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民政
(上海市中遠實驗學校)
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活動。教學效益不僅僅取決于教師教多少,更重要的是學生學多少。一節有效的數學課應該把思維留給學生,把思想留給學生,把分析問題的方法留給學生。基于這一思考,在數學課堂中,我校進行了“導學稿”的教學探索和嘗試,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導學稿”的探索與嘗試,通過“導”讓每個學生能始終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去實現自主的“學”。“導學稿”是一種形式,更是一個紐帶,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在導學稿的設計中包含以下幾部分的設計:
1.預習設計:這部分的設計是開放的,可以是學生對書本教材內容的預習,也可以是教師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者是學生事先搜集一些資料和素材等。它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真實的素材,數學的數字和符號不再空洞乏味。
2.導入設計:如何引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關鍵。“導學稿”的使用正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新課的導入是和學生的練習結合在一起的,學生在自主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新知的發生過程。當然,不同課型的導入方法不盡相同,教師要根據實際做相應的變化。但總的原則是:溫故知新,架橋鋪路,承上啟下。
3.鞏固練習設計:教師是課堂教學、主題探究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引領者,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題探究的參與者、親歷者,沒有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無從談起。因此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是課堂教學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學生使用導學稿,邊做邊體會,效率大大提高。
根據學校校本作業設計的總體要求,數學組從作業類型、要求、數量、內容、頻率等幾個方面設置好校本框架;各備課組根據本年級學生實際情況分別討論,安排具體作業內容,使學生作業負擔大大減輕,作業有效性進一步提升。同時,每天課前再配合“微短訓練5分鐘”反饋,使學生通過“天天積累”,努力做到堂堂清,化沉重的學習負擔為日積月累的進步,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使課程實施落到實處。
根據這樣的要求,我們組織全組老師參與,花了近兩年的時間開發了六、七、八三個年級共六冊的校本作業,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同步性
完全按照課時安排同步編寫,每一課時都有一個練習,練習的量基本為A4頁面兩面,適合學生在學完新課后及時復習。
2.層次性
每一個練習都面向全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合適的練習。練習分三個層次:基礎題、中等題、試一試。基礎題占50%左右,中等題占40%左右,試一試占10%。
基礎題為每課時的核心知識,所有同學都應牢牢掌握;中等題為本課基礎知識的加深部分,中等學生都可以嘗試著完成;試一試為本課知識的拓展延伸,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進行自我挑戰。
教師應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程統整的設計能力,設計學科綜合活動,并努力關注知識、生活、社會三個層次,把抽象的學科內容轉化為具有現實意義的具體任務情景,實現具體化、可操作化的活動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增強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促進綠色學業質量的提升。
有些數學活動可以在課內或校內開展。例如:六年級,我們的學習內容主要圍繞有理數及其運算展開,這一階段,對于培養學生的數感非常重要,我們就在六年級各班級和年級開展了24點爭霸賽、誰是速算王等活動,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力爭上游的集體榮譽感。學校和家庭生活是學生最熟悉的,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資源,為數學活動服務。
講到人文教育,前段時間,當講完《勾股定理的證明和應用》,總感覺少了點什么,于是和組內老師商量圍繞這個主題開展一次數學史學習活動:(1)各班級的同學分小組上網或到圖書館收集與勾股定理有關的歷史資料,并整理成故事稿,在班級講演;(2)各班優勝小組在全年級進行主題為“聽數學故事,尋數學起源”的講故事比賽;(3)全體同學根據先前收集的資料以及聽到的故事創作主題為《勾股定理萬花筒》的數學小報,并上交進行評比。
近兩年我校開展的數學學科活動如下:
1.六上 “誰是速算王” 2.六下 “二十四點大賽”
3.七上 “小小設計師” 4.七下 “趣味連連看”
5.八上 “勾股定理萬花筒” 6.八下 “邏輯的力量”
7.九上 “神奇的黃金分割” 8.九下 “和諧的圓”
通過上述課內外、校內外的學科統整設計,學生回家作業的時間縮短了,學業成績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熱情提升了,在市教委組織的綠色質量調研中取得了“低負高效”的較高評價,這是我們課題研究樂于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