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林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廣東 深圳)
與正常兒童家長相比,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家長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承受著更多的壓力。在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家庭,親子關系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第一,親子關系受家長的心理壓力的影響。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家長承受的心理壓力大小與孩子的殘疾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及家庭所掌握的應對資源有關;第二,親子關系受孩子的殘疾程度影響。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由于在語言、智力、動作等方面發育遲緩,使得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面臨更多障礙,從而影響父母對兒童需求的敏感度和反應度,導致父母的親幼兒行為受阻,最終影響親子關系。
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心理會經歷否認事實、內疚自責、困惑迷茫、沮喪退縮的階段,各個階段對孩子的親子關系都有一定的影響。歸納起來,影響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影響直接影響親子關系,許多家長認為重度智力障礙孩子不具備學習的能力,對其只盡到“吃飽穿暖”的養育服務,忽略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日常生活中大包大攬,剝奪了親子交流的機會。更有一些家長直接把子女直接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撫養,導致本來就有智力障礙的孩子因缺少親情依托而造成更嚴重的心理障礙。
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在語言、智力、動作等方面發育遲緩,不同孩子的發育遲緩程度也不盡相同,程度越重的孩子在與父母溝通時面臨的障礙越多。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家長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遭遇的障礙越多,對孩子就會越失望,對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和反應度也會下降,從而影響其親幼行為,導致親子關系不理想。
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發育遲緩,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面臨更多障礙。同時,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的面部、動作、社會性等方面的特征也會受到智力發展的影響,使得父母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出現本能的“激情抑制”,悲哀、抑郁、絕望等情緒占據父母的心靈,缺少與孩子互動的動力,造成親幼兒行為減少。縱觀現代家庭,父母多處于家庭核心的地位,他們不愿意與孩子溝通,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代替孩子做任何決定,導致孩子過分依賴,并習慣性地選擇沉默,而不是溝通。這些現狀表明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家庭的溝通嚴重缺乏。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不斷豐富,家庭生活日益富裕的同時,家庭關系也發生了不可估量的變化,親子關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家長過多地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給孩子創造充裕的物質生活上,卻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生活難以自理,長期需要照顧和看護,加上長時間康復治療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導致父母的個人生活和工作長期受到影響,從而影響父母與孩子的陪伴時間。
因為重度智力障礙孩子的誕生,很多夫妻的心理壓力顯著提升,主要表現在生理問題、情緒問題、行為問題以及精神方面。薛景科做過相應調查,在他的研究中對殘疾兒童家長的生活質量與正常家長進行了比較,發現研究每個維度都低于正常家長,特別是精神得分的情感職能。巨大壓力是影響夫妻關系的主要因素。其次,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的誕生會給家庭經濟帶來沉重負擔,導致父母過度關注支撐家庭的經濟來源或彼此埋怨,而忽略了彼此的情感交流。夫妻關系不再是家庭的基礎,親子關系必然受到牽連。
教師支持的概念目前國內外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本文提出的教師支持可理解為社會支持的一個分支,主要指教育工作者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包括教學場所、教學設備等硬件設施及師資力量、信息活動等軟件設施,通過行為的援助、親密的交往行為、指導等方式對重度智力障礙家庭親子關系改善方面進行無償幫助的行為。
