌握基本的知識點,但是也會在重難點部分產生困惑,課堂上我們要對預習反饋進行針對性的解決。我們在統計學生預習反饋的同時,就掌握了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會發現他們重難點問題的癥結,從而找到科學的教學方法。
在“氧化還原反應”教學時,給學生3分鐘時間反饋預習問題,然后我們用2分鐘整理發現大致存在以下幾種問題:①大約1/3的同學思維總是固化在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模式;②對化合價升降與電子轉移理解不透徹;③不能對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大反應區分聯系,無法列舉生活中的氧化還原反應……針對第一種情況我們要聯系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形象的指導,引導他們從得失電子的角度來形象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第二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形象的視頻或教具模型來演示電子轉移,讓學生產生深刻理解;第三問題要以誘導的方式啟發學生自主尋找生活實踐中的具體案例。
我們通過這樣的預習和反饋,就能幫學生初步建立化學知識脈絡之間的聯系,牽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化學知識探索和體驗中來。
當前高考化學考查面越來越廣,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們在化學教學中針對重難點問題或容易產生分歧的問題引導學生互動討論,讓學生充分體驗化學知識生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還以“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為例,因為這節內容基礎知識點比較多,是以后化學知識的奠基課,所以要讓每位同學都徹徹底底地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知識。對于這樣共性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式構建5人左右的學習小組。組長結合組員的特長和優勢布置學習任務,然后再一起整合探索成果:空間思維好的學生構建教具模型來演示氧化還原反應時得失電子的過程;善于記錄的學生要能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做出對比性筆錄;善于表達的組員可以通過示意圖等方式來幫其他組員完成抽象知識的形象認知……如此設置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組員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特長,將這節課的基礎知識從不同的角度來剖析,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提升,實現共同進步的課堂目標。
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還不夠,還要能舉一反三,推陳出新。長期以來,化學實驗教學多是讓學生按照既定的模式比貓畫虎做實驗,這樣就缺乏了學生的思考空間,失去了實驗探索的意義。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能力,我們可以鼓勵大家通過實驗來發現傳統實驗的不足,并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在我的鼓勵下,有同學就提出教材中H2在Cl2中燃燒的演示實驗存在如下不足:①實驗氣密性不好,容易造成污染;②設計不合理,燃燒持續時間短。學生通過嘗試進行了這樣的改進:①把尖嘴玻璃管銜接一單孔膠皮塞,如此就能增強氣密性,防止泄露污染;②實驗時我們先通進氫氣并點燃,學生可以觀察到氫氣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的“正常”火焰……通過改良實驗,學生充分運用化學知識進行了思考和實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并能積極遷移,生成能力。
總的來說,知識和技能的缺失其實是課堂基礎的缺失。因此,要想實現高中化學生態高效課堂就不能好高騖遠,我們就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切實的思考和體驗掌握化學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探究中來,從而提高化學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