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芬連
(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南渡鎮第一中學)
農村的教育教學資源不太充足,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應該努力開掘已有的教材資源,讓它們發揮出最大的效用。針對農村文化氛圍不濃的現狀,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提升農村中學生的文學素養。
學生對語言感悟能力的提升是增強文學素養的必備條件。葉圣陶先生也曾言:“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養農村中學生的語感是提升文學素養的可靠保障。
誦讀是培養語感最傳統的方法,是歷經磨礪被人們保留下來的一種傳統的方法。那么,怎樣朗讀既能使自己“因聲求氣”,又能感染他人,從而提升文學素養呢?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朱熹語)”在朗讀這一環節,我們可以選擇教材中的經典文章作為朗讀的素材,因為在編入教材之前,這些作品都是經過精心篩選后確定下來的,其中的語言比較規范。如果能以此為素材進行朗讀訓練,必定能提高學生準確判斷和感悟語言的能力。
朗讀過程中要注意讀得流暢、要準確地把握朗讀的節奏。朗讀的節奏是根據文學作品的不同體裁和內容而定的,從內容上講,緊急、熱烈的描寫要讀得快些;讀到安靜的場面、沉重的心情語句要放慢一些……
美讀的要求是“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葉圣陶語)。只要把握得當,學生就可以通過誦讀體會出作品所要傳達的意旨;還要注意準確把握停頓,合理地把握停頓不僅不會造成思緒的不連貫,相反,它會使學生的情感更加濃烈。正確處理好朗讀文學作品時的語氣和停頓就要仔細揣摩字詞句,這樣既可以實現“美讀”,又能培養語感。
“朗讀也是一種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骨活動的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氣音節就在讀者的喉舌筋骨上流下痕跡。”總之,教師要想讓學生的朗讀富有感染力,就要根據文學作品的內容,安排重音,調控速度,把握語調,把作者的情感讀出來,使自己能夠耳與心謀,從而感悟語言的意蘊、情感、韻味,逐步提升文學素養。
新課改倡導開放式的語文教學,即要求語文學習活動內容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獨立自覺地主動參與各種語文課外活動,提升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踐行這些新課改理念的過程中,我大膽探索,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語文課外活動課,以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從而提升農村中學學生的文學素養。
學了《古代詩歌四首》,為了激起學生對詩歌的熱情,從而通過詩歌的學習提升文學素養,我組織他們開展了“叩開詩歌的大門”“搜集詩歌”“詩歌誦會”等語文課外活動。活動結束時,為了使這次語文課外活動更加有效,我要求他們通過合作討論的形式對這次活動進行一下反思和總結。大家踴躍發言“這次我們開展的‘叩開詩歌的大門’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走進了瑰麗的詩詞海洋……通過這段時間扎實有效的學習、研究、展示,我們對詩歌的興趣大增,寫出了一首首充滿真情的詩歌,這些作品被裝訂成冊,變成一本本的小詩集。”“在‘搜集詩歌’活動中,我們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搜集到了許多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了解了詩歌的特點,學習了詩歌的分類,也了解了詩歌從古至今的變化。另外通過對古詩詞的翻譯,還提升了我鑒賞詩歌的能力,提升了我的文學素養。”“在‘詩歌朗誦會’活動中,我們采用了豐富多樣的形式,朗誦了自己搜集到的詩歌,我的同桌更厲害,他朗誦的是自己寫的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通過這個活動,我們提高了自己的朗誦技巧,充分感受到了詩歌的美。”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對課外活動的反思和總結,不僅有助于激起他們對詩歌濃厚的興趣,還使他們通過了解、賞析詩歌提升了文學素養。因此在教學實踐當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抓住進行課外活動的契機,激發學生對各類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使文學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中學生的學習資源相對城市的學生較為貧乏,而中學生屬于活潑好動、好奇心很強的群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通過誦讀經典文學作品提升農村中學生的文學素養;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手段如通過組織有效的語文課外活動,以調動學生主動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楊梅芳.山區中學文學教育的缺失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4(8).
[2]謝秋萍.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