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沒有捷徑可走,教師還得帶著學生踏踏實實讀名著,勤勤懇懇做筆記,強化整本書閱讀。多讀多寫,學生才有切實的感受,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育;讀名著;寫筆記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改給廣大師生最大的感受莫過于“解放”,所謂解放,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老師“解放”了,老師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處理自己的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式;二是學生“解放”了,由被動接受者變成了學習的主體,語文課堂成了他們活動的天下。基于這種 “解放”,現在的中學語文界就熱鬧起來,各種所謂的語文觀念鋪天蓋地,各種課堂模式令人眼花繚亂,各種口號標新立異。但其實大家都明白,語文教育遭受的質疑聲卻越來越多,語文教學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為什么廣大語文教師做了這么多的工作,殫精竭慮地貢獻各種高效理念,效果還是這么差?為什么學生畢業后都說討厭上語文課,沒有幾個能刻骨銘心地記住高中的課堂情景?究竟什么樣的語文課才能讓學生刻骨銘心?語文的高效僅僅指通過幾年學習幾十篇課文,學生的高考成績能到達較高的水品,抑或是某個階段的任務能夠快速完成?
語文教育的問題太多,但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生不閱讀,學校和老師剝奪了學生的閱讀權利。語文課要想高效,老師還得帶著學生踏踏實實讀書,勤勤懇懇寫作。
一、高效的語文課堂在于帶領學生踏踏實實讀名著
其實除了中文系或與文學沾邊的學生外,高中應該是大多數學生這一輩子最后的學語文機會,尤其是學習理工科的學生和直接高中畢業后就業的學生。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真正高效有水平的語 文課應該是對學生刻骨銘心的語文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染的語文課,對學生人格完善,終其一生都能信奉和踐行真善美的人性的語文課。
所以,讓學生思想受到感染,踐行真善美才應該是語文課的本源,而這一切還得依賴于廣泛、深入的閱讀經典名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說:“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形成只是依靠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是不夠的,關鍵在于課外大量地閱讀名著,通過經典名著的閱讀,讓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的能力。
2013年北京高考有個叫孫靜妍的學生語文考了148分,后來她寫了一篇名叫《語文148分是這樣煉成的》,這篇文章中以她的語文學習經驗告訴我們語文老師兩個道理:一是語文成績這個樣子是她這些年經年累月大量閱讀課外名著得來的;二是她很感謝中學時期沒有限制而是放任她自由讀書的且給予讀書引導的幾個老師。這兩個道理其實就一個關鍵術語——讀書。所以,語文教育其實很簡單,就是讀書,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接觸和感受語文文字,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感染自己的思想,在書的不斷浸潤中感悟人性中的真善美。比如體悟真善美,也許我們老師給學生解釋千萬遍,還不如讓學生完完整整讀讀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抑或是沈從文的《邊城》,學生讀完自然就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實踐書中主人公的光輝行為。
語文學科實踐性的實質就是學生充分地走進語言文字去感受、去揣摩、去品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啟示我們語文教 師,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建構、豐富自己的語感是學習語文的最佳途徑,通暢、快速、準確的閱讀素養一定是學生自己長時間閱讀的結果。
所以,語文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讓學生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幾本名著,多給學生閱讀的空間和時間,一本書一本書地帶著學生閱讀,每學期都能帶著學生讀三到四本中外名著。小說、散文、傳記廣泛涉獵,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文學著作、哲學藝術著作、文化著作皆有觸及,學生有了廣闊的視野和堅實的底子。
葉圣陶說:“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如果要實現語文課的教,正如葉圣陶所言,還得學生自己能夠閱讀。所以,踏踏實實地讓學生讀書,讓學生親身涵泳語言文字,才能在他們的心理打下深刻的烙印,閱讀會成為他們今后一輩子的精神財富。
二、高效的語文課堂在于帶領學生勤勤懇懇做筆記
語文學習不僅要廣博讀書,還要勤懇做筆記,把讀轉化為寫,把讀到的感受體會寫出來才能深刻。語文課上的讀書不同于一般消遣性的閱讀,語文課上的讀書要以寫規范讀書筆記的方式進行深化閱讀,以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感染學生心靈,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生活奠基的目標。
現在一般老師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而且還會檢查,但記讀書筆記的方式主要是摘抄所謂的優美段落。這樣的讀書筆記的弊端是體現不出學生的讀書思考,對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加重學生的厭煩感。
讀書肯定要做筆記,但不是簡單地摘抄。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讀書,而且還要指導學生如何寫出有價值的讀書筆記。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
首先,學生寫讀書筆記之前需要做一些基本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需要帶著問題讀,教師可以針對某些書的內容,提前布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更有針對性,效果就會更好;二是邊讀邊圈點邊批注,即在讀的過程中對一些有感悟的、質疑的地方需要圈點出來,在書的旁邊寫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散文中優美的寫景段落、小說中特別有趣的情節和人物形象、人物傳記中人物的閃光點,邊讀邊勾邊寫感想有助于學生全身心走入作品。
其次,讀書筆記最佳的寫作方式應是論文性質的成型文章,學生就一本書讀完后感興趣的地方,或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深入思考并形成文字,用作品本身的依據來建構自己的觀點,寫成讀書論文。
以《巴黎圣母院》為例,學生的讀書筆記可以寫成梳理小說內容的文章,這可以提升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也可以是就里面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形象進行鑒賞,比如主人公愛斯梅拉達或敲鐘人的人性閃光點,提升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學生如果對小說描寫的巴黎建筑、生活感興趣,也可以進行深入的衍生評價,提升學生的評價能力;也可以就小說的主題進行探究,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讀后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探討、寫作更具有針對性和集中性,學生從作品中讀出了有價值的信息就能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同時對提升自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提高審美能力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最后,讀書筆記的寫作和檢查周期不要太短,以月為單位進行讀書筆記的寫作和檢查最為合適。老師給學生的寫作周期太短,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就會不足;老師檢查的時間周期過短,自己也會感覺疲憊,學生筆記的質量也不高。同時,在“互聯網+”的時代,老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多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讀書筆記分享在網絡平臺(如QQ空間、微博、微信)上,讓別人分享學生的原創,這樣就會獲得更大的滿足感,閱讀的興趣就會更濃,閱讀的效果就會更好。
現在我們把語文課看得太神秘了,老師和學生都想找到學習語文的捷徑。學習語文沒有捷徑可走,語文課其實很簡單,就是踏踏實實讀名著,勤勤懇懇做筆記,不僅學生讀,老師跟著一起讀。學生讀到高興處就記下來,讀到悲傷處就記下來,讀到不舒服處就記下來,讀到豁然開朗處就記下來;老師讀到高興處就給學生分享,老師讀到明白處就給學生呈現,讓翻書的聲音浸染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葉圣陶.閱讀與寫作[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3).
作者簡介:唐福玖,1988年生,漢族,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碩士學位,高中語文教與學研究方向。
(編輯:蔡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