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華
(湖北省武漢市漢南區漢南小學,湖北 武漢 430092)
正式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文中,指出“核心素養”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其中,學會學習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養。幾年來,我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訓練學生讀書動筆墨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嘗試。
“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前人讀書的經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些閱讀教學的理念昭示:閱讀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學會欣賞與評價,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閱讀中批注是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習慣的最佳途徑。
首先明確讀書動筆墨的意義。心理學研究認為:參與學習的感官越多,學習的效果越佳。這和明朝朱熹說過的“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是一個理。讀書動筆墨,能夠使我們養成邊讀書邊思考,靜心閱讀的習慣,增強讀書的感受力、理解力、篩選力、鑒賞力和記憶力,有利于我們與作者及文本進行對話,提高我們的創造力及表達力。對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學習有極大的幫助。
其次掌握一套易于操作的科學的程序,即在哪里動筆墨,怎樣動筆墨。

學習階段 符號批注預習課文一讀圈字(生字)注音,(圈“○”);二讀旁批詞義,三標段序想內容(序號①②③,標在段頭),掩卷思考把問題( “?”疑問號)用在有疑問的詞句末尾。講讀課文按序分段理層次(①②③分段符號標在段尾;// 分層符號標在段中層間)優美語句劃曲線(~~)。關鍵詞,著重點(△△著重號)。關鍵句子(過渡句、總起句、中心句等)“===”(雙橫線)。課外練習(完成課外閱讀題)帶著問題讀短文,邊讀邊把答案找,找到答案做記號,對照填寫錯不了。(除題目要求的記號外,其他自主做記號)
“讀因寫而深刻,寫因讀而流暢。”為了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感悟,走進文本中,我常提醒學生采用符號和文字兩種批注方式結合進行。在學習中逐步要求,逐步運用,逐步掌握,形成了一套基本操作程序:自讀自悟自批——互相交流點撥——再批突出重難點——延伸拓展成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我十分注重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使學生目標清晰,明白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
這一步是學生“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文本”的過程。是學生經歷自學一篇文章的過程,是學生直面文本學會閱讀的過程。在此環節中,我充分保證學生的讀書時間,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認真扎實地進行自讀,學有所獲,并對自讀質量進行檢測。我還將這一步的自讀分成幾個環節,編成兒歌,讓學生記住并對照操作:
(一)標段序,輕聲讀,主要內容記題邊
快速標出自然段后輕聲讀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因為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閱讀教學的制高點,可俯瞰全文,這種整體把握既是閱讀理解的起點,又是閱讀理解的歸宿,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初讀課文后,我要求學生將自己了解到的主要內容簡要地寫在課文標題右側。我時常給學生示范,用很簡短的文字,或綜合各段的段意,甚至用詩歌的方式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如《五彩池》依據各段的內容,運用段意相加法,把本課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天上瑤池呈五彩,人間瑤池在九寨。漫山遍野皆水池,大小形態真有趣。源同色異有原因,池底石筍池邊樹。還有《我喜歡昆蟲》一課,通過提煉關鍵詞,將文章主要內容提煉為:設身處地為蟲想,真心喜歡見言行。開窗點燈來招待,視為朋友伴終身。學習《豐碑》一文,我引導學生抓環境對人物的渲染作用來批注主要內容:冰天雪地真殘酷,軍需處長被凍死。晶瑩豐碑雪中立,舍己為人傳佳話。在我這樣的引領示范下,學生對批注文章主要內容有了濃厚的興趣。批注主要內容,成了學生課前預習必做的功課之一,不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二)圈生詞,反復讀,析字辨形障礙清
圈畫生字,練習讀好含有生字詞的語句,并自學生字詞:給二類字注音,給一類字寫出音序、部首,巧記字形的方法,并組詞、歸類。找出本課出現的多音字,四字詞語,按一定格式批注于生字欄附近。同桌間或小組互批生字詞,對有矛盾有爭議的地方查找工具書解決。教師則檢查學生自讀情況,以較弱學生輪讀自然段的方式來發現并及時糾正字詞掌握中的問題。對難讀的句子,做好示范指導,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這一環節要有針對性地落實字詞教學的重難點,對易錯字、易混字、難寫難記字要進行對比,分析,加深學生記憶,留下鮮明深刻的第一印象。
此環節中,我班運用最多的是字理識字。“生字要巧記,字理是根據。象形為本析形聲,甲金演變見情趣。”這樣的識字歌,咱班學生耳熟能詳,涌現了大量巧記生字的批注:
如:則——刀刻條文于貝上,則則法規不可忘。
道——有頭腦,道路寬。用頭腦,講道理。(區別于“到”)
