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蘭
【摘要】語文源于生活,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去了解、體會、感悟;聯系自己的生活,才能抒發真摯的情感;走進自然,親近生活,才能說出真切的感受;課內外有機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立足于生活,語文教學才能真實、生動、鮮活。
【關鍵詞】生活興趣;體驗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美國一教育家曾說過:語文與生活同在,它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只有將學生帶入現實的情境中,有真實的生活背景——學以致用,才能讓學生學習的愿望變得強烈,從而汲取鮮活有用的知識。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嘗試通過改變學生的作業設計,使家庭作業不僅變得能輕松完成,而且把語文學習真正融入生活,得到更深刻的體會。
一、結合生活體驗,感受作品真情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課改之后,課堂上增加了更多的情感體驗。在學習了《背影》之后,我們讓學生回家仔細地觀察父親勞作時或送你上學返回時的背影,并用文字再塑父親的背影;把《智子疑鄰》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聽家人有什么看法;學了《散步》,思考一下父母親身上的雙重責任與重擔,生活中當遇到你和爺爺奶奶有分歧時,父母會如何選擇,你又會怎么做,把自己的經歷感受寫下來,等等。這樣的教學把課文情感體驗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相聯系,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有血有肉、真實感人。這些作業都是在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讓其心靈在不設防的情況下流露出真情,讓學生感受更真切。在一次閱讀課中,推薦學生閱讀了《父親是一條魚》,文中的深情打動了同學們,對父親的感激與贊美在心中涌動。此時推薦給學生的作業是:用一個誠摯真誠的祝福、一句簡單樸實的話語、一小段情深意長的歌曲、一首充滿感情的詩、一篇飽含真情實感的文章,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任選其一進行表達,以文字的形式贈給自己的父親。這時的學生流露出真實的情感,認真地完成了這項作業。不少學生還在日記中記下了那些流露真情的文字,譬如:“如果父親是山,我就是山中的一棵樹,山樹通合,樹了解山,山了解樹,山保護著樹,樹則萬分感激山。”“父愛如石,擦亮我的心靈之鏡;父愛如火,照亮我的夜行之路。”這樣的作業不再是簡單的文字訓練,同時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了與親人朋友的交流,而且更能夠使學生對材料的多方面進行理解、運用,并且這些收獲都是在學生心靈不設防的情況下實現的。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躍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產生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與升華。
二、走出教學課堂,感受生活氣息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的能力,讓學生更廣泛地接觸語文素材,在大量的實踐中揣摩語文運用的規律。這里的“語文實踐”,主要是指語文教學實施的途徑與方式。從課堂、校園中走出去,到家庭、社會、自然生活中尋找挖掘學習資源,開展帶有“語文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直接體驗生活,獲得實踐感知,提升自我。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學習就有多廣闊。”讓學生緊繃的神經得以放松,讓他們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放飛心靈地去尋找、去體驗、去感受,從而獲得語文學習方面更多、更鮮活的內容。“周末,放下手中的書和筆,走上大街,看看琳瑯滿目的商店名稱,摘選幾個,分門別類,看哪些店名好?為什么?”“下雨了,何不撐起傘,在雨中漫步,感覺雨的詩意?”這類似乎看上去不像作業的作業,與生活緊密相連,十分容易受到學生的青睞,也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被我們戲稱為“放長線釣大魚”。2017 年的秋天似乎來得特別遲,秋天其實是最絢麗多彩的季節,學生能真切感知到秋天到來的卻并不多。為了加強學生真實感觀上的收獲,我們組織了讓學生去尋找秋天的活動課,他們走在校園的林蔭道上、池塘邊,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秋的多彩,于是有學生不由自主地寫道:“我看到了秋天,秋天在一片一片微微泛黃的綠葉間;秋天在蓮藕飄香的荷塘里;秋天在果實累累的柚子樹上;秋天在銀杏果子綴滿的枝頭上。”“走在林蔭道上,臉頰拂過微風,涼颼颼的,風兒帶來了秋的訊息。”“空中,半空中,零星的樹葉在風中搖曳生姿,秋天就在樹葉的翩翩舞姿中。”……讀著學生們一句句優美如畫的詩一般的語句,充滿了生活氣息,秋天原來就在你我身邊,那么真實,那么生活化。
三、根據學生特點,享受語文樂趣
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管在什么時候,也不管運用什么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對語言的興趣都應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凡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內容,他們學起來就會心情愉快、事半功倍。做作業更是如此,如果設置得當,學生就會在興味盎然中完成,在心情愉悅中學語文用語文。如針對一些學生對游戲型的教學活動情有獨鐘,設計了“給廣告找毛病” “猜字謎”“科學探秘”“我是填詞人”“老師去哪兒”等語文作 業,這些作業結合當下流行元素,能很好激發學生學習應用的興趣。一天午睡,電閃雷鳴,學生們都趴在桌上休息,伴著一道道亮光和一陣陣巨響,學生們時而興奮,時而驚悚。看到如此情景,我們便讓學生以“雷電”為題說一段話。誰想好了就寫在黑板上,全班按學號分組進行比拼。如此游戲,一下子調動了大家的熱情,有的開始苦思冥想,有的展開激烈的討論,更有的把帶來的書籍翻得嘩嘩作響,一時間熱鬧非凡,大約十分鐘,大家紛紛舉手。有“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一道道橫飛的閃光像一條條飛龍在空中穿行……”,有“雷電霹靂動天地,震耳欲聾的雷聲轟隆隆地從天邊鋪天蓋地地襲來……”,有“伴著雷電,雨滴急促地拍打著窗沿,從窗縫中迸濺進來……”,有“沉悶的雷聲怒吼著,似乎要掙脫烏云的囚禁,撕碎云層,將自己解脫出來……”,等等。看到優美的句子層出不窮,我們一邊贊賞,一邊提醒學生,要注意點點滴滴的積累才能厚積薄發,這些優美的素材要及時保存起來,以便今后隨時調用。大家紛紛拿出筆記本,把精美的句子收錄了起來,同時還加進了這次活動的見聞感受。第二天,還有許多學生意猶未盡,又搜集了許多描述雷電的詩句、歌曲和文章推薦給大家共賞。沒想到,“游戲”這粒小石子竟然激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小小浪潮。
四、拓展語文外延,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在教學設計中要時刻考慮到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能打破思維的局限,開闊視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提高學習效率,從而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的提升。課改之后,我們加強了課內有限閱讀、課外大量閱讀和社會實踐,調整了原先死板生硬的讀讀、背背、抄抄、寫寫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我和相互挑戰。“改寫課文”“給課文配背景音樂”“小小朗讀者”“詩詞大會”“美句接龍”等欄目形式,課后的作業不再是壓迫式的任務,而是開放式的提議。如在學習《出師表》時,重點是理解文章意思。如果簡單地讓學生做翻譯,自然會感到枯燥乏味,于是便推薦閱讀《三國演義》《三國志》或收看相關影視劇,讓學生給諸葛亮立傳,寫作“如果我是諸葛亮”,編寫諸葛亮的小故事等。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一遍一遍地讀課文,讀順讀透。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更多地接觸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且能進一步沉淀、精練語言,背誦課文已經輕松實現,這正是教學所要達到的預期。如此巧妙設局、旁征博引,由形式的改變帶來的是效果的顯現。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并在生活中運用。語文作業變得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并且能創造性地“學語文用語文”。只要源于生活、忠于生活,有生活的源頭活水,就一定能澆開語文學習之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