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東鳳鎮鳳鳴小學 劉 松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是由國家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翻閱新教材可發現變化有三:其一是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更有傳統文化血脈蘊含其中;其二是先識字再學拼音,將語文學習指向母語、生活、文化的集合,其三是倡導親子閱讀,讓廣大家長參與到教育中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對省市各級教材的編寫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新版教材合理地安排300高頻字優先學習,寫字由簡到難,由獨體到合體,由描紅到臨摹。特別是每個獨體字上面都有筆順展示,意在告訴小朋友寫字是有規律的,要按照筆順規則來書寫。生字中新出現的筆畫在田字格前面用“小格子”特別標識,這些細節都為新版教材寫字教學提供了依托。
《新課程標準》指出:認真寫好漢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從一筆一劃入手,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逐步形成良好的寫字能力,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因此,我在教學中嘗試運用以下策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學寫字,必學執筆。剛入一年級的小學生,已能夠握筆繪畫、簡單書寫,但真正執筆正確的寥寥無幾。老師們常抱怨幼兒園沒有及時糾正,習慣已經養成。其實,小學階段才是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正確的執筆,是小學生初學寫字的前提,此乃水的本源,木的根本。所以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握筆的第一刻起,我們就要嚴格把好寫字姿勢這一關。
1.口訣提前定位。書寫時我們常通過圖解與示范相結合,分步講清執筆要領,往往老師說得挺明白,學生聽得不明白。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對“眼離書本一尺,手離筆尖一寸,胸離桌子一拳”“頭正、身直、臂開、足平”這些詞語并不理解,常常顧頭顧不了腳。如果能把這些要求變成口訣邊說邊做,學生掌握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坐姿口訣:兩點靠,八字形,頭抬高,腳放平。
執筆口訣:筆拿高,一關節,四指靠,兩點捏,掌心空,立掌寫。
一年級的孩子,口訣記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課上可以讓學生擺好姿勢靜坐一分鐘再寫字。常言說:“寫字之前先練姿,提筆既是練字時。”每次寫字前都要齊誦口訣再執筆,長期堅持學生的習慣則得以養成。
2.細節指導到位。對于剛入學的孩子,老師指導要事無巨細,鉛筆太尖容易滑破紙張,太頓寫出來的字沒有力量,因此鉛筆一定要尖圓適度。橡皮的選擇也非常關鍵,我向家長推薦繪圖橡皮,軟硬適度,有些同學習慣用鉛筆上的橡皮擦,擦不干凈,經常擦漏紙張。剛進行寫字練習時,時時要提醒學生,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對保持正確坐姿、握筆的孩子及時貼上“星星”以示肯定。
3.心態調整補位。“心正則筆正”,寫字的過程就是修正內心的過程。我們常常在語文教學中不自覺地把寫字和記字混為一談,認為寫得多記得快。有些老師甚至把寫字當成一種懲罰,凡是記不住的字就寫“十遍”“二十遍”,學生把“寫完”當成目標,因寫而生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每個學段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寫字時間,提高書寫質量。我把每節“十分鐘”寫字,當成練字的機會,強調“三個可以,三個不能”:一是可以寫不完,不能寫不好;二是可以擦一擦,不能寫后描;三是可以比美觀,不能比速度。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會在寫字中滋生厭煩情緒,枯燥單調的寫字練習對孩子的心性是極大的考驗。為了緩解寫字壓力,我常常借助媒體、故事、實物讓寫字教學趣味橫生。
在現行語文教材中幾乎所有的編排都是先從“橫”“豎”入手,“橫平豎直”是寫字最基本的要求。而一年級的孩子對“橫平豎直”的要求并不理解,所以在課堂上我拿出一根線繩,讓學生扯一扯,到底怎樣才是“平”?怎樣才是“直”呢?學生通過直觀化的實踐,很容易就明白了“橫平豎直”的基本要求。然后再讓學生利用“橫中線”“豎中線”為依托,將橫和豎寫平寫直,慢慢地學生在有了一定的力量掌控后,基本上能做到“橫平豎直”。
在反復強調“橫平豎直”的基本原理之后,我漸漸發現,學生會把字寫得硬梆梆,筆畫干澀得像木棍一樣沒有美感。對于剛入學一個多月的學生,無論怎樣強調“頓筆”“收筆”他們都無法領會。唐·孫過庭《書譜》曰:“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孫過庭認為,書法就其根本來源于“點”畫。于是我把寫字的重點放在“點”的教學上。“點”的入筆要空中取勢、前輕后重,為了讓學生領會其中要領,我借助動畫將“雨點”落下變為動態寫真,讓學生模仿“雨點”飛落時的情景來書寫,先起飛,再落地,由輕到重。用“飛行”這樣動態化的手段將“點”的落筆問題順利解決。接下來,無論寫“橫”還是“豎”我都強調“以點入筆”順利解決一年級學生的頓筆問題。
在書寫“懸針豎”時,我沒有解釋專業的詞語,采用圖片理解的方法,拿出“一根針”讓學生說說針的特點?
