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要】隨著新課標引領下的課程改革日益深入,對于課堂上所呈現出來的氛圍,早已經不再滿足于教師主導的傳統課堂。近年來,“翻轉課堂”“幕課”等新名詞不斷沖擊著教育界眾人的敏感神經。然而很多時候,我們語文學科的校本教研還是立足于教法如何導入、過程怎樣,花樣百出,種類繁多,卻總是治標不治本;很多的人,對于好課的標準還是建立在表面,場面熱鬧,活動多樣,卻總是得物無所用。所以本文分融情、融錯、融合三步,從思想上改變教師對于課堂的認知,從而建立起師生“共融”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融情;融錯;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融情:營造氛圍,奠定感情基調
近年來,隨著三維教學目標的提出和普及,關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甚囂塵上。甚而至于,在撰寫教案的時候,大多數教師都以三維目標為導向,單獨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列出來。當然,我并不是要全然否定這種一一對應的落實方式。不可否認,在三維目標提出之初,這種方式在引起教師注意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提醒效果。但是,所謂矯枉過正,如果一直堅持下去的話,也必然會將我們引向另一個誤區。
我處理辦法就是:融情。之所以會有前面的一番長篇大論,是有感于教條地踐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紙上談兵,而非將情感的體會帶入到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并不獨立地再問一個“課文表現了什么樣的感情”,而是在學生質疑和解惑的過程中將之貫穿其中,教師根據課文的特點,聯系學生經驗融情于課文,融情于學生活動,融情于整個課堂行為。在執教《狼》這一課的時候,學生在前期充分準備和分組的情況下,結合各自特長,將這則故事通過小品、相聲、評書等方式進行了多種方式的演繹,效果出奇精彩!你不得不為孩子們的表現擊節叫好,因為這些平日里被各種試卷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娃娃,一旦找到釋放的機會,其能量是難以言喻的。
二、融錯:轉變觀念,用好學生錯誤
這一課我仍然從問題出發,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屠夫和狼是怎樣斗智斗勇的”“狼為什么會被殺”等問題被一一提出。這樣做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提出問題并不是結束,而僅僅是開始。接下來的教學過程,全部是圍繞著學生所提出的這些看似零敲碎打、隔靴搔癢的問題展開的。曾經我周圍有不少老師都熱衷于研究怎樣提問,問什么。其實,提問的技巧和內容固然重要,但是教師更為關鍵的技能,我認為是如何應對學生的回答,簡言之,是如何對待學生的錯誤。所以,與其說這是一種技能,毋寧說是一種態度,華應龍老師稱其為“融錯”。
所謂“融錯”,即整合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所犯的錯誤,并將之作為教學資源合理利用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方法。這其實就是一個轉變觀念的問題,到現在為止,不少語文課堂上,教師在讓學生讀課文之前都要檢驗預習、過關生字、出示要求,還不就是怕學生出錯嗎?其實這個問題要反過來想:一節學生不出錯的課可能出現嗎?如果出現了,要么,是教學目標設置過低;要么,十有八九是在表演。那怎么“融錯”呢?在學習《狼》這課時,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讓學生自己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嘗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隨后,根據學生的回答臨場應變,步步引導,小組交流,個體思考,最終在和同學們共同的努力下,給出具有公信力的答案。這么做,其實需要莫大的勇氣,因為語文和其他學科不 同,語文很多問題的標準答案是通過語言霸權建立起來的,一旦放手讓學生說,答案就可能出現偏離,但是,經過權衡,我還是選擇了后者。
三、融合:兩手都硬,工具人文兼具
前面兩點,融情指向人文,融錯指向工具,正好符合新課標對于語文學科的闡述,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老師們常常困惑于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實,答案就在其中:
其一,語文教學具有了人文性,學生能夠從字里行間體會到喜怒哀樂,能夠從只言片語感悟到世事冷暖,能夠經歷遙不可及的生活,能夠對話毫不相關的人物,怎會沒有熱情?語言的溫度,從來都不是文字的炫技所造就,而是情感之花結出的鮮果。
其二,人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興趣又從何而來呢?我想,興趣應來源于成功。天性使然,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旁人的肯定和贊許,對應到學習中,就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獲得成功。而我們先前不是說過學生的錯誤不可避免嗎?不是要“融錯”嗎?
通過這堂課我意識到:關鍵還是要回歸到價值上來。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將自己置于一個尷尬的境地:不該表揚學生的時候,違心地表揚;想要批評學生的時候,不便批評。這一點,在各種賽課和公開課尤為明顯,最后就是學生沒有教育好,自己還虐心。更可怕的是,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在是非對錯判斷上,也就繼承了老師們的世故圓滑,不再“堅守初心”了。其實,學生雖然還是孩子,但是并不笨,自己是否做好,他比誰都清楚。作為教師,我們只需要在該表揚的時候給予鼓勵,該批評的時候及時提醒。我表揚你,是因為你值得稱贊;我批評你,是因為你有所不足。只有這樣的語文才是真語文,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稱得上師生“共融”的課堂。我們常教學生,做人要真誠,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又何以服人!
語文,作為一門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特性;語文老師,作為一名教師更具有獨一無二的學科尊嚴。要想堅守特性,捍衛尊嚴,就不能只滿足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應該建立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教師應該從臺前退回到幕后,把舞臺還給唯一的演員——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師生“共融”的和諧課堂,這樣的課堂一旦建立,那些漂浮在表面的裝飾才會一掃而空,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淘盡黃沙始見金”。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