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利平+鄧信芳
【摘 要】根據調研結果,分析我國及朔同地區人口老齡化狀況及康養能力制約因素有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偏低、從業人員流動性較大、老年護理專業建設明顯滯后等,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即提高從業人員待遇,增強專業吸引力;支持專業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加大短期培訓力度,應對社會人才急需;鼓勵拓展服務范圍,高效利用醫療資源等。
【關鍵詞】老年醫養服務水平;現狀分析;政策建議
2016年9月1日,我校成功申報山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中職學校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研究”。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要想實現健康養老這一戰略性目標,醫養結合服務能力是康養目標實現的關鍵。如何解決需求與專業技能型人才嚴重不足的矛盾是政府和產業均需考慮的問題。在此,我們對老齡化現狀和養老狀況做一簡要說明,并提出初淺政策性建議。
1 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康養服務能力分析
按照聯合國統計標準, 21世紀初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面對老齡人口快速增長,健康養老已提到國家戰略高度,第三產業養老服務業蓬勃興起,國家對養老機構運營及老年康復設施的硬件投入逐年增加,硬件條件不斷改善。但通過對社區服務中心、醫院及養老機構相關人員調研結果顯示,社會需求與機構養老能力和水平不足的矛盾比較明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偏低
對5家社會養老機構、1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4家醫院老年病房調研發現,社會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共194人,除了衛生室的22名醫生和護士有中專及以上學歷和執業資格證之外,其余172名看護人員均為30歲以上,且集中在40-50歲者就有131人,占看護人員的76.16%,均為外來務工人員,無專業資格證書,只能完成日常生活照料,不能滿足老年人健康康復和心理護理等需求。對于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目前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較高,均為中專以上學歷,且具備醫療衛生職業資格證書,但他們只從事醫療服務。雖然在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計劃或已經建有醫養一體化服務中心,但由于缺乏專業型老年服務人才而基本沒有運營。
1.2 從業人員流動性較大
對于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目前主要開展的是醫療服務,從業人員對職業的認可度相對較高,工作待遇屬于技術類別,基本能滿足從業人員的心理預期,故而醫院和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從業人員穩定率3年及以上分別為94.3%和88%。而社會養老機構從業人員主要從事生活照料,工作辛苦,每天工作12小時,工資多集中在1500-2000元之間,又無養老保險,薪酬與付出明顯不對等,這就造成其服務人員流動性明顯大于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三年及以上穩定率43.8%。從業人員的不斷流動一方面增加了培訓成本,另一方面熟練服務的連續性中斷,大大降低了機構的整體服務水平。
1.3 老年護理專業建設明顯滯后
2010年,國家中高職專業目錄中,在護理專業下設置了老年護理方向。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單獨的老年護理專業開設。我省共有中職及以上涉醫類院校18所,沒有一所學校設置老年護理專業,只有我校在2015、2016年分別招收了兩個老年護理方向班,學生不過200人。也就是說我省老年護理專業建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因為不是獨立專業,課程標準專業特點不夠突出,課程體系不夠科學,實踐教學條件有限,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培養的學生只能對老年護理知識、技能有粗淺的了解,而不完全具備老年護理崗位能力。
1.4 城鄉養老服務業發展不均衡
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養老服務機構基本都建于城內和近郊。鄉鎮雖設有衛生院,但沒有醫養一體化的養老設施和專業人員配置,完全沒有醫養一體化的養老服務能力。在個別農村僅成立了形式上的老年互助中心,基本沒有實質上的運行,也就是說農村要達到健康養老還有一段距離。
