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發展歷程中,社會工作者以多元的角色在各個社會服務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工作者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根據服務對象特征和現實需求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服務策略并承擔不同角色。比如,資源鏈接者、政策倡導性、心理支持者和故事傾聽者,等等。尊重服務對象的需求和能力,以服務對象為導向的角色承擔和服務供給是保證社工服務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本文依據筆者實踐經驗,認為陪伴者可以是社會工作者的首要角色,并展開探討社工作為陪伴者開展專業服務活動的介入策略。
關鍵詞:社會工作;孤殘兒童;角色;介入策略
孤殘兒童是最特殊的兒童群體之一。目前,我國針對孤殘兒童的撫養方式主要以社會福利機構集中供養為主,同時輔之以家庭寄養等輔助性養育模式。而近年來,伴隨著各級政府部門向社工機構購買服務的積極推進,社會工作者也開始越來越廣泛地介入到兒童福利機構孤殘兒童的社會服務當中。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面對孤殘兒童這一特殊的服務對象群體,社工應該以怎樣的角色介入服務?本文以筆者曾經主導設計和參與其中的J市兒童福利院孤殘兒童服務經驗為例,探討社會工作者介入福利院孤殘兒童服務角色及其相應策略的問題。
一、陪伴者:社工介入孤殘兒童服務的角色定位
在日常服務中的陪伴首先旨在建立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信任關系。社工對孤殘兒童的陪伴并非是時時刻刻在服務對象身邊,而是在互動中給服務對象創造交流、參與的機會,做孤殘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引導孤殘兒童提升其對社會支持網絡的安全感。同時,陪伴者角色要從陪伴和同行的視角入手,在社工與孤殘兒童之間建立一種合作伙伴關系,從而盡量弱化社工的能力和權力。2011年,J市民政局向Q社工服務社購買四個專門社工崗位,配置到市兒童福利院開展專業社工服務。筆者作為Q社工服務社的專職社工,以小組長的身份帶領社工小組進駐福利院,開展針對福利院駐院孤殘兒童社工服務,一直持續到2013年7月。基于這兩年多時間的服務探索過程,筆者認為社會工作者應該以“陪伴者”的角色介入到孤殘兒童的社會服務當中。這一陪伴者的角色定位,是基于以下現實社會服務情境確立的。
首先,福利院孤殘兒童的現實需求。目前,我國對孤殘兒童的養育方式以福利院集中供養為主,其他“類家庭養育模式”為輔(如家庭寄養、新和家庭、關愛之家);雖然類家庭養育模式給了部分孤殘兒童固定的家長,但是提供和建立安全感并非易事,他們害怕改變、害怕失去。因年齡、病情、殘疾狀況的變化,孤殘兒童會轉換養護區域,與此同時更換養護人員,導致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固定的陪伴者。孤殘兒童有時候遇到困難無人傾訴,或者可以傾訴的人很多但是問題得不到解決,最終漸漸失去對身邊其他角色的信任。根據依戀理論,兒童早期對安全可靠又能及時作出反應的成年人(通常是父母)的依戀是后期社會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依據。沒有連貫穩定依戀關系的兒童就不能發展應對社會情境的能力,也不能通過他人的反應獲得自己我價值感和自尊感。社工從孤殘兒童最強烈的現實需要入手,以陪伴者的角色彌補其固定依戀關系的不足,培養他們的安全感、信任感。
