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輝
(湖南省株洲縣南洲鎮中心學校)
初中歷史教學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科教育,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浩瀚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歷史課程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就顯得極為必要,以下本文將做出簡要論述。
中學歷史與我國傳統文化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通過指導中學生認識歷史、學習歷史甚至精研歷史,可以讓學生在不斷搜集、總結和思考、辯證中實現思維能力的拓展、情操的陶冶,修身養性。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可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面: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歷史教材幾乎每一課都會介紹一個或幾個人物,對于主要人物,要引導學生對其有準確、客觀的分析、評價,教師的教學要始終將優秀人文精神滲透在教學中。從歷史人物和發生的事件中,學生能夠學習到仁義智信、謙虛忍讓、忠孝仁愛、舍生取義等優秀的精神文化。簡單來說,開展歷史教學的意義就在于提升國民整體素質,正確認識社會現實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以科學、辯證的眼光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助力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從而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所以說歷史學科與中華傳統文化關系密切,借助歷史去創造人類未來美好而嶄新的集體記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可行。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朝代的更替還是歷史名人的出現,都是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而奮斗。倉頡造字,使我們中華民族有了自己的漢字文化,人們可以利用漢字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直到五霸鬧春秋,七雄逐中原,各種學派的涌現,更是產生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武林”現象,此時出現的孔子的《論語》以及孟子的《孟子》等著作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漢朝文化思想更是進一步革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孔孟之道在我國占據了正統的地位。例如:講述“西漢中期儒法結合”時,我提問:“儒家思想是由誰建立的?”學生大聲答道:“孔子,還有孟子。”“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接下來我進一步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然后指出: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內容反映了封建專制統治,我介紹了“三綱”,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挖掘儒家、墨家、法家思想當中的誠信、和諧、法治、友善等思想內容,結合當今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教育,把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學生傳承和發揚下去。當然,在教育面向現代化的今天,我們還要不斷開拓進取,讓學生學會利用傳統文化進行二次創新,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永續。
歷史知識涉及的內容很廣,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比如愛國、舍生取義、救死扶傷等等,這些內容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都不落后,并且也是我國教育主推的內容。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其他精神文化或許不太好挖掘,但是愛國思想可以說是十分普遍。具體來講,如教學我國近代史時,我們還可以通過“中日黃海海戰”涌現出的鄧世昌與北洋艦隊共存亡的英勇事跡來勉勵學生;再如,“戊戌變法”“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都可以很好地達到激發中學生愛國情感的效果,而這些內容都是歷史教材中的。只要歷史教師稍稍留意便可以將其挖掘出來,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探討,從而培養學生優秀的民族精神,滲透傳統文化。
我們如今所使用的中學歷史教材還涉及很多的繪畫、書法、雕塑等藝術作品,這些藝術瑰寶顯示了泱泱華夏繁榮而燦爛的藝術史。歷史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中,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些優秀的作品進行品鑒。每學年我們可以組織七、八兩個年級的同學舉行“民族傳統文化知識課堂競賽”,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同時開展唐宋詩詞名篇朗誦會、師生優秀書法作品展覽以及“看民族影視,揚中國文化”影評活動。通過開展這些活動,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概言之,中學歷史學科與傳統文化之間有一定的必然聯系,組織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不僅是時代的需要,更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需要。具體的教學方法,各位志同道合者可以參考以上觀點,期望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不懈努力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實現有效滲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彭武毅.從百家九流三教看文化融合:中學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的點滴詮釋[J].教師,2016(30).
[2]姚德健.讓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