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胤
(江蘇省昆山市兵希中學)
現在很多老師都會用生活中的東西去充實課堂教學,豐富教學手段。那么“生活”是信手拈來就可以用的嗎?怎樣聯系生活才能促進信息技術教學呢?下面就結合一些課堂案例來談談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案例:講授認識演示文稿。上課老師用的是有關《貓和老鼠》動畫片中的素材,雖然老師課堂安排也不錯(貓捉老鼠的自定義動畫,老鼠進洞的幻燈片切換等),但是學生上課并沒有表現出老師期望的那種興致與狀態。
上面的情況應該很多老師都遇到過,那么為什么達不到老師預期的效果呢?就是因為老師雖然用了“生活”,卻忽視了學生。現在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東西跟以前可大不一樣了,老師應該做個有心人去觀察,而不是用很多年前的眼光去看問題。目前電視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動畫片已經不是《貓和老鼠》,而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了。用《貓和老鼠》做主題已經不符合現在學生的“生活”了。
案例:講授物聯網知識。由于學生沒有接觸過物聯網,那么老師舉的例子再生動,講解概念再細致,學生對“物聯網”的概念還是一知半解,于是老師換了一種教學方式:先在辦公室事先安裝一個網絡攝像頭,上課的時候簡單介紹了物聯網,然后用手機連接攝像頭,控制攝像頭轉動,并且開啟麥克風與辦公室中老師進行了對話。再告訴學生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物聯網,學生對物聯網概念的理解一下就深刻了很多。
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體驗到、看到書上的知識點,有了這樣的轉變,學生學習的效果自然就會好很多。所以我們說促進教學的“生活”應該是學生的生活,而不是老師的生活,更不是憑空想象的生活。
案例:講授表格的基本統計。課堂教學的時候我用的書本上關于NBA的數據表格,所以引入的時候用的也是NBA的相關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學生沒有預期的那種學習勁頭和興趣,在讓學生完成計算任務的時候有很多學生都在問:老師,“蓋帽”是什么意思?可能是因為學生年齡層次的原因,他們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NBA和與其相關的知識。我不得不把課堂涉及的一些籃球名詞都解釋一遍才能繼續課堂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有時學生對書本中的例子不感興趣或者是不了解,如果老師繼續照本宣科地上課,生搬硬套書本上的例子,在引入中就會出現問題,后面涉及的操作也就很難順利地講下去,教學效果是很難保證的。其實作為老師,應該明白“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的道理。比如,用學校運動會名次表、衛生評比成績表等一些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一直用到或提到的表格,這些表格他們在處理的時候可以說相對還是很順手的。
案例:講授“相對引用”和“絕對引用”。老師考慮到了學校這段時間正好在購買校服,就沒有直接用教材上的表格,而是用了一張“校服費用統計表”讓學生去處理。
課本舉的例子用到的是“南京居民住宅分時電費統計表”,雖然對這個表的操作能體現出“相對引用”和“絕對引用”的區別,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接受這部分內容有點慢,主要是因為表中提到的“峰時段”和“谷時段”這兩個概念只有少數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所以學生對陌生的東西接受起來就相對困難一點。但是購買校服的學生有過生活體驗,把表格改成“校服費用統計表”學生處理起來就駕輕就熟。所以說信息技術教學絕對不能“教死書”,“生活”教學既能學到新知識,又能解決生活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案例:講授音頻獲取與加工。老師以《百變鈴聲》為主題,由設計制作一個有個性的鈴聲為任務貫穿整個教學。學生先在網上下載自己喜歡的音樂,再通過GOLDWAVR軟件選取片段,組合、發布成自己獨特的鈴聲。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習投入,興趣濃厚,展示環節中表現積極。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每個個體當然也會有自己的個性,特別是現在零零后的學生,他們的個性是很鮮明的。所以我們信息技術的“生活”教學也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個性,在保證基本知識和操作的前提下讓學生有自己發揮個性的空間。
案例:講授文檔中插入表格。老師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從生活出發,去設計修飾日常能見到的表格,比如課程表、值日生表等,但是同時也給了學生一些規范:表格的外框線3磅粗、內框線1.5磅粗,第一行和列都用橙色等等。最后學生做出來的表格基本都是一個樣子,展示的環節學生大多都在“挑毛病”:這里沒按老師的要求,不是3磅粗;那里顏色不對,不是橙色……
這樣的課或許能讓學生把知識點掌握得很牢,算是一節“好”課,但絕不能算是一節優課。我們的課堂不應有諸多的條條框框去限制學生的個性發展,應該是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去發揚自己的個性。學生充分發揮個性的同時,教師也應該適時去鼓勵和贊揚好的方面,讓學生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這不光是信息技術也應該是所有學科都應做到的。
要想促進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教師就要活用好學生的“生活”。教師上課應把課堂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以學生為出發點,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興趣,讓課堂順利進行,也能開闊學生視野,鞏固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01.
[2]李政濤.交互生成: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轉化之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