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華
【摘 要】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是困擾其經營與發展的突出問題,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在有限的資源配置下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成為重中之重。本文分別從融資成本、融資主體自由度、資金利用率和融資風險方面分析比較各個融資方式對融資效率的影響,為中小企業融資方式選擇提供一定參考和建議措施。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方式;融資效率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4-020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4.084
0 引言
在我國,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顯著上升,尤其在緩解就業壓力,提高經濟水平,促進稅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自身所具有的高成長和經營高風險的特性,使其融資渠道窄,融資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在現代市場經濟競爭中,企業只有合理選擇融資方式來籌集企業經營所需資金,才能保證企業正常運營。因此,分析比較各融資方式對融資效率的影響,對中小企業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緩解融資難的困境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中小企業融資方式與融資效率
1.1 中小企業融資方式
企業融資不僅是籌資者通過預測資金需求,選擇一定融資方式,在金融市場募集資金的過程[2]。根據資金來源劃分將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劃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如表1所示。內源融資是指公司利用經營活動所產生的資金滿足自身資金需求,主要包括留存收益和折舊。外源融資是企業以一定方式從外部獲得資金的過程,主要有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
表1 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及渠道
1.2 融資效率
企業融資的實質是以資金供求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企業能否籌得資金,以何種方式何種渠道籌得資金,并且利用融入資金為企業帶來最高收益的能力,即資金的優化配置達到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構成了融資效率的內涵[3]。
從經濟學角度看,融資效率是與成本收益密切相關的,既包括企業是否以低成本籌得到所需資金,也包括籌得資金能否充分發揮其效率。從企業融資效率含義界定來看,企業融資效率與其相應的融資成本的高低,與資金配置效率及動態演進的金融市場制度有關。要知道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企業融資是否有效率,要從動態的觀點來看待。本文將從融資成本、融資主體自由度、資金使用率、融資風險四方面,分析各中融資方式對融資效率的影響[4]。
2 中小企業各種融資方式的融資效率比較分析
2.1 融資成本
融資成本是企業籌集資金過程中所承付的相關費用,如籌措公司向銀行支付的借款利息和股東支付的股利籌,實則是資金使用者支付給資金所有者的使用費。內源資金是企業將自有資金或留存收益用于企業經營資金,表面不需要對外支付額外費用,實際上企業如果將轉化為資本的留存收益投資于別處獲得增值,這部分增值則是機會成本,屬于內源融資的成本。自籌資金的融資成本相對于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成本是最低的。在資本市場上,除了支付給股東的股利以外,股權融資成本包括企業上市所需的各項支出,如掛牌費用,審計費用,中介費用,信息披露等,此外,由于投資者與管理者的委托代理關系產生的管理費用和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交易成本也構成了股權融資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理論上股權融資的成本是最高的。債權融資成本包括企業向銀行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發行債券的相關費用支出。通常情況下,債券發行時的費用是較高的,包括承銷費用,印刷費,公告費,評審費等,但是債權融資具有稅盾作用,可以為企業節稅。綜上所述,從融資成本方面比較,內源融資優于債權融資優于股權融資。
2.2 融資主體自由度
融資主體自由度是指融資主體受外界約束的程度,這種約束既包括法律上的,也包括規章制度和體制上的。內源融資因為不受外界環境的壓力與制約,受約束力最小,是三種融資方式中融資主體自由度最高的。債權融資受債權人約束較大,比如銀行貸款,銀行對借款企業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制性條款,導致債權融資的主體自由度較低。對于股權融資而言,企業發行股票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籌集資金的數額和用途要符合相關規定,如募集的資金不得超過項目需要量,建立募集資金專項存儲制度等。其次為了實現股東最大利益,股東對經營者進行控制和監督措施,控制企業資金的投向和使用,因為股東的牽制,股權融資自由度會有所下降。但在實際操作中,相對于債務融資受到的外界環境約束而言,股權融資的融資自由度也比較高。
