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求學的一年里,看過許多異域風光,見過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品嘗過各地美食,但是最讓人震撼的還是英國濃厚的閱讀文化。在地鐵、巴士、火車、飛機上,隨處都可見拿著書閱讀的乘客,閱讀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種習慣。這不禁引起了我對國內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思考。
也許在教師包括許多家長看來,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是語文課堂學習的補充和拓展。尤其是語文學科在高考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時,甚至有一種說法:得語文者得天下。閱讀更因此水漲船高,受到越來越多教師和家長的重視。閱讀是否真的能讓一個孩子在高考中“得天下”未可知,但若能借此機會,突破語文學習的功利性目的,使之成為能夠伴隨每個孩子一生的好習慣卻是功德無量。
捫心自問,我們成年人,尤其是教師,自己每年讀了多少書?又有多少人有堅持讀書的好習慣?許多關于讀書的媒體調查結果告訴我們,現狀并不樂觀。我們大多數人在學生時代都喜歡讀書且讀過一些書,只是這個好行為沒有最終變成好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因為老師在閱讀上的指導和引領,養成一生讀書的好習慣,那就真的是我們老師在教育上最大的成功之一了。
當前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并不樂觀,大致存在兩種情況:一是為學習而閱讀,所讀的書與學科課程緊密聯系。我曾經在多家書城觀察過,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家長帶孩子買書都是在作文指導、教輔資料及學霸的經驗談這一類書籍前轉悠,其目的不言自明:讀書就是為了語文成績,更通俗點說:就是為了語文能考高分。誠然,這樣的課外閱讀不是真正的課外閱讀,這只不過是在孩子們的課外時間,再弄一個無形的用書做的教室而已,功利性很強。而真正的閱讀是心靈對文明的傳承渴求,同樣有利于提高語文成績,但卻不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可以想見,每年高考甚至中考后的撕書燒書賣書鬧劇屢屢上演,應該是孩子們盡情表達對這種閱讀的發泄與厭惡,有哪個孩子會把自己心愛的書毀掉嗎?
二是憑興趣和直覺閱讀。這倒是真正意義上的課外閱讀,只是缺少有效引導,終歸是狹窄和有局限的,也因為太過放任自流而難以持久。閱讀無邊界,卻有門檻。很多書中的好處,因年齡、眼界、知識面所限,孩子們在閱讀時是不能領會到的。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閱讀感悟會隨之加深,得到的閱讀體驗會更豐富,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到那個時候,這就需要老師幫助他們更多地獲得閱讀的樂趣,進而愛上閱讀。
美國優秀教師雷夫·艾斯奎斯在他的 《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里,談到了很多關于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案例和做法,他的學生在他的引導下所取得的閱讀成績,讓我們看到孩子們的閱讀潛力是多么驚人!莎士比亞經典著作在很多人看來,未必適合小學孩子們閱讀,但雷夫老師卻能引導小學五年級學生,在一年時間里,深入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非但深入閱讀,還能把莎翁作品進行改編,排練成舞臺劇并自己演出來,演出效果在當地引起轟動。孩子們自己也從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并把閱讀與自己的愛好、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變成一種生活習慣與方式——這可以說是語文教學最了不起的成功了!美國孩子可以,中國孩子沒有理由不行。雷夫老師的經驗結合我自己的讀書經歷,我覺得關于課外閱讀,老師可以做這樣一些工作。
