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筆者經常思考:怎樣讓每一堂課鮮活靈動、師生交流深入有效?怎樣達到樂學與樂教的雙贏境界,實現師生共同成長?怎樣讓全體學生動口動腦、興趣盎然,達成生本、高效的課堂?在不斷地實踐探索與反思總結中,筆者深知:只有充分激發主體的自主參與,才能讓激情與智慧之花在課堂綻放。
新課改強調,教育須以人為本,尊重生命。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在以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理念指導下,應轉變教育教學思想,重新認識新形勢下學生生命成長方式,重構新的教學關系,即變“教中心”為“學中心”,用新觀念去影響課堂、影響學生;尊重學生的認知、情感、個性、興趣,敢于放生,還權于學生,使學生在課堂動心、動情、動口、動手、動腦、互動,讓僵化的課堂靈活起來,煥發生命的活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就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認知水平,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大膽揚棄,適當整合,合理加工和再創造,使學習內容符合學生需求,激發學習興致。教學形式的設計要新穎多樣化,避免單調重復。教學活動應豐富多彩,學習方式也要不拘一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想做,才能點燃他們興趣的火苗,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的熱情,使其樂于參與并享受參與的快樂,并在課堂的積極體驗中,逐漸產生進一步參與的愿望、渴求。這種良性的漸進,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樂學的良好狀態,而且把課堂真正還原于學生主體,成為碰撞知識火花、提升能力素質的殿堂。
鄂教版中學語文課文的編排,是單元主題閱讀。單元教學前,筆者往往讓學生自主選擇課文學習的先后順序。根據他們的興趣安排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參與指數自然高漲。同時,補充同主題、題材的名文、時文或反彈琵琶的文章,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這些豐富的課外資源,如一縷縷清新的風,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閱讀興趣,既鞏固了課內文章的閱讀理解,又拓展了閱讀視野,提高了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精心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型無疑也讓學生興味盎然:討論課、漫談課、猜讀課、講座課、互助課、答問課、比賽課、自己當老師、校外課等,這些課型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靈活的教學內容與形式,讓單調乏味的時間在興趣的專注下轉瞬即逝。
尊重學生人格和生命成長,充分理解信任學生,放低教師自己,有利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打造寬松、開放的課堂環境,學生就會自然融入其中。教學過程中認真的傾聽,恰當的肯定,及時的激勵,不斷支持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氛圍和平臺,激發他們自我展示的欲望,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就會進一步增強。師生在愉快的環境和心境下教與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的互動,課堂氣氛就自然而然活躍起來。即使學生有差異,只要人人參與其中,就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也有利于自信大方的心理品質的培養和陽光樂觀的性格的塑造。
教學語言的親切隨和,幽默風趣,更易于與學生交流。筆者經常愛稱、昵稱、簡稱不愿參與課堂的學生姓名,一下拉近了師生距離,讓他們倍感親切,讓學生逐漸體驗了自尊、增強了自信。在備課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常常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起點的位置,換位思考設計導語、教學形式、環節、提問等,充分預設學情,走進學生心里,課堂上就很容易與學生形成共鳴。比如,在學習 《捅馬蜂窩》一課時,筆者先講述了小時候做的一件很冒失的小事,引起學生開心一笑,拋磚引玉;繼而讓學生各自回憶自己童年經歷的讓自己后悔的事,說說當時的心理及現在的心情和感悟。在激動、羞澀、眉飛色舞、不好意思等各種表情中,學生打開了話匣,敞開了心扉……歡聲笑語中,學生跟隨作家馮驥才的回憶,一起體驗了掏馬蜂窩的驚險興奮、緊張膽怯、難過愧疚的心理過程,很快理解了本文的教學重點,整個課堂其樂融融。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課堂應盡可能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培養所有學生的各種能力。實施教學策略時,要善于創設多樣化、多元化的教學情境,使每位學生、學有所長的學生都有展示自己,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通過演講,采訪,角色扮演;同桌、小組、大組討論辯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零點時刻等形式,讓學生有參與的時間,有展示的平臺,有多向交互的方式。具體多樣的學習情境,利于激發學生自覺參與的意識和行為,動腦、動手、動口,實現在動中學、學中樂、樂中得。
比如,學習 《桃花源記》時,筆者讓學生用畫圖法理解課文描繪的桃源圖景,演板競賽讓擅長繪畫的學生摩拳擦掌;教學 《聽潮》時,讓男女生用文字塑造音樂的形象:《春江花月夜》、 《賽馬》,全班躍躍欲試,不甘落后; 《寫在雪地上的書》學后編懸疑童話故事; 《愚公移山》的課中,設置是該“移山”還是“搬家”的三分鐘激辯;學習 《唐宋詩中的物候》時,學生如數家珍; 《大自然的啟示》讓部分同學滔滔不絕; 《背影》情景再現表演真切感人; 《變色龍》角色扮演活靈活現; 《舌戰群儒》東吳群儒的慷慨激昂……這些根據課文內容精心設置的教學情境,從繪畫、音樂、想象力、演講、古詩詞、自然科學、科幻、表演等等方面,為學生創設了展示自我,互動交流的舞臺。學生在情境中自覺參與了,釋放了自身能量,拓展了認知,提升了能力,同時升華了情感,洗禮了靈魂。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情景教學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挖掘了他們的潛能,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精神。
興趣引領,氛圍感染,情境激勵,學生就會樂于參與,主動參與,自覺參與課堂。有參與才有互動,有立體互動才會生成最大化的學習資源,真正實現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宗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夠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機會的教學,能夠帶給學生立志挑戰、切入并豐富經驗系統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能夠“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使學生怦然心動、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才能使教學浮想聯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才能產生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才能帶來內心的澄明和視界的敞亮;才能有效地增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當然,完整的高效課堂,還需教師時刻關注課堂的生成資源,提高動態課堂的調控能力,保證教學環節的行云流水,教學過程的水到渠成。生動課堂在于師生的雙方創造,更在于主體的主動自覺參與。我們只有勤于思考,敢于創新,大膽實踐,把新的課改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積累和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學會學習、發展智力、完善人格、才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點燃激情、體驗樂趣、收獲能力、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