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春
(江蘇省揚州市文津中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這些精辟而透徹的論述,切中了當前語文課堂教率不高的要害之處,指明了教學的正確方向。
從教的角度而言,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教材是媒體,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教師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蘇格拉里語)。教師在這里的作用是向導,是引路人,他要“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葉圣陶語文教學論集》),從而完成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任務。
如何發揮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結合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如果能積極創設富有情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情境,如:敘述故事、感情朗誦、模擬表演等,就能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主動學、深入學、持久學。
老師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改變學生傳統的思維定勢和記憶性思維習慣,多逆向思維,多發散思維,多創新思維,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和再解決問題架橋鋪路,從而引導學生變“死學”為活學,引導他們更好地學,學得更好,努力實現“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價值追求。
迪卡兒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重視和加強有關學習的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強化方法的指導遠甚于知識的灌輸,變“學會”為“會學”和“能學”,其意義不言而喻。而語文作為一門獨特的學科,它不僅要求梯級的開拓,更強調大量的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大量的積累和不斷的反復學習中逐步習得和漸漸加深的。
如何使學生真正處于主體地位,變教師的“自我表現”為學生的“主體表現”?在教學實踐中,重心應該朝以下幾方面轉移:
立足人之外的教育價值取向在目前、過去一直是學校教育的主流,具體表現為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近代以來,它受到來自其對立面的多次撞擊,但依然猶如板結一般左右著教師的態度和行為,就好像人們拿對自由的渴望撞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依然改變不了冥冥之中的“控制”一樣,學校教育始終擺脫不了赫爾巴特式的影子。赫爾巴特把知識教學作為學校教學的本位,從這個本位出發,課堂、教材、教師自然成了學校教學的中心,教學的效果也以知識積累的量為衡量標準。
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教學中,首先需要充分考慮怎樣有效引導學生,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語文課,既要旗幟鮮明反對、摒棄“一言堂”,也要防止不著邊際的“滿堂問”,既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強烈欲望,也要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能力。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這樣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課前預學時同學們能真的提出問題或者能提出真問題,甚至經過獨立思考或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這會比老師在課堂上勞心費神的講解和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畢竟學生如能提出問題,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增強,課堂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學生的主體角色也會逐步確認。
只要是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基礎、能力去獲取知識、掌握知識、解決問題,老師就需要大膽放手。我們要根據學生、學科的特點,精心組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努力構建有利于主體學習的課堂教學框架。如果我們的課堂呈現的是優化簡潔的教學環節,展示的是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提供的是學生興趣盎然的閱讀欣賞,那么,這樣的課堂不單單會讓學生樂學、愛學,而且能夠起到讓學生善學、思學的作用,為學生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石。
當然,要想達到上述目標,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優先。老師們要引導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采取各種方式方法去鼓勵孩子們查字典、讀注釋、畫段落、寫段意、誦課文、杠重點、提問題、加批注等,教師適時設疑激趣,爭取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積極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積累,不僅會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而且也會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依賴性會大大降低。洪宗禮老師曾說:語文教師上課時,有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是著眼于把學生“講懂”,另一種則是注重于引導學生自己去“學懂”,前者是“發而不引”,后者是“引而不發”。我們講課應當“引而不發”。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發展的主體,是我們設計和實施教學的主著眼點。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起主導作用,這是學生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