生1:針的頭尖尖的。
生2:上面粗下面細。
師:對了,我們今天學習的“豎”就像“一根針”,上粗下細。怎么才能寫出這樣的“豎”呢?
(師示范)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上面寫得重些,就會粗,下面老師寫得輕,就會細一些。
師:你真是善于發現的孩子。你們的鉛筆和老師的粉筆一樣,稍稍用力就會寫得粗些,輕一點就細些。來,拿起筆來試一下。
通過實物對比讓疑難的問題通俗化,我還將“撇”“捺”的教學與裙子對比,以“撐開的裙擺”來理解“舒展”的意思。撇要像“掃把”送出去,捺要帶個“小尾巴”,點要像“小雨滴”,這些形象的實物讓孩子筆畫書寫變得活潑生動。
常言道:字如其人。字端正,氣軒昂,人耿直,心高尚,寫好字是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體現。部編新版教材安排也凸顯了筆畫的重要。
我們在聽課中常常發現老師要么把寫字的練習放在課外完成,要么在課堂上筆筆指導,字字練習。其實每節課時間有限,要集中經歷突破難點。新版教材中,每課都標注新學的筆畫,這就是課上指導的重點。例如《秋天》一課,教師用書中明確指出要學寫新筆畫:橫撇。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并示范:從左到右,起筆時稍重,折時頓筆,輕輕往左下方撇。橫長撇短。引導學生邊說筆畫名稱邊寫。本課的四個生字“了”“子”“人”“大”有一定的聯系,因此老師在指導“了”“人”后讓學生自主練寫“子”“大”。
在一年級上學期要將所有筆畫全部學完,學生往往在比較形近的筆畫中記憶模糊、經常出錯,因此教材在《語文園地七》中安排了“彎鉤”和“豎鉤”、“豎提”和“豎折”、“豎彎鉤”和“豎彎”、“斜鉤”和“臥鉤”的練習,學生要通過筆畫名稱、描紅、感受每個筆畫的不同,在讀帖、書寫中區別筆畫。
一年級的學生對寫字的藝術美不能領會,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循序漸進點滴滲透。如在教學“三”時,很多同學將三個橫寫得一樣長,或者指向同一方向,影響美觀。因此在課堂上我指導學生筆畫重復的,要寫得有伸有縮,有長有短。學生在觀察后發現,中間橫最短,第三橫最長,于是我重點示范“短橫”與“長橫”的區別。又如“參”字底下的三撇,要長短有別,部件重復的,要有大有小,有展有收。在變化中體會漢字的美觀。
《荀子 勸學》有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寫字亦如此,點點滴滴的水聚集起來,就能形成一個深水潭。一年級孩子熱情好動,持久性不夠,這就要求教師在寫字教學中把握一些小技巧,讓孩子主動參與到寫字教學中。
1.當面評價。在以前執教時我們常常讓學生寫完作業統一上交,老師批改后再發回來。學生對老師的批改不聞無問,有些字寫得不好,寫錯了也不能及時更改。本學期我嘗試在課堂上當面批改,每節課側重一個小組的評價,對不規范的筆畫,結構不緊湊的字當面指出并及時改正。我發現,有時只是一句話就把學生點醒了。如學生在寫“可”字時,“口”字寫得太大,太低,影響了字的美觀,我及時指出,學生改正后印象深刻。
2.及時展示。寫字教學的評價可以利用Q群、微信、宣傳欄展示等多種形式把學生的書寫情況展示出來。家長在群里看到孩子的進步也會及時給予表揚,同學間在宣傳欄中看見自己的作品貼出來也會沾沾自喜,充滿成功感,促進學生寫字信心的提升。
3.互相評價。我們在聽一年級教學研究課時發現學生常常在評價的環節盯住不好的筆畫進行評價,如:他的字頂格了;他的字沒要寫在最中的位置;他的字太大不好看……我在執教中反其道而行之,讓學生找出寫得好的地方,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互相欣賞,互相吸納,互相提升。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新版語文教材,在寫字方面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依托,只要我們語文老師準確把握寫字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扎扎實實地抓好、抓實寫字教學,用心、用情、用智慧就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