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徒制”的概念最早出現于中世紀,它是指師傅將經驗、知識、技能等“手把手”地傳授給徒弟的一種“面授”教育方式,稱為傳統學徒制。[1]“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2]20世紀90年代,以英國和澳大利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融合傳統學徒制的優點和職業教育的特點,創造了現代學徒制。1993年底,英國就開始推行現代學徒制,簡稱學徒制。現代學徒制在德國被稱為“雙元制”。1969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標志著德國“雙元制”的確立。[3]在澳大利亞,現代學徒制則被稱為“新學徒制”,1998年開始實行。
在中國,師徒制歷史悠久,據部分學者考證,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師徒制就已經存在并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職業教育形式。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越來越注重與行業的緊密結合,職業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發展沒有解決所有專業領域的問題,職業院校在磨合新教育形式的同時也在尋找新途徑,由此,現代學徒制便應運而生了。2002年以來,國家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教育規模也隨之進一步擴大,職業院校的基礎設施逐漸跟不上行業更新的速度,于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形式爭相出現,近幾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舉措就是開展“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的內涵是一種將傳統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職業教育制度。它的內在特征表現為招生即招工、重建學習載體、變革教學組織和管理模式、教學團隊的協作和互補、針對性與發展性相協同的學習評價等方面,為此,上海市醫藥學校制藥設備維修(以下簡稱“我校”)專業以學生為期八周的頂崗實習為載體,對“現代學徒制”模式進行了探索,探索過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校企的深入合作。校企合作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的招生即招工的基礎。2012年,我校開始發展和建設校企合作基地,2015年我校與東富龍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成立了制藥設備維修專業專用的校外實訓基地,并于2015年學生開始在基地進行實訓和職業技能的訓練和學習。為了適應崗位需求的發展,經過和基地的合作磨合,2017年學生開始在基地進行頂崗實習,為今后的招生即招工奠定基礎。
2.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變化。在制藥設備維修專業的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根據現代學徒制模式的要求,重新梳理本專業的核心課程。經過為期八周的探索實踐過程,確定專業崗位群,分析各崗位工作任務,總結出幾個典型工作任務。經過對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確定學生需具備的專業能力;根據專業能力需求,確定應掌握的知識、技能;由知識技能歸納出核心專業課程。以“制藥設備安裝與調試”課程為例,我們借助校企合作平臺,按照制藥設備的安裝與調試崗位標準來組織教學。在學校的理論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做好理論知識的儲備,如學生將學習“機械基礎”“氣動控制技術”“電子電工技術”“制藥設備概論”等理論課程,并在學校進行基礎的實驗操作,例如氣動回路的實驗、電子線路裝配實訓等。技能的學習主要在企業進行,由企業師傅負責,在崗位上進行學生技能的培訓和操作練習,例如洗瓶機轉盤的安裝與調試、壓片機中模的安裝與調試、滅菌箱電控柜的安裝與調試等。學生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觀察、模仿、思考后動手實踐,學習設備安裝和調試過程中需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由此可見,學習載體隨著教學模式的改變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3.工學交替進行。經過行業專家、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在實踐過程中的全程參與,行業專家指導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專業素養,專業課教師把握學生學習規律和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企業師傅協助確定崗位任務,研究學校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的銜接配合,以學生畢業以后應具有本行業的通用基本知識和技能為目的,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中,第一學年學生進行認知規律的學習,除了語、數、英、思想道德等基礎知識外,還需學習三門專業基礎課程;第二學年主要是核心專業課程的學習,例如“制藥設備安裝與調試”“制藥設備維修與保養”等。本學年開始,每個學期學生必須進入企業,由企業師傅傳授相關崗位上的技能知識;第三學年是學生職業資格準備和頂崗實習階段。本學年上學期學生必須考取維修電工初級工證書。下學期進入頂崗實習,企業和學生雙方選擇學生實習的工作崗位和帶教師傅。實習期間,學生需要以工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接受企業的工作任務和師傅的指導,同時完成學校的實習報告。實現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
4.教學組織形式和日常管理。工學交替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專業教師為主導,在學校課堂內學習,由學校組織教學工作;在企業的技能訓練,以企業帶教師傅為主要負責人,學校會委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主要由企業組織現場教學,在企業實踐的專業教師兼職學生監督工作,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職業導向和專業答疑,保障學生遵守企業規章制度,安全實習。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工作將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
5.學習評價體系的改善。以現代學徒制針對性與發展性相協同的學習評價為指導,為實現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評價體系采用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同時進行。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以學校考核為主;在企業實習期間,以企業師傅評價為主。由于現代學徒制模式中參與的主體較多,在評價時采用學生自評、專業教師評價、企業師傅評價,除此之外,還根據行業標準評價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水平。評價體系的改善也是制藥設備維修專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條件。
通過本次現代學徒制模式的實踐探索,筆者發現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受益顯著的首先是學生。和以往相比,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有了全面提升;學生在崗位上進行學習,時時刻刻都以雙重身份來要求自己,操作技能完全按照生產崗位的要求進行,有力地推動了學生身份的轉變;其次,有力地促進了專業教師的快速成長。通過和企業師傅的聯合教學,專業教師能時刻緊跟行業的發展步伐,掌握了很多一線生產案例,為今后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最后,它能夠實現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變革。我們在重構教學標準和課程內容時,能夠更加貼近行業的發展和生產實際崗位的需要,使課程設置更貼近職業要求,推動制藥設備維修專業更好地發展。
盡管在探索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很多方面還值得我們思考和改善。例如學校、家庭和企業之間的協議權責還沒有明確;現代學徒制的招生即招工模式能否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工學交替的學習模式也需要學生去適應等。即使目前還有這些問題需要去思考,但是不可否認,現代學徒制能夠使企業和學校更加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使企業文化點點滴滴的滲透到校園文化中,將人文素養、職業素養的養成貫穿于整個人才的培養過程,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人才培養觀。
綜上所述,現代學徒制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傳統學徒制的優勢,而且是當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是一種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的人才培養模式,它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能夠根據經濟發展的步伐,培養出符合行業標準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現代學徒制模式的實施不會一蹴而就,我們要明確已經具備的條件,尋找一切途徑,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