對于廣大已入學的重度智力障礙兒童來說,他們由于自身發展條件的制約,生活空間相對狹小,除了家里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學校。就人際層面的社會關系來說,除了來自家庭內部的人員關系,主要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因此,對于已入學的重度智力障礙兒童來說學校承擔著相當重要的責任,教師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育本身就是一項極其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緊密配合。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是教育中起步最晚、社會關注度最低的一個分支。很多重度智力障礙孩子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都不認同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目的和意義,自然也不支持孩子的教育工作。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家長會,通過召開家長會,把特殊學校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展示給家長,取得家長對重度智力障礙兒童教育的認可和支持,并達成家校通力協作,形成目標統一、要求一致、內容科學、方法優化、生動活潑的特殊教育網絡。通過家長會,讓很多家長感受到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意識到只有學校和家庭相互協調,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功能,從而由被動轉變成主動參與,提高家長參與孩子教育的積極性。
對于超常兒童而言,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無論是心理還是教養問題上都經歷過艱辛的心路歷程。教師可以通過成立家長成長中心幫助家長逐步釋放心理壓力,走出心理陰霾,勇敢面對自己是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的父母的客觀事實,并用平常心看待孩子。同時,也可以讓家長了解特殊兒童的特殊需要更多的是體現在教育上,或者,讓他們更關注的是教育上的特殊需要。對于特殊兒童的家長來說,在明白用平常心看待兒童的同時,還要體現在教育上,可能需要一些專門的或特殊的、或普通兒童不怎么使用的方法、內容或措施。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交流活動,幫助家長重新認識自己的教養方式,讓他們知道不良的教養方式會引起重度智力障礙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也不利于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古希臘某位哲人曾說過:感情是由交流堆積而成的。任何一種感情的升華都有賴于交流。親子之情雖是與生俱來的,但由于重度智力障礙孩子自身的缺陷,很多家長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工作及不斷學習、提高中,而忽略了與孩子的互動。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種親子活動,如“媽媽教我整理書包”“爸爸教我攝影”等,讓家長設身處地的以孩子眼光和心態來參與活動,活動中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這樣既有助于家長對孩子的進一步了解,也有利于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改善親子關系。
重度智力障礙兒童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如攻擊行為、多動行為、對抗行為、退縮行為和情緒問題等等。不良的行為問題會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阻礙親子關系的良性發展,而不良的親子關系也會強化孩子行為問題,最終導致親子關系—行為問題—親子關系進入惡性循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與孩子近距離接觸的優勢,深入了解孩子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行為背后的需求,再選取合適的方式引導孩子自覺主動地矯正自己的行為問題,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減少或消除其問題行為。
很多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重度智力障礙時,往往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更不愿意和別人談論自己孩子的事情。對孩子感到失望,對人生充滿埋怨是導致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父母產生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家長所產生的這些負面情緒,通常會使他們不喜歡社交、抑郁苦悶,常被失望、孤立無援情緒及凄涼的感情所包圍,對事業失去信心,悲觀色彩較重,消極情緒增多,對生活缺乏樂趣,這樣一來,嚴重阻礙了他們正常的生活與工作,也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閱讀可以豐富生活,愉悅身心,靜享幸福;閱讀可以調節情緒,豐富感情,使我們懂得感覺、感動、感恩。教師可以搜集一些教育學、心理學及培養興趣愛好如烘焙、旅游、插花、運動等方面的書籍,組織家長參與圖書漂流活動,幫助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家長釋放負面情緒,走出心里霧霾,拓展陽光人生。
針對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支持行為應當是謹慎的,因為每個孩子的家庭都是獨特的,親子關系的形成與發展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果支持不當,很可能對孩子及家庭帶來情感傷害,也會影響家長與教師間的關系。
不當的親子關系會導致孩子各種行為問題的發生,行為問題的存在會使親子關系長期受到潛在的挑戰。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的行為問題一旦形成,往往是長期存在的。入學后兒童周一至周五在學校,與老師的互動是其最主要的社會互動方式,周末則主要生活在家庭,與父母互動成為其主要的社會互動方式。所以一旦發現有行為問題,教師就要及時聯合家長,給予相應的支持方案,并進行持續性干預。
每個重度智力障礙兒童的家庭都是獨特的,親子關系必然蘊含著每一個獨特家庭所擁有的文化因素。教師在進行干預支持的時候要結合孩子家庭的文化背景、經濟背景和家長的心理狀況,尊重家長對孩子的認識及家庭的獨特文化背景。在尊重的基礎上開展支持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