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預設為基礎,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精彩。教學預設作為課堂的教學準備,既要緊密結合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為動態生成的精彩課堂而設計,又必須考慮學生主體的能動性和個體思維、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復雜性,關注教材、學生、學法等問題,在預設時為教育主體和對象的機智生成留白。
(1)以教材為預設依托,以課標為導向,靈活運用教材。在課標的價值引領下,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系統地分析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挖掘教材的深層內涵,既以教材為“本”,讀出本意和新意,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蘊含的課標價值導向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課堂教學精彩動態生成的前提。
(2)以學生為本,預設課堂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與教育規律的關系。小學語文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發揮須以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教育規律為前提,是教學預設和精彩動態生成的開端。如教師進行寓言教學時,發揮主觀能動性預設教學目標及策略,面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就應有所差異。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寓意主要是感性的認識,教學預設不必進行理性分析;中年級學生慢慢向抽象思維過渡,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預設可以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稍做分析;而高年級寓言教學預設就不能僅有感性引導,更要培養學生理性認識,訓練學生概括能力。
(3)注重預設學科學法指導。小學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和關注課堂動態生成時,要有意識地預設指導學生恰當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要立足小學語文學科性質,通過讀書、思考、想象、體驗和練習等語文實踐形式,側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生成。在追求精彩動態生成中,促進語文學科素養的形成發展,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知識“生成”,以期達到以預設為根基,激發高水平的精彩生成,讓預設與生成齊飛。
2.以生成為導向,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預設保值增值。探討課堂教學預設和動態生成的終極目標都是指向促進學生生命個體的積極健康全面發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預設有計劃性和封閉性特點,而生成則具有動態性和開放性,他們辯證統一于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預設要以生成為導向,善于把握課堂教學的生成點,激發和捕捉學生與文本以及教師之間的思維碰撞,實現教學預設的保值增值,為完成教學預設使命畫上圓滿句號。
如上 《如夢令》一課,筆者先出示問題生成單,把學生分成6個合作學習共同體,每個學習共同體都有一個學習主題,由學生對主題進行歸類、梳理、分清主次,調整順序。問題出來以后,筆者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理解詞義、讀順詞句、反復朗誦課文等教學環節,引領學生逐步走進文本的意境中。筆者預設了一個教學環節:
畫面一:“溪亭日暮”,請你續寫:靠近溪水邊的亭子沐浴在夕陽余暉中……
畫面二:“藕花深處”,請你運用:你能運用學過的詩句描述詞人在藕花深處看到的景象嗎?
畫面三:“一灘鷗鷺”,請你想象:那會是怎樣的畫面?
這一環節的預設意圖是貫徹新課標“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理念。通過引導,學生根據各自的經驗、興趣、愛好對畫面進行重構,實現讀、寫、說的多重轉化,遵循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教學規律,寓教于樂,生成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層次的理解,體現了更深層次的主動學習生成,課堂教學精彩紛呈,實現了教學預設的保值增值。
1.預設有意義的教學目標,引領動態生成。 《透視課堂》強調:“為采取適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需要設立有意義的目標,并在發展和實施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讓教學目標看得見。”可見有意義的教學目標預設是著力打造動態生成精彩課堂的前提。
(1)預設有意義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體現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這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語文學科性質應然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鎖定有意義的教學目標前行,引領學生實現閱讀理解的層層遞進與提升,從而有力地保障整體目標的實現。
(2)預設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有意義的教學目標預設要具體描述幾個教學因素:教學對象、學生程度行為、行為條件,以及行為的速度、準確性和質量,并根據學生學情、課文特點和練習導學要求,創造性地挖掘文本的內涵與形式上的特點,引領學生閱讀、品味、思考和討論,體悟思想內涵,領會形式之美,讓學生受到思想啟迪。
2.適度留白,合理利用動態生成的課堂資源。小學生思維活躍,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使課堂教學活動具有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體現了課堂資源動態生成的開放性。所以,教師在預設時要適度留白,為精彩的動態生成資源留點舞臺空間。教師既要認真研讀教材,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分析學情基礎上充分預設恰當的、具有開放性的教學目標;又要根據課堂教學環節的自然推進,隨時捕捉可能出現的意外精彩,合理利用動態生成的課堂資源,發揮教師的組織、引領和促進作用,迅速作出判斷,恰當給予引導,必要時根據學生課堂獨特的表現和生活體驗,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目標,在不偏離教學軌道的原則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真正營造民主、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如 《珍珠鳥》一課,筆者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后,預設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同學們,編者在引用馮老先生創作的 《珍珠鳥》時刪掉了一段,這段的第一句是:‘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猜猜省略號后面的內容!”
課堂實錄:
生1: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衣服里蹦蹦跳跳,我雖然覺得癢癢的,但我不去打擾它,一會兒它覺得沒趣,就飛走了。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可惜猜錯了。繼續努力!
生2: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被窩里,在我的被窩里亂竄,我對它不理不睬,后來它飛走了。
師:答得非常棒,可惜錯了。繼續猜!
生3: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茶杯里,想喝水。
師: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她猜對了,真了不起!
……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通過遵循認知規律,適度留白,發揮了主導作用,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做好了鋪墊,巧妙地從五年級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容易忽視的問題入手,通過引導學生對原作和改編后的作品進行比較,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主動探究,鍛煉語言思維的能力生成精彩。
3.尋找教學內容增長點,保障課堂動態生成。精心預設和尋找教學內容增長點,尋求文本與精神同生共榮的切合點,是課堂動態生成的可靠保障。教學內容增長點常見的是從教材文本及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蘊含的三維教學目標中尋找。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增長點:愛國主義精神、人生智慧、人生價值的感悟等;知識與能力的增長點:認字學習方法,詞句的感悟與積累,誦讀和把握篇章整體等;學習方法的增長點:聯系生活經驗感悟課文思想內容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比較揣摩、質疑、概括歸納的方法等。此外,也可以從課內外結合方面去尋找增長點。如,課文背景的補充,與課文同題材不同思想的文章的比較,或與課文同思想不同題材不同表達方法的比較等。另外,也可以從課堂上師生的教學相長中尋找增長點,老師與學生用不同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文本意思,可以相互從中得到啟發,豐富對文本的體驗,保障課堂動態生成。
總之,教學內容增長點在文本中的位置,可以是在教材課文文本或課堂教學活動的言外之意處,或抒發感情處,或突破常規描述處,或遣詞造句準確精妙處等,這些都是課堂動態生成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