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棟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外國語學校)
《楓橋夜泊》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這也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教師教學時不應該僅限于讓學生了解譯文,更應該教會學生品讀古詩,讓學生深度了解古詩的意韻,體會詩人的情感,豐富自身的情感,加強文化底蘊。為了讓學生深刻地感悟到張繼的思想感情,我們不僅需要了解詩句本身的含義,還要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全方位解析《楓橋夜泊》,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課前先以PPT形式,或者以教師有感情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心理,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楓橋夜泊》一直以來飽受爭議。在作詩時間上,一種說法是在安史之亂時期玄宗倉促奔蜀,當時江南一帶戰亂少,比較安定,有不少文人術士紛紛逃到今江浙一帶躲避戰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他為排解家國之憂,亂世逢生舉目無親,《楓橋夜泊》是他寄蘇州夜景所作。另一種說法據《唐才子傳》“天寶十二年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記錄,《楓橋夜泊》是在張繼進京趕考后,因為同時期的文人好友紛紛榜上提名,卻唯獨自己落榜,因此來到蘇州楓橋泊舟觀景以排遣內心苦悶的心情所作。總之不管那種說法,《楓橋夜泊》一定是張繼在蘇州楓橋泊舟之際,為排解心中憂愁而作,卻不曾想寄景解愁愁更愁。蘇州秋夜,孤舟獨自漂泊,羈旅異地的孤獨和憂愁在此寒冷的秋夜達到了極致。而秋夜里蘇州楓橋處的幽靜蒼涼的美景,吸引著這位懷著家國之憂、異地羈旅、無依無靠的客子,張繼在此領略到一種情深意長的詩詞意韻,寫下了這首意境清涼遼遠的漂泊詩。這首《楓橋夜泊》也因愁而聞名至今。
在給學生講述了創作背景后,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正確朗讀古詩,盡量帶著感情讀。給學生制定目標:通過工具書、注釋推測字詞含義,翻譯詩句,理解古詩內容,大概了解古詩所述的事;想象古詩所述之事,走近作者、體悟情感。教師范讀,吟誦《楓橋夜泊》,抑揚頓挫、注重情感、讀出韻味,讓學生慢慢體會、回味,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再指名朗讀,強調重點字音、停頓以及語速;然后播放吟誦《楓橋夜泊》的音頻文件,營造古典文化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
通過理解古詩的每一個字詞的含義,理解每句詩的內容。解釋生詞,擴展解釋“楓橋”“江楓”“姑蘇”“寒山寺”地點所處的環境,重點解釋“烏啼”“霜滿天”“漁火”“對愁眠”,可以播放課件或者書寫板書,讓學生記下并要求背誦;翻譯詩句,點一個語文基礎好的學生,讓其根據解釋過的字詞進行全文翻譯,指出不恰當的地方并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品讀經典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老師再以PPT課件的形式將標準翻譯公布或者口述翻譯,讓學生通篇理解古詩的含義。
賞析詩詞,感受秋夜的凄涼。《楓橋夜泊》以“愁”字統起,前兩句景物麇集:落下的月、啼鳴的烏鴉、遍地的霜花、江邊的楓橋、漁火、不眠的人,營造出一種意韻濃厚的審美意境。后兩句景物蕭疏:姑蘇城、寒山寺、趁夜而渡的客船,意境深遠;秋天的夜里,江里漁火稀疏,羈旅異鄉的客子臥聽著深沉的夜半鐘聲。每一處景物的選擇都獨具慧眼,動靜結合、明暗結合,情景交融,人物的心情隨著景物跌宕起伏,共同營造出一個凄涼的意境。先讓學生圍繞“全文以哪個字為中心情感”“概括每一句所描述的景物”“整首詩用了哪種寫作方法”“秋夜會渲染出什么氛圍”“詩人的情感悲傷還是快樂”這幾個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師再指名問答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分析,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分析古詩的能力。體會作者情感,重點品味“愁”字,感受詩人內心的愁思。“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前一句描繪了三種景象,上弦月升起早,月落時已經臨近清晨,樹上的鳥也在凌晨時分啼鳴;后一句寫“江楓”“漁火”,未眠的場景表現了詩人一夜未眠,在此插入問題“首句描寫了什么”“從何處可以看出詩人一夜未眠”“詩人為何一夜未眠”。詩的前后兩句分別是詩人的所見與所聞,面對著霜秋夜景,詩人心頭縈繞起縷縷愁絲,夜半的鐘聲襯托夜的寧靜,渲染了秋的凄涼,而詩人臥聽鐘聲,難以言傳的感受也盡不在言中了。在此插問:“安靜的秋夜里,聽到空靈遼遠的鐘聲,詩人一夜未眠作何感想呢?”再指名一位學生,總結張繼寫作的目的以及通過《楓橋夜泊》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再對其修正,書寫板書展示總結出的思想情感。
老師改善教學方法,通過在課上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生平,帶領學生通讀古詩,體會其中的意境,并且字字解釋讓學生了解詩中含義,走進作者內心世界去感受古詩蘊含的感情。
參考文獻:
[1]張峰.《楓橋夜泊》教學案例[J].新課程(小學),2015(4).
[2]王寧寧.多角度分析《楓橋夜泊》[J].新課程(中學),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