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軍+劉秀娟
【摘 要】目前,我國物流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這對農村物流發展而言,傳統的物流經濟發展體系已經不能其發展需求。為了進一步轉變與與完善,本文對生態文明建設下的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的分析,采用文獻查閱法,分析法等。首先,結合目前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闡釋生態文明建設下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的對策,為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提供一定的幫助,這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物流系統的優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物流經濟;物流信息化;轉變
0 引言
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相產業,其是否穩定發展將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運行質量。而農村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石,對于農村農業產業發展來看,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比較滯緩,農民增收比較困難。其主要的影響為農村物流流通不暢與系統建設不足,特別是農村物流碳排放問題,將威脅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為了促進農村物流經濟的發展,需要重視對生態文明建設下的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的分析,以此優化農村物流運作模式,培育農村物流主體,從而提高農村物流向信息化與標準化方向轉變。
1 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影響農村物流經濟發展存在的因素有許多,對于村物流經濟發展轉向生態文明建設,其主要的問題表現在農村物流組織發育滯緩、農村物流運作模式比較落后及農村信息化與標準化力量薄弱,以下呈現的是具體的內容:
1.1 農村物流組織發育滯緩
當前,農村物流發育不完善,還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型物流的運營能力。首先,其表現在農村物流運作主體比較單一,主要物流組織主體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或農自營性主體。另外,第三方物流組織的意識與能力比較缺乏。例如,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物流設施簡陋與相關輸送服務內容比較簡單,這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降低了專業化的運作水準。其次,農村物流組織沒有根據生態物流建設標準進行功能重組。由于農村物流組織機構與信息平臺的建設比較滯后,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不能有效提供最新的無流動相信息與優化重組的能力,導致農村物流組織活動處于傳統組織下,缺乏一定的建設能力,這大大增加了農村物流碳排放的水平。
1.2 農村物流運作模式比較落后
首先,農信物流供應鏈銜接不利,這制約了農村物流經濟轉向生態文明建設。這是由于傳統的農業生產企業比較重視農產品生產系統的一系列建設,對物流系統的建設相對比較忽視。另外,農業產業領導者與相關管理者,缺乏現代市場營銷理念,對農產品品牌建設與物流系統建設不重視,這制約了農產品快速流動。由于農村物流運作模式比較落后,在進行農村物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農產品需要保險,而農村物流系統不能銜接到位,將會造成農業經濟發展不暢。其次,農村農產品生產系統與流通與消費系統沒有有效整合,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農戶不能了解市場的消費情況,盲目進行生產,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與生產成本的增加。
1.3 農村信息化與標準化力量薄弱
首先,農村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不能有效建設生態型物流系統。其主要表現在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大部分區域的物流信息化網絡建設設施比較缺乏,并且與之相匹配的軟件基礎設施較少。在進行農產品生產與物流的過程中,主要通過村民之間口口相傳及廣電媒體渠道獲得,這大大制約了農業物流信息的質量與數量,不利于農村物流經濟的發展。其次,農村物流系統的標準化體系建設不足,而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環節,這個系統比較復雜,而在農產品信息發布后,農戶從信息獲取直到農產品的銷售,每個環節需要進行有效的配合,才能使農產品有效進行物流,以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2 生態文明建設下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對策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下,對于我國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的對策,需要從科學與發展的角度出發,其表現在構建生態型農村物流組織、優化農村物流運作模式及完善農村物流信息化與標準化系統,以下呈現的是具體的內容:
2.1 構建生態型農村物流組織
首先,培育農產品社會中介組織,需要鼓勵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發展,專業化流通企業的發展,使農戶與市場建立了有效的連接,農戶可以根據市場的發展,對農產品進行采購,從而解決了當地農產品的銷售問題,有效促進了農產品的生產。其次,需要加強中介組織與生產者、銷售者之間的關系,生產者可以利用中介,進行信息、資信等方面的獲取,中介組織可以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最大化。通過改善合作組織的運行機制,改善傳統的合作組織,提高其綜合的功能,鼓勵合作組織不斷拓展功能,從而為生產前后方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此外,還需要構建專業化的農產品流通服務的經濟金融機構,通過建立優化專業化的金融機構,實現網上支付的流通與運轉,以此提升農產品物流運作效率,構架生態型農村物流組織。
2.2 優化農村物流運作模式
首先,優化農村物流各供應鏈的銜接功能,主要以農戶為基礎,以當地特色企業為動力、協調批發商、供貨商及零售商之間的關系,將有效的消費信息反饋給主體。農村物流組織可以將本區的農產品物流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定的物理貨源與物流服務規模,增強第三方物流企業規模化發展。其次,運用四三方物流企業,對農村物流系統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整理的過程中,需要考慮較小的物流系統運作者的的規模與實力,通過物流業與農產品銷售者建立一對一的服務,以此下形成物流業務規模,第三方物流可以加大投資,建立生態綠色物流系統,購置專業化的設備與打造優質的服務,健全物流配送系統,加強冷鏈物流的建設,從而形成綠色服務新體系。
2.3 完善農村物流信息化與標準化系統
首先,建立適應農村需求的農村物流信息平臺,通過政府相關政策的幫助下,完善農村物流物流信息化設施的建設,增強農村物流信息平臺的信息化的服務質量與數量。在建設的過程中,可與相關服務對象加強聯系,來獲取物流目標對象的實際需求與想法,避免了項目的過度服務。消除一些項目,不但可以節約物流企業的成本,還可以保證發展短板項目的資金,減少了物流企業日常運轉中需要考慮問題,降低了企業物流的管理難度與負擔,提高農業物流信息服務能力。其次,增強農村物流系統的標準化建設,通過引入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方式,對農村物流系統標準化建設加強,實現農村物流分流,有效降低了費用。對于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其是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即對農產品質量、等級、流通實行統一標準,并為交易各方提供統一的評價標準,從而提高運行的效率。
3 結束語
生態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它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對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生態文明建設下,對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分析,結合農村物流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分析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構建生態型農村物流組織、優化農村物流運作模式及完善農村物流信息化與標準化系統的對策,為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提供一定的幫助,這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物流系統的優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雷鳴.生態文明建設下的農村物流經濟發展轉變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6(4).
[2]李學工.轉變農村物流經濟發展方式的十大關系——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J].蔬菜,2014(9):1-6.
[3]郭兆暉.生態文明建設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論——基于生態經濟學的框架[J].當代經濟研究,2014(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