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期的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這一時期創造力與學習興趣的培養顯得尤為關鍵。數學是一門概括性與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理解能力,并能夠舉一反三,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數理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數學教育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亦具有關鍵作用。然而現在的小學課堂中,學生對待數學的興趣往往呈現多樣態度,極少數對于解決數學問題有較大的興趣,而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為聽課不積極、作業應付等現象,更有紀律性差的學生會在課堂上影響他人學習,對課堂氛圍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模式為“抓中間,帶兩頭”,只是盡量保證中等程度學生的學習質量,而忽略了優秀學生的潛力開發,也不注重學困生的成績提高。這種傳統模式的不均衡性很難使培優轉差的目標得以實現,甚至連“保底”的目標都達不到,最終影響的是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同樣的,優秀學生長期在中等程度教學中學習,對于自身潛能的挖掘不夠,也會使興趣降低,因而難以實現數學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
本文通過總結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表現,針對培優轉差的教學目標提出幾點建議,旨在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從而落實因材施教。
不論是剛入學的學生,還是已入學的二三年級學生,對于難題產生畏懼情緒都是相同的,而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如果不及時調整學生情緒,將會使其不良的畏難思維進一步擴大化,甚至于最終放棄在學習上的進一步努力。因此,如何打破學生遇到難題就退縮、抄襲,成績越差越畏懼的僵局就成了關鍵所在。
根據數學課堂上學生常見的走神、不聽課現象,提高學習興趣是關鍵。而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第一,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能力,不僅在專業知識領域,同時還要學會將知識以更輕松、更易領會的方式講述出來。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等方式,使學生逐步接受數理教學,盡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講題,記概念,書板書的灌輸式教育。在課余要多與學生接觸,真正關心學生。小學生正處于天真爛漫的年紀,對許多事物都感到好奇,作為教師不應只關注課堂上的知識教學,更應關注學生的興趣,要盡量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另外,在平時還要多與學生交流,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并對于性格內向、安靜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這樣不但有利于課堂氛圍的營造,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問題的解決。
第二,改變教學方式。傳統的授課方式是單純地講述理論知識,反復地講題、練題。這一方式雖然對于應試效果良好,但會極大地降低學習興趣,再加之教學中只能顧及中等程度學生,不僅會耽誤優秀學生的進步與學困生的改進,并且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也沒有好處。對此,教師可將重復性的做題放在課后或以競賽等方式轉化。在課堂中設計數學游戲,使學生參與其中,既能感受到數學自身的魅力,同時也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當前,網絡發展為有趣的教學游戲的設計提供了捷徑,因此,現代初等教育中何不基于學生素質培養,更多地發揮教師自身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在游戲中激發學習興趣,進一步挖掘潛力呢?
第三,學生主動學習。課堂上學生作為主體,教學不應只是教師灌輸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隨著知識體系逐步擴大、問題的難度加大,學生就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因此,應在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于能自主解決問題的學生還應及時表揚,使這種樂于解決難題的好現象繼續發揚。尤其針對性格孤僻的學生,要予以更多的鼓勵,使之敢于提問,敢于討論。在教學之初,教師對學生的能力與知識水平要加以詳細了解。在和學生互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性格和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分辨出成績不佳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在詳細了解之后,教師應當進行分層次教學,兼顧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真正做到培優轉差。
第四,教學方式要聯系實際。教學時,教師應按照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責任感、自主學習能力、興趣方向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可將能力互補的學生分為一組,再評價每組學生的綜合能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特別優秀的學生,應更深入地發掘其能力,培養其數學方面的興趣。例如,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優異,講過的知識不需復習即可吸收,也能獨立完成大部分作業。對于這樣的學生,課后的拓展練習極為重要,而概念性知識的重復就顯得冗余且浪費時間。另外,對于課堂表現散漫、紀律不佳的學生,則應分析其綜合能力,若綜合能力不差只是搗亂課堂,則應分析其博取他人注意的原因,并與家長溝通制定解決方案。而對于課堂上表情淡漠,對數學興趣不濃、走神不聽課的學生,則應注意其興趣方向,在分組教學后針對學生性格進行數學興趣的培養,如游戲、競賽、鼓勵等。對于上課較認真,但成績一般的學生,則盡量激勵他們自主學習,培養多提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應分析其成績提高難的原因,查清楚是由于學習方式問題還是不注重重復訓練的問題,然后再對癥下藥,找到解決辦法。
第五,分組教學。課堂及課下,教師應根據學生能力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分組,小組內互幫互助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組內互動學習中學到自身不具備的技能。可在組間進行比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團結起來。小組學習必須靈活,組員的構成不能僵化,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進步與改變進行調整。同時,小組學習也要依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分層教學: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課外的延伸教育更為重要。可以讓小組內多進行某一趣味數學難題的合作解決與討論,培養學生發現數學的魅力;對于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則應在組內進行互助性質的監督學習,以加深記憶;對于成績中等的學生,則可在組內進行疑難問題探討,主要立足課本,使學生發現課本中自己忽略的問題所在,并通過討論,培養其發現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
數學所培養的能力不只是單純的算術,還包含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并因其抽象性,而在日后的學習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培養其冷靜思考,發現事情關鍵點的能力。因此,數學不但是一門考試科目,同時也是學生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課程。在小學階段,這一科目的興趣培養尤為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幫助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