2.3 資金利用率
資金利用率主要考察資金到位率和資金使用率兩方面,資金到位率是實際籌集到的資金與預期籌集資金量的比率,資金使用率反應的是企業對籌集得的資金的配置效率,對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是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有效途徑。因此,資金利用率也是影響中小企業融資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比較三種融資方式,內源融資的資金到位率是最高的,由于企業只要內部批準留存收益轉增資本即可籌得資金,因此內源融資的資金到位率最高。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審批程序較繁瑣,而且有一定市場風險,有可能出現債券認購不足和股本籌集不足的現象。對于資金使用率,不論是發行債券還是銀行貸款,企業一般會按需籌集資金,不會出現籌資過多閑置的情況。對于股權融資,以下兩種情況會導致資金利用率不足:1)上市的中小企業短期并沒有資金需求,由于股權融資偏好誤導選擇增發,融入大量資本,此時資本規模高于企業實際資金需求,使得部分資金并沒有充分利用。2)由于融資過程程序繁多,期間企業錯失投資機遇,使得資金閑置。這兩種情況導致企業資金利用率大大降低。綜合以上,內源融資資金利用率優于債權融資優于股權融資。
2.4 融資風險
融資風險是指融資活動中由于企業使用不同方式籌得資金而引起收益變動的風險。融資風險要經受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方面影響,可以表現為資金清償力。由于融資方式的不同,產生的融資風險也會不同。內源性融資和股權融資不需要償還本金,不會由于時間限制產生不能清償的風險。但是由于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作用,股東會承擔一定財務風險。其次,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都會受到金融環境的影響,比如借款利率的高低一部分與金融市場相關,股權融資也會受到證券市場的影響。綜合從清償力風險和控制權損失角度比較,內源融資效率優于股權融資優于債權融資。
3 中小企業提高融資效率的措施
3.1 微觀層面
解決企業融資效率的問題,憑企業自身很難改變外在的整個經濟環境,這時企業需從自身出發,利用有限資源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首先根據企業發展階段,找到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其次找準市場定位,提高企業競爭力,從外部獲得融資的能力以及企業的管理效率。比如完善企業內部約束制度,形成有效監督機制;不斷完善企業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譽度;及時分析調整業務結構,不斷調整效益較差的業務,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等。最后拓寬融資渠道,一般中小企業規模較小達不到上市公司的標準,在資金危機的情況下,這時就需要借助外力,使融資渠道多元化,拓展民間機構,發展融資擔保、保險、租賃等方式,降低融資成本,滿足資金需求。
3.2 宏觀層面
在企業內源資金不能滿足企業資金需求時,政府可以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使得企業留存收益增加,提高企業自留資金,從而使企業可以優先選擇融資效率最高的內源融資[5];建立完善的信息擔保體系,發展和完善中小型資本市場,緩解由信用缺失引起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加強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法律體系和債券市場的建設,特別是完善政府對中小企業上市機制,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扶持政策和便利條件;同時,做好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的創新,比如金融租賃、擔保貸款、買方信貸、風險投資等中小企業融資方式;最后企業應積極挖掘找到合適自身的方式,拓展資金渠道,創造抓住機遇發展壯大。
4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內源融資在上述四個因素中,融資效率均高于外源融資。在資金成本和資金利用率方面債權融資融資效率高于股權融資,而在融資主體自由度和融資風險方面,股權融資高于債權融資。由此可知,內源融資在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上是最佳融資方式,但在其不能滿足企業資金需求時,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和所處環境綜合考慮融資效率,合理選擇外源融資方式。
【參考文獻】
[1]王剛,曹媛.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08):96-98.
[2]申盼盼.新形勢下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J].經濟研究導刊,2018(22):73-74.
[3]汪淑娟,邵尊,劉嵐.關于中小型企業融資效率的理論綜述[J].商場現代化,2017(10):237-238.
[4]廖艷,沈亞娟,楊選思.新三板中小企業融資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會計之友,2017(11):49-53.
[5]陳雄偉,羅寶.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制度創新分析[J].納稅,2018,12(2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