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霞
(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深雪堂初級中學校)
群文閱讀教學,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議題,精選同一議題下的群文,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通過瀏覽、精讀、摘抄、背誦等方式,積累語言、素材,學習寫作技法等知識,由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比對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閱讀與寫作的共識。如議題為“此景此情”,入選文章分別是:《春》《濟南的冬天》《荷塘月色》。在議題的統領下,以學習具體生動的描寫為教學切入點,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1)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主要問題1~2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熱情。如,學習知識目標:選擇典型事件表達情趣、理趣,我們確定議題為“師生之間”。組合的群文分別是:馬及時的《王幾何》,魏巍的《我的老師》、蘇叔陽的《我的老師》、魯迅的《藤野先生》、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了解寫了哪些事件,說說這些事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理趣?這些趣味是怎樣表達出來的?說說對你的閱讀和寫作有怎樣的啟示。前兩個問題的解答可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后一個問題讓學生探究學習,去發現這組群文在選材方面的共性,從而獲得“如何選取典型事件表達理趣、情趣以及如何表達”的寫作知識。學生分析歸納,整合比對,將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知識網絡。
(2)學生自主閱讀時,教學生綜合運用瀏覽、略讀、精讀、悟讀等閱讀方法,閱讀同一議題下的群文,以提高閱讀效率。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邊讀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批注等,做讀書筆記。交流自己的感悟,并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教師對學生普遍的疑難進行點撥,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做好知識結構的整合、架構、重建。學生仿寫訓練:選取典型事例,寫一個人。
利用群文在寫法上的個性特點作為范本,選取一點或幾點寫作技法進行仿寫練習,獲得運用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分析例文的基礎上模仿寫作思路和技巧,嘗試寫與例文相似題材的文章。此外,還可以對例文進行擴寫、縮寫、續寫和改寫等變式訓練,做到有法可循,降低寫作難度。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仿寫是提高其寫作水平的重要環節,能幫助絕大多數學生寫出至少入格的作文。但是,在仿寫起步時,我們選材不必過多,因為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內涵,過多的借鑒只會讓學生思想混雜、東拼西湊,很難以一定的語言融會貫通,并且,過多的模仿還會框死寫作思路,個人的才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可貪多求全,仿寫時一般選取一點或幾點就可以了。如:文章結構、語言、選材、詳略、寫作的某一表現手法(如以小見大、情節反轉、托物寓意、欲揚先抑、借景抒情、對比、描寫、比喻、擬人)等。
一組群文,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本,通過變式練習使學生能夠對所學內容進行遷移應用。教師應力求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對出現的錯誤及時分析糾正,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整合認知結構,提高閱讀寫作能力。例如《別樣的鄉愁》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設計議題:別樣的鄉愁。群文篇目:余光中《鄉愁四韻》、李廣田《鄉愁》、席慕蓉《鄉愁》、范仲淹《漁家傲·秋思》,通過別樣的意象,體會別樣的鄉愁所包含的誠摯感情。重組意象,擴容鄉愁,學寫《我的鄉愁》。“活學活用、讀寫并重”的學習方法,帶動全班學生將閱讀和寫作巧妙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群文閱讀,巧于練筆”的良好效果。另外還可以將教學拓展到課外,安排一些微寫作訓練:閱讀課后適時安排片段作文或隨筆,教師要及時批閱、評比、展示或推薦發表,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模仿只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提高寫作能力的手段。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必須注意體會和創新。在接納、吸收對方的優點時融入自己的特色,把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甚至超越對方。具體實踐中,我們首先從大處把握,在布局、思想上與(群文)例文進行對比,思考哪些需要借鑒,哪些可以有所提高,明確一個主題,只有這樣,文章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要做到深入文章、切到細處,可以借鑒一些精彩生動的字詞、富有意蘊的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的特殊句式等,只要能夠自然地融入我們的文章,那也是一種創新,至少是一種再創造。另外,對于某些語段可以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刪改,發揮我們的聯想和想象,寫出真情實感,寫出獨特體驗,就像一串美麗的項鏈,需要的是閃閃發光的珍珠和自然的靈秀。
學生獲得了群文議題下自主閱讀提升寫作的方法:“讀+仿+創”。以探索發現為樂趣的群文閱讀課堂,最大限度地解決學生的閱讀積累問題,以練筆為實踐,讓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從課堂開始。
參考文獻:
[1]劉麗麗.“群文閱讀”實踐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6(4).
[2]李青.主題教學理論及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曲阜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