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職業學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以就業為導向的任務設計、項目化的課程結構、翻轉式的學習模式、慕課等網絡學習平臺的應用,早已全面覆蓋到計算機的日常教學。但是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課堂氛圍不活躍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依舊不盡人如意,師生之間的互動有限,課堂討論氣氛不熱烈,學生依舊沒有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因此,如何提高計算機的課堂教學效率就顯得尤為關鍵,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現代企業培訓理念,讓教學更有實效。
1.講究高效,體現培訓價值。傳統的普通教育從基本理論到實踐應用,構建了完整的課程體系,但是時間長,無法滿足企業崗位即訓即用的要求。企業培訓通常追求實際效果,既然是以提升企業績效為基本出發點,就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培訓收益。這是與普通教育最顯著的區別之一。
2.注重企業文化與團隊合作。企業文化是企業的價值觀所在,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現代企業培訓一般都要求在培訓中讓員工產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并形成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感。同樣,這種對企業集體的認同,也在培訓中突出了團隊的精神。
3.致力于主動學習。企業培訓的對象是企業員工,是成人教育,傳統課堂上所謂的“紀律”與“規定”對成人的約束力是非常弱的,因此,讓培訓員工主動參與是達成培訓效果的前提。企業培訓的內容都與員工的工作緊密相關,會讓員工感到“這部分內容很實用”。同時,一些企業也花較多人力和物力開發了網絡學習課程,提供了員工主動學習、隨時學習的平臺和途徑。
1.課堂教學的內容不實用。課堂教學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可是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任何的知識和技能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到,甚至講解得更透徹,操作步驟更清晰,特別是計算機學科,其知識更新速度極快。網絡搜索到的知識比老師講的更有時效性。學生會有“講的知識網上都有,我為什么聽你的”的心理,因此不愿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2.太重“理性”,輕“感性”。一方面,從課堂教學形式來說,項目化的計算機課堂往往是“任務提出—要求分析—學習新知—教師演示—學生練習—教師點評”的模式,一環扣一環,邏輯上完全沒有問題,也符合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可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太理性了,時間一長,學生容易產生倦怠。另一方面,從課堂教學目標來說,理科思維更注重傳遞的知識點和操作方法,情感目標的確定往往是一帶而過,并沒有真正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而這恰恰是學生作為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樣需要被肯定和激發。
3.重“結果”,輕“過程”。計算機課程的操作實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通過實踐,學生才能真正體驗教師講解的操作步驟,熟悉操作的完整流程。不少教師過于看重操作實踐的結果,追求學生“做出正確的結果”,學生也埋頭一味地根據教師演示或者書本上的步驟,按部就班,一步步操作,直至得出最終的結果。師生都把“做出來”當作是“學會了”,認定教學目標已經達成,可是卻忘了這些步驟是事先給予學生的,不是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的,完全忽視了學生在完成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1.課堂教學體現“面對面”的作用,讓學生感到有價值。在信息化教學手段層出不窮的今天,課堂上教師如果仍舊只講知識理論或者是機械的操作步驟,學生將很難融入課堂,因為學生完全可以在課堂之外利用網絡獲取到,甚至比教師所教更全面,更具時效性。因此,教師應該有危機意識,認真思索,體現課堂教學“面對面”的優勢,提高課堂活動的價值,把重點落在活動的組織與引導上,而不是知識的傳遞上。例如,在教學“網絡服務器課程中真實設備”的體驗實踐時,頭腦風暴游戲的相互討論、小組結果的呈現與分享,這些只能在面對面的課堂進行,在師生共同的活動中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有意義,學生也才會覺得內容有價值,才愿意去參與。而把信息傳遞類的教學形式,比如理論知識,操作詳細步驟等等放在網絡教學平臺中,以“慕課”“微課”等形式呈現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靈活改變教室布局,讓課堂溝通無障礙。教室和機房是計算機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場所。通常它們的桌椅都是成排擺放的,學生都面朝講臺就座。這樣的布局雖然能有效節省空間,但是把師生之間的距離拉得更遠,在計算機機房中,這一點尤為突出。桌上的顯示器把學生“藏”在后面,不利于教師對課堂的把控,更不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看著屏幕廣播講,學生看著屏幕學,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原本是人的交流變成了從機器到人單方面的接收,偶爾的師生互動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而現代企業培訓的教室布局都比較靈活,魚骨式、V字形的桌椅布局,走出教室等,什么樣的布局形式能達到最佳的培訓效果就采用哪種形式。雖然日常的計算機課堂教學中總會受到學生人數,教學場地的限制,但是應該勇于邁出教學環境改變的第一步,敢于“我的課堂我做主”,相信一切圍繞教學活動所做的改變都應該是可行的。比如筆者曾見過某個校企合作項目的新建機房,將整個計算機機房空間分為教學區和實踐區,師生在教學區按照一定的布局近距離就座,完成必要的傳遞、討論和活動的總結等,而學生對設備的操作、練習則回到實踐區完成。我們日常的教學或許無法進行這樣的區域劃分,但是有時嘗試“動動桌椅”“動動學生”“動動設備”等微小的調整,或許整個計算機課堂的教學氛圍就不一樣了。
3.課堂教學滲透企業文化與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精神面貌。現代企業在培訓過程中,特別注重企業的文化與團隊精神,這對于員工的忠誠度和團隊士氣有顯著的激勵作用。我們也可以在日常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與人文素養的元素。比如在環境布置上,結合學生的就業崗位,要求學生著統一正裝,佩戴工牌,在教室及機房的墻上張貼本行業的技術規范或者服務規范。這樣的話,學生一進入教室或課堂,感覺就不一樣,就會自覺地調整自己的狀態。此外,也可以在班級管理中,學習企業做法,比如以企業化模式來組建班干部、學習小組和值日小組,以企業制度來修訂班級管理制度等等。人文素養則需要我們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進行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比如學生的表達欲、學生的發展欲和學生對行業、社會知識的渴求等等,而不是僅僅傳遞知識與技能本身。
4.借助多種輔助媒體,讓課堂教學更活潑。在日常教學中,PPT仍是授課采用的主要媒體。可是我們的課程,真的需要這么多的PPT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在筆者所接觸到的現代企業培訓中,企業都不約而同地使用到了白紙或者白板這一輔助媒體,而很少只用PPT投影,除非是有大量的信息要傳遞給受訓的員工。因為白板或者卡紙能夠把內容長時間地展示,布置也更加靈活,特別是更利于學生呈現他們的結論,分享他們的經驗,這一點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將課堂變成了學生展示、分享的場所,學生的主體地位直接體現出來,課堂的教學也變得更加活潑。此外,微信公眾號、網絡教學平臺等網絡手段也可以作為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補充,聲音、圖片和視頻等文件資源可以反復播放和查看。這些多種輔助媒體呈現形式,讓課堂教學更加活潑,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不管當今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如何變革,課堂教學仍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抓住學生,有效進行各種教學活動,最終達成教學目標,讓學生有所發展,有所提高仍是主要目標。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該有危機意識,努力變革,大膽創新,從包含企業培訓在內的多種教育教學領域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才能讓教學更有實效,取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