1.5 老年人機構養老經濟承受能力有限
調研中發現,以生活照料為主的養老機構,根據老人們失能程度,收費標準一般分為三個檔次,生活自理者平均每月1500元左右,半失能者平均每月2500元左右,全失能者平均每月3500元左右。看似1500—3500元的收費并不算高,但進入養老機構的老人平均年齡80歲以上,大部分退休時工資水平不高,退休后工資增速較慢, 目前工資收入偏低,交付機構養老服務費的能力有限。有部分老人原本就沒有工資收入,完全依靠子女來承擔服務費用。子女經濟條件又不理想,為生活奔波,又沒時間很好地照顧父母,但又苦于支付不起服務費用,導致老人得不到應有的照顧,使老人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
1.6 機構養老就醫,醫療費用負擔加重
社會上無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養老機構都設有規模不等的衛生室,最簡單的也都配備了2名大夫、1名護士,并備有常用藥品、急救藥品及必要的救護設施。條件好的衛生室有6名大夫,1名護士,8-10張床位,能夠進行常規檢查、治療,并有執業許可證和營業執照。老人們年事已高,搬運不方便,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經常需要康復、治療,機構內施治是最佳選擇。但機構內的衛生室不是醫保定點單位,醫療費用全部由自己支付,這無形之中給老人及子女增添了經濟負擔。
2 提高醫養服務水平的相關政策建議
2.1 提高從業人員待遇,增強專業吸引力
對老年護理專業畢業生從事老年護理工作,薪酬待遇應高于其他醫護人員,并在公立醫養一體化養老機構設置老年護理編制,使其愿意選擇專業學習,愿意選擇崗位工作,愿意長期奉獻養老事業。對于專門從事生活照料的臨時聘用人員,國家應出臺相應的強制政策,督促養老機構為聘用人員繳納“五險一金”,保障從業人員生活待遇,使其安心工作,從而增加專業吸引力,穩定專業隊伍,使老年護理水平逐漸提高。
2.2 支持專業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國家應從專業設置入手,逐漸發展壯大老年護理專業。首先,在中職、高職及本科招生專業目錄中設置獨立的老年護理專業,而不再是護理專業下的一個方向。其次,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并給予資金支持,對老年護理專業進行專項建設,培養專業師資隊伍,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開發專業特色明顯的課程標準,建設適合老年護理專業實踐的校內外實訓基地,使老年護理專業不斷壯大,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培養的人才逐漸滿足社會需求。
2.3 加大短期培訓力度,應對社會人才急需
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周期一般3-5年。雖然他們專業化程度較高,但周期長的特點決定了它對市場急需的無能為力,故短期培訓是唯一選擇。目前市場上護工培訓機構很多,組織單位也不少,民政、衛生、人社部門都在開展,但對老年護理培訓的專業化程度值得關注,并且應統一發證機構,形成一致標準。
2.4 鼓勵拓展服務范圍,高效利用醫療資源
根據統一布局,合理分布,全面覆蓋的原則,鼓勵或指定二級及以上醫院拓展服務范圍,增設老年康養專區,高效利用現有醫療資源,并增加國家投入,配置康養設施,形成滿足老人不同康養需求的階梯狀康養體系。
2.5 增加鄉鎮養老投入,實現改革成果普惠
醫養一體化養老是健康養老的核心,鄉鎮衛生院應該是農村康養的基礎。故國家應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的康養投入力度,從財力和人力上給予大力支持,真正達到有場所、有設施、有人員、有能力的康養水平。真正解決農村五保戶、失能老人或留守老人的健康養老問題。真正實現40年改革成果普惠,消除城鄉差別,使我國康養水平普遍提高。
2.6 增設養老商業險種,保障機構養老費用
為了能真正達到老有所養,并不斷提高養老水平,保障老年人生活質量,國家應從政策上指導、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養老補充險種,從60歲以后或更早鼓勵本人或子女入投機構養老保險。當真正需要入住機構養老時,不再為交不起服務費而犯愁,使老人具備選擇服務機構和服務等級的能力,提高老人幸福指數,真正實現健康養老。
2.7 暢通養老機構醫保渠道,保障老人就近享受醫保待遇
國家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政策,對養老機構內的衛生室設定最低配置標準,并實行開設報批制度。根據規模和配置審批執業范圍,規范執業行為,并發給執業許可證書。只要具有執業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建議暢通醫保渠道,確定為醫保定點單位,方便老人們就地就醫,并能享受國家醫保待遇,減輕老人和子女的經濟負擔,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健康養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