推薦好書是第一步。當然,能給學生推薦好書,教師自己首先得多讀書,這樣你才知道哪些書可以推薦給孩子們。那么好書的標準是什么?我覺得趣味性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符合孩子口味的趣味。一些教化目的太強的書,很難讓孩子們有廢寢忘食的閱讀欲望。千萬別低估了孩子的興趣和閱讀能力,以為他們只能看童話、漫畫和故事書,實事上,科幻、懸念、探險、自然科學類優秀圖書、甚至中外名著,他們一樣會讀得如癡如醉的。許多名著的魅力,即使是小孩子,也會被吸引。每個老師手里都應該有一份課外閱讀的推薦書單。這樣的書單可以是個性化的、體現老師個人閱讀興趣的獨特的書單;也可以是普適性的,像深受孩子們歡迎的鄭淵潔、楊紅櫻等作家的作品推薦,世界著名童話大師的作品, 《魯濱遜漂流記》、《海底兩萬里》這樣的經典讀物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語文老師推薦書籍很容易集中在文學類書籍上,而忽視了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讓學生的閱讀面過窄。這樣的推薦,也許一次兩次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但一年又一年呢?伴隨他們整個的中小學階段呢?養成習慣了呢?可想而知,閱讀會因此形成氛圍進而熏陶、感染其中的每個人。到了這一步,老師就可以放手了。
只是單純的讀一本書,很難激發持久的閱讀興趣。這時候,老師有效指導學生閱讀就非常關鍵了。我們的學校教育在這一塊普遍存在很大缺失:對課內閱讀,不惜把一篇課文庖丁解牛般精益求精地講得字字有出處句句有含義,而課外閱讀卻信馬由韁放任自流。孩子們課外讀了什么書?有什么想法和困惑?有什么樂趣要分享?又有什么問題要幫助?有多少老師是給予指導和關注的?這一點雷夫老師的做法太值得我們借鑒了!
他會在學期初布置全班同學課外同讀某一本書或某位作家的書,并提出問題讓大家在閱讀時思考。不僅如此,雷夫老師還在課堂上繼續深入引導:比如,在讀書時間組織全班同學朗讀這本書的某些精彩段落,全班同學就書中的某個人物進行探討,說說自己對書本內容的看法,甚至大家一起排練一個舞臺劇,把這本書演出來!讓小學生讀懂莎士比亞且排練成一臺節目,這對我們簡直不可想象,但雷夫老師做到了,他的學生也做到了。這中間的關鍵我覺得就是他激發了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讓孩子們真正沉浸在書的世界里,文字之美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和展示。
奇跡,其實是孩子們自己創造的,老師只是推了一把。這樣的奇跡,在我們的孩子身上能不能產生呢?我相信能,關鍵是我們的老師要和孩子們一起去愛一本書讀一本書,并引導孩子去領略閱讀之趣之美!2017年,有一部國產電視劇在網上得到極高的評價,那就是僅有四集的少兒版 《紅樓夢》,我相信,看了這部電視劇的人,沒有不為孩子們精彩表演所折服的。紅樓夢中的人物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符,生活經歷、所處時代更是遠隔數百年,但這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卻能把那樣一群人物演繹得惟妙惟肖。是什么讓他們完成這樣的創作?我覺得是因為這群孩子真正理解了這些人物,讀懂了紅樓夢這一部分文字是關鍵。由孩子們自己創作的那一部分,別人是無法替代的;只需要一個教師在背后推一把,中國的孩子也能創造基于經典名著閱讀的奇跡。
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讀當然也不是壞事,但所謂教育,與不教育終歸是有區別的,在快樂閱讀的同時還有收獲,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還能產生更深遠的人生影響,不正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有益于孩子的終生發展嗎?
閱讀后有交流,是對閱讀的一次技術性的深入探究;閱讀后再寫點什么,則是閱讀者自身的一次精神升華。要想讓課外閱讀真正成為影響一個孩子一生的好習慣,閱讀帶來的成就感,是最能激勵他們在閱讀之路上持之以恒的,從別人的文字中生成自己的文字,我覺得最能給孩子們以成就感。
雷夫老師的書里同樣談到他成功的做法:比如,編寫內容摘要、寫讀書心得、寫出喜歡一本書的理由、關于某一個人物的看法,甚至學著寫自己的書并親手制作成一本真正的書……想想看,一本自己寫、自己做、有封面、有插圖的書,會帶給孩子們多大的成就感和樂趣!
一個老師如果在課外閱讀上做到這三點:推薦好書,組織交流,生成文字,我相信他的學生將受益終生。這才是老師在課外閱讀這件事上當為學生所計之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