深——洞穴積水,木來探底。
章——十音一曲一篇章。(“音十”章,區別于“立早”章,更合字理。)
茶——灌木(木字底)草芽(草字頭)人采茶(中間人)。
茂——空成(成字去掉里面的橫折鉤)藏在草叢下。
敏——每天作文才思敏。
拔——手拉手,小朋友,齊心協力用點力,拔出蘿卜黑喲喲!(來自兒歌《拔蘿卜》)
撥——手撥琴弦發聲音。(如此,區別開這倆形近字)
……
(三)靜思考,細感悟,文本對話見功夫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文本“發出信息——學生接受、內化——做出創作反應”的心理過程。它不僅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更是用精當文字進行創造性對話的過程。教會學生批注,可以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在學生將文章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我常常指導學生運用以下方法默讀思考,與文本進行對話,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1)質疑法:把不理解或難理解的地方用相關符號畫出,包括課題,文本內容與插圖。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才會真正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
(2)聯想法:讀書,不僅要讀懂文章的內容,還應從文章的內容想開去,聯系生活實際和閱讀積累進行批注。
(3)解釋法:對文中重點詞句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進行解釋。
(4)補白法:順著行文思路,依照作者的寫法,抓住文章留白處,插圖展開聯想、補寫、續寫或擴寫等。
(5)對話法:設身處地與作者、文中人物進行對話。
(6)聯系法:聯系課文題目或上下文,或聯系文中人物等寫出所感。
(7)欣賞法:對字的準確生動、詞的靈動形象,句的修辭運用、段的構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進行欣賞。
為更好地調動學生動筆墨閱讀的積極性,我非常關注批注的檢查、交流和互評。我鼓勵同學間相互討論、交流,為學生創設一個展示批注成果的活動空間,經常讓他們介紹各自的批注內容、方法。
1.小組抽查。每次布置批注作業后,抽查1—2個小組,以面批為主。對新穎獨到的見解加以肯定,對偏激片面的觀點進行引導。
2.小組互評。由于各人知識結構不同,對文本的批注差異很大。小組互評,可以交流思想,百花爭鳴。
3.投影展評。我常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同學的批注,或引以為戒,或供借鑒仿效,以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批注質量。我評價的依據,一看態度是否認真;二看質量,是否有獨 到見解;三看用語是否簡潔、精練。因為批注的空間有限。
閱讀教學過程中,因為有老師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與自讀自悟時相比,肯定有質的提升。這時我常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二次批注。如:就本文重點語句、段落等再次批注,就全文的內容、寫作方法進行批注,就文章表達的情感進行批注。例如在學習《花臉》一課時,會學習的同學抓住了“這刀!這花臉!沒想到一下得到兩件寶貝。”這樣進行二次批注:我從兩個“!”中體會到作者同時擁有兩件寶貝而出乎意料的驚喜之情。再有在學習《“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時,文中有這樣兩句話:“把克萊芒救出去!”克萊芒是見習水手,還是個孩子。有學生這樣批注:“這個細節深深地感動了我,輪船正在下沉,海水正在涌入,人們正在逃生,在這匆忙、緊張、急促、危險的情況下,船長還記掛著還是個孩子的見習水手,這不僅體現了哈爾威船長超乎常人的鎮定心理,更重要的是詮釋了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我愛您,哈爾威船長!”這樣將二次批注與隨文練筆相結合,加大語言文字訓練力度,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提高表達能力和思想覺悟,讓學文與做人有機結合。
我不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訓練,還讓學生在課外揀自己喜愛的讀物隨讀隨注,以鞏固批注習慣。因課外閱讀量較大,不能像課內閱讀那樣批注兩次,只要求批注一次。對課外閱讀的批注檢查,我一周檢查一次,通常在周五的讀書交流會上。學生每人選3條左右交流匯報。要點包括:故事的主要內容,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書中你最(喜歡、崇拜、討厭……)的人是誰,為什么?書中主要人物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是什么?讀完本書以后,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啟發?你由本書內容聯想到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這樣讓學生聯系實際,聯系生活,聯系自己的思想來閱讀批注,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考力,更能促進學生學習優秀人物,做更優秀的自己,從而提高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日積月累,厚積薄發。時間一長,學生像韓愈在《進學解》中寫的一樣“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學生在讀書時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問寫在書眉頁側,長此以往,讀、思、寫、議有機結合,閱讀之真義達成矣。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好品行,他們將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