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含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是人們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一門需要積累的課程。所以如何在學生有初步自我認知的小學階段,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巧妙地將語文基礎知識穿插在課堂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漸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語文課教學的重要目的。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有人說語文應把人文性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側重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美好、豐富的情感。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凸顯語文人文性,還要重視語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性。
1.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結構上,備課講義要注重教學內容,充實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根據自身教學內容和目標組織教學環節,設計教學環節時要抓住重點,明確一個目標,體現一個觀點,堅持一個原則。課程設置應多關注當今孩子們的興趣點,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語文的魅力與樂趣。
2.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加以鞏固指導。由于小學生年紀尚小,社會閱歷不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語文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濃縮課文內容,通過活生生的語言因素將知識融入生活中,發散學生思維。如 《我的“長生果”》一課中,同學們對“我總是讀得很快,囫圇吞棗,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一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明白“囫圇吞棗” “不求甚解”這兩個詞語,教師可采取舉例講解的方法,這樣就拉近了詞語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詞語的意思。
情境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不但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果能夠很好地把握這一環節,課堂教學將會取得不錯的效果。所以在導入新課時、課堂進行中,教師要十分講究情境教學這一環節的掌握,采用不同的形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教學中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努力做到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的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力、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1.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參與。由于學生年齡小,地處鄉村,大部分為留守兒童,所以求知欲望、自制力不強且勤奮度不高。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很容易分散精力,這就要求老師需要盡量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課堂紀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上活學活用所學習的內容,更好地完成語文課程自身的教學任務。同時,還可以盡量做些延伸,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知識的掌握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從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2.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只要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學習對學生來說就不再是負擔,而是執著的追求。從小注重培養興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為了讓學生對語文教學課堂產生興趣,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學方式。比如,在成語教學的時候可以進行一些益智的小游戲。如成語接龍比賽一類的游戲,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這一心態,使之對課堂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記憶。
3.交流看法,培養小學生的團隊精神。以掌握教學內容為主,娛樂為輔的教育方式,如 《鳥的天堂》,將學生分成四小組,討論交流為什么這里會成為鳥的天堂呢?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完全適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夠使小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還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對日后的交流和教學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交流中交換彼此的思想,從小養成勤動腦的好習慣,感悟生活中的語文。通過交流彼此的收獲,來加深理解和記憶。
記得在一次家長會上,筆者和家長討論一個問題——對于孩子的整個人生來說,小學階段意味著什么?很欣喜的是筆者的觀點和家長達成一致。小學階段是孩子們的起步階段,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濃厚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最重要的。與其授人以魚還不如授人以漁,這就要求教師將高效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學習注重積累,引導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要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也就是說想把語文學好,固然離不開長期的積累。從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起,筆者就會圈畫出課文中一些精彩、優美的詞語、段落,如 《桂林山水》 《我的“長生果”》中,要求學生寫,甚至背誦。到中高年級時,便要求學生寫日記,在日記中盡量使用背誦過的好詞佳句。這樣讓學生養成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時間去積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語言,殊不知就在這樣不經意間搭建起自己知識的高塔。
2.引導學生養成記錄的好習慣。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聽、說、讀、寫內的挖掘和翻新。筆者從教后,經常教育學生,要使書本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學會遇到問題獨立思考。前人讀書治學,多有做筆記的習慣,像顧頡剛、錢鐘書他們讀書時,總會在旁邊放個筆記本,他們會把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連同自己的讀書心得記下來。經常這樣做,學問也常常從筆記中來,自然就能提高自己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了。
3.因材施背,加深記憶。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說背誦也是一種好的提高語文能力的學習方法。心理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小時候背誦的古詩詞,盡管當時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卻總是印象最深。背誦就是把有價值的材料經過重復的刺激,在腦海里建立和強化記憶,這樣才能在自己大腦里扎根。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利用多種手段,如激趣競賽、教師引背、背寫結合等發揮小學生背誦、學習潛能。這樣的方法,有助于學生的記憶順利進行,從而達到加深記憶、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
4.延伸教材,激發學生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卻能創造出無限的可能,如英國科學家牛頓站在蘋果樹下,不巧被蘋果砸中,而想象到萬有引力。在平時的小練筆或口語交際中,教師要注意延伸教材,激發學生想象力。又如古詩 《秋思》,我會讓學生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把它改寫成一個小故事。再如《新型玻璃》,我會讓孩子們試著做一回小發明家,設計出一種自己想擁有的新型玻璃。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學會動腦,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注意以學生為本,增強課堂趣味性。牢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利用資源,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語文與生活緊密聯系,將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滲入生活。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本著一成不變的教法,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