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三中學 邱麗琴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經驗總結以及主動探索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這種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大的學習回報。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極大提升語文教學效率,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甚至能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好的契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語文教學同樣也要具有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接觸到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在輕松、主動的狀態下學習語文知識。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樣也講求一定的策略,本文通過介紹幾個典型的策略來為中學語文教學提出建議。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要獲得學生自身的認可,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完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基礎部分。其次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興趣的調動,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科目充滿興趣,才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刻苦鉆研并且學有所成。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離開課堂,走進生活,體驗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對語文的認知提升到人生層面和實際生活層面,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真正的意義,具體如教師利用假期時間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以及歷史文化展覽等富含歷史文化內涵的景區,讓學生在游歷的過程中增長見聞并拓展知識面。通過這個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積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方便讓學生的作文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具感染力。其次,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學生將語文中學到的知識和理論應用到現實學習生活中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話劇表演或者劇本寫作大賽的機遇,或將課文改編成小型話劇,或由教師規定寫作主題,任由學生自由發揮創作劇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文類的競賽,一是提升學生的文學創作能力,二是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更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閱讀中,教材中提出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兩個環節,教師可以將這兩個環節切實實行下去,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以上都是轉變傳統課堂、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措施。然而,這些教學活動富有極大的靈活性,教師應注意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學習特點為依托,積極扮演好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確保豐富靈活的教學活動有序、有效進行。教師應充分觀察學生,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提供指導,給予學生合適的意見,完善學生學習體驗。教師應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自主學習的優缺點,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初中階段,學生主要的知識來源還是課堂,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教學質量。然而,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直白講授”的形式,這種模式下,學生直接獲取到知識,缺少思考、探究的過程。對此,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引入新型的教學方法,實現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學生學習主動性,帶給學生不同于尋常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來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豐富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可以使用引入問題教學法,這個方法在提升學生興趣方面有著明顯的效果,引入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由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進行知識點講解轉變為由學生主動去探求教師提出問題的答案,讓學生體會到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教材課后練習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深度理解。魯迅的文章一般具有極深刻的社會諷刺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潛臺詞,并引領學生去逐步理解魯迅先生的用詞用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法,教師可以有效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答案,如此,經過長時間的思維鍛煉,學生能夠形成固定的閱讀理解的思維模式,掌握語文信息探究技巧,以便學生日后在閱讀理解中的直接套用。
教師應注意問題設置的合理性,即教師應首先明確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與知識儲備度,根據學生能力設置合理的問題,既保證問題難度不會過大而增加學生挫敗感,也不使問題難度較小而難以起到訓練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效果。教師可以設置分層問題,問題難度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逐步擴展思維,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讓學生受益終生的優秀品質,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積極承擔起引導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責任,才能為學生以后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習慣基礎,同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逼迫式教學是不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學習中的。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預習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身難以理解的是文章具體的哪一部分,有助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能夠更具針對性的尋求解答,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短板有著準確的度量。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復習習慣,人的記憶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度的,長期記憶的形成需要學生進行多次復習。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行組織設計,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如每學習一篇課文,就可以布置一篇思維導圖制作的任務,讓學生寫出文章的基本架構并列出主要事件最終推導出文章的主旨。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來自主解答疑問,并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解決疑問的能力。
教師可以設計以“良好學習習慣”為主題的表格,打印出來并發給學生,鼓勵學生自我監督,完成預習便在“預習”一項打上對勾,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周檢驗自己的習慣完成表,及時反思自己的表現。教師應讓學生明確表格知識是學生自我良好習慣養成的輔助工具,可以不必交給教師,根據自己的表現及時調整、完善。
綜上所述,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一是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策略和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學質量,使教學效果貼近教學目標。二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到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雖然目前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阻礙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但教師應積極承擔起這份責任,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