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芳(山東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兩城中學)
案例:八年級上冊Unit 2。剛上課,復習完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后,英語教師帶領大家學新單詞。教師:翻開書92頁(excuse,me,thank,teacher,about,yours,for,help,welcome)。(學生齊讀)教師:現在大家再跟我讀一遍單詞,爭取這一遍記住。(學生齊讀)教師:好,同學們,我現在給大家五分鐘時間把咱們剛才學的單詞背下來,一會兒默寫。(學生默背)教師:時間到,大家拿出聽寫本將單詞的中文解釋寫在本上,自己默寫。學生開始抄中文注釋。學生甲:認認真真默寫。學生乙:偷偷打開書開始抄。學生丙:合上書無所適從,不會也不寫。教師:現在以小組為單位把聽寫本收上來。
反思:這位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是傳統的死記硬背,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記住并掌握新單詞,但教學方法有誤,教師講自己的,沒有與學生互動交流。沒有交流的課堂顯得死氣沉沉,學生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教師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知識,不管學生有沒有學會就進行課堂檢驗?!胺侵笇越虒W”代表人羅杰斯反對這一教學方式并指出,“只在頸部以上進行的學習,沒有經過心智是無意義學習”,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背單詞記語法,卻缺乏語言交流所需要的聽、說、讀、寫。真正的教育過程是師生間交流互動,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感官,讓學生充滿積極性、主動性,主動愿意學習、愿意接受新知識,這才是我們“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的真正目的。
“交流—互動”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交流”是指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彼此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提供給對方。“互動”則是互相幫助、互相影響,成為影響對方的因素。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是師生之間的交往,換言之,教學過程中“交流—互動”就是師生交往的過程,通過課堂的渠道,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統一。師生之間彼此交流溝通、互相幫助,打破傳統意義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壁壘,成為相互給予的朋友?!敖涣鳌印苯虒W模式的特點:
“交流—互動”這一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方式,由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改為師生之間通過語言交流友好互動。改變傳統教育中以課本為主體死記硬背的成規,不止是書本中的內容,可根據生活中發生的事讓學生更廣泛地接受新知識。
“交流—互動”這一教學模式建立了師生間的友好關系,師生平等,學生對老師不再像以前一樣有抗拒心理。從教師為主導變成師生主導,為學生創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也創建了一個自然和諧、平等民主的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一種工具,這一特點表明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學會交流,不同于傳統的背單詞、記語法,將知識強制記在腦子里。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真正把英語當作交流工具,互動參與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英語的語感,提高英語的運用能力,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興趣是“交流—互動”的前提,學生有興趣,學起來才會事半功倍。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之一,激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習的興趣是實現“交流—互動”的前提,而教師的作用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負責組織、監督、維持課堂,將學生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幫助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多為學生提供實際應用英語的機會。中學生不再是三兩歲的小孩子,單方面灌輸知識已經不再適合他們。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主動學習并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十分符合杜威指出的“從做中學”這一概念,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比單純死記硬背更適合中學生,且效果更為顯著。共同討論解決問題是“交流—互動”的關鍵,“交流—互動”不僅是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更是學生間的交流互動。開展分組學習,由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生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有利于各個程度的學生共同進步,這也是“交流—互動”教育模式的關鍵。學生的問題、疑惑由教師回答,更有利于創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鞏固練習、消化吸收“交流—互動”的效果。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后,教師應對各個小組進行評價,要全面、客觀、公正。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應多注重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關聯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同層面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都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從而達到“交流—互動”教育模式的目的。
“交流—互動”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再是教師單方面地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喜歡上學英語,讓學習英語成為一種快樂,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欲,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課堂氛圍?!敖涣鳌印苯虒W模式讓學生可以在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識,掌握技能,將英語應用在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谷陟云.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及其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9(5).
[2]孫德興,譚羽非.交流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
[3]高倩.中學英語課堂中的互動式教學實踐研究[D].延邊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