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霞
(浙江省麗水外國語實驗學校)
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十余年來,筆者發現:自私、懶惰、沉迷網絡、厭學、和父母頂嘴、不接受老師的教誨等的學生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看到這群感恩品質缺失的學生,我的內心十分痛苦。我一直在思考初中數學教學除了能讓學生學好數學、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理性精神之外,還能給學生帶來些什么?
結合這幾年我校把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線來抓的實踐,我認為可以把感恩教育融入平時的教學中去,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懂得知恩、學會感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初中數學教學實際,本文從以下幾點來談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受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老師認為只要學生考試能考高分,能考上好的高中,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把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分數上,比如使用“題海戰術”,自然就不重視播撒感恩的種子。而作為祖國的接班人,這群孩子不是做題的工具,擁有健康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智力發展,更要重視德育,而感恩教育恰恰就是德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教師的言行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身邊的學生。因此,教師想要引導學生學會感恩,首先教師自己就必須是懂得感恩的人。教師經常對學生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謝,學生自然也會對接受他人的幫助表示感謝。當然,當我們為學生面批了作業或進行個別輔導時,我們也應要學生說聲“謝謝”。這便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教師做好了感恩的榜樣,學生怎么能不去效仿呢?
初中數學教材不像別的學科那樣感恩內容很明顯,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蘊涵的感恩素材,并靈活結合教學實際,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1.浙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部分中,有很多都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比如七年級上冊《中國古代在數的發展方面的貢獻》、七年級下冊《九章算術中的“方程”》和《楊輝三角與兩數和的乘方》、八年級上冊《從勾股定理到圖形面積關系的拓展》、八年級下冊《一元二次方程的發展小記》等閱讀材料,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國古代的數學家有不朽的研究成果。這些閱讀材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更促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充滿動力與激情。
2.教材中還有很多例題、習題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然和生命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感恩生命、感恩自然等情感。例如,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里面就有很多關于“希望工程”“植樹活動”“壓歲錢儲蓄”“抗洪救災”“資源儲量”等應用題,我們可以在列方程的同時,進行感恩教育的滲透。比如講講希望工程的宗旨是建立希望工程基金,救助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兒童重返校園等相關知識。這不僅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理念,還能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當中,培養感恩社會、感恩生命、感恩自然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3.改編教材中的節前語,也能為數學教學中落實感恩教育提供素材。如七年級下冊第32頁“2.1二元一次方程”的節前語可改編為:感恩節到了,小杰買了單價分別為2元和1.2元的賀卡若干張,花了10.8元,問這兩種賀卡各買了多少張?雖然只是增加了“感恩節到了”五個字,但無形中讓學生明白,并非報大恩大德才叫報恩,有時簡單的一張賀卡也能很好地表達出那份感恩之情。其實,只要我們細細研讀教材,這樣的素材還有很多。初中的數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數學成績好,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懂得知恩、學會感恩、還會施恩的人。讓學生明白感恩要用行動來證明,要從我們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學生都愛聽故事,教師不妨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際,講一些有關數學家的知恩感恩的故事,這不就是所謂的無痕教育嗎?
例如,當教到數形結合思想時,我們就可以講講數學家華羅庚尊重他老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華羅庚是當代著名的數學家,可同學們不知道,他讀初中時,由于貪玩,數學成績不怎么好,有時還不及格。但他的初中數學老師發現,雖然華羅庚貪玩,但思維敏捷,解題方法獨特,于是便盡心盡力地栽培他。華羅庚幸遇良師,鉆研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最終成為一名享譽世界的數學家。但他成名后終身不忘恩師,經常去看望他的初中數學老師,甚至在老師去世后,還始終如一地照顧老師的家屬。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數學課中的感恩素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但不能流于形式,把數學課上成感恩課,要做到有機滲透,潛移默化,讓感恩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慢慢發芽,茁壯成長,最終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懂得知恩、學會感恩的人。
參考文獻:
[1]楊立臣.課堂教學中的感恩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0(11).
[2]王玉鳳.淺談感恩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教學參考,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