其次,兒童福利機構的功能性缺失。兒童福利院的各項工作都是以孤殘兒童為中心,圍繞孩子們的衣食住行、醫療、康復、就業等剛性需求展開。然而,孤殘兒童的心理、情緒方面的軟需求常常被忽視。院領導、行政人員、醫生、康復師、養護人員、膳食人員加之社會愛心人士組成了對孤殘兒童的龐大支持網絡,他們在孤殘兒童的成長中按照其原本的分工扮演著固有的角色,如管理者、醫生阿姨、護理姐姐、寄養爸爸媽媽、廚師叔叔、志愿者哥哥等,但沒有一個能夠一直陪伴孩子們的成長,甚至難以給予孩子們持續較長時間的安全感。工作繁忙、職責分化,使得福利院工作人員無暇關心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情緒變化。社工服務著眼于孤殘兒童的柔性需求,以團隊的形式為有需求的孤殘兒童提供服務。對于服務對象來說,社工是一直存在的,尤其是在其他人的陪伴關系中斷時,社工可以給予服務對象持續的陪伴和支持。
再次,社工團隊自身的困境與優勢。兒童福利機構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機構工作人員和服務對象對社工都沒有清晰的了解,社工融入存在一定的困難。一開始進入服務單位,社工會有一種“我和你們不一樣”的心態,以專業人士、使能者、助人者的角色自居,不僅不利于和原有機構工作人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也容易給服務對象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致使長時間都難以打開工作局面。社工不能迅速介入孩子們的生活,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場景中以朋友式的陪伴者身份影響孤殘兒童。與此同時,社工是福利院的新成員,沒有形成固有的工作模式,可以作為孤殘兒童社會支持網絡中的一個新的子系統,與孩子們建立穩定的、平等的、安全的互動關系。社工善于以發展的眼光、從優勢視角出發,以陪伴者的角色介入服務單位,走近孤殘兒童。社工可以強化“社工”的符號,以團隊的形象出現在服務對象身邊,以保證社工隊伍與孤殘兒童之間關系的穩定性、社工服務的連續性。
二、以陪伴者角色介入孤殘兒童服務的工作策略
社工以陪伴者的角色介入到福利院孤殘兒童社會服務當中,需要基于福利院原有的結構性背景及服務對象的實際生活狀況,策略性地為孤殘兒童提供有效的陪伴和服務。這些工作策略具體包括:
第一,與機構同事建立工作性合作關系。一方面,社工團隊應找準自己的工作定位,社工服務不是福利機構原有工作內容的重復,而應當彌補原有工作內容結構的不足。基于服務對象身體、心智等方面的特殊需求,社工要將活動設計與孤殘兒童的機能康復、心智成長、溝通協作等需求具體結合,而對孤殘兒童以上需求情況掌握最清楚的是為他們提供基礎服務的福利院工作人員。因此,與兒童福利機構原有工作人員建立有效的工作合作關系既有利于社工團隊打開工作局面,又有利于為孤殘兒童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另一方面,社工團隊內部在服務過程中應注重配合,合力搭起“社工”與“陪伴者”之間的聯系。社工不能單槍匹馬的設計、領導活動,一般是2到3個社工組成團隊,團隊按照AB角色分工,既要保證社工團隊的穩定性,又要結合各自掌握的多角度意見完成預估、設計、實施、總結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小組活動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社工作為小組成員和孩子們一起參與活動,并作為參與者對小組活動進行觀察、評價、反思。
第二,與服務對象建立服務性伙伴關系。在服務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弱化社工的領導角色,強化社工的伙伴角色。比如,在小組活動的評估、設計、實施過程中,社工要注重調動孤殘兒童的主動參與性,充分的尊重和參考孩子們的意見和建議,避免過度發揮社工的主觀能動性。以往的經驗一般是由工作人員聯系好社會活動,帶孩子們參加,或是由志愿者將憑空設計好的活動帶給孩子,直接開展。社工服務需注重在溝通和互動中產出方案、目標,努力讓服務對象成為服務活動設計的主體之一,在社工團隊和孤殘兒童之間營造一種穩定的、平等的、安全的合作式互動關系。
第三,做日常生活中的陪伴者。作為陪伴者,不僅在專業服務過程中,在其他事務性工作、日常的其他情境性互動中,社工也要將自己和孤殘兒童看作平等的系統,而不能存在很大的反差,使兒童對社工的角色認識混亂。社工不是管理者,一定要求孩子們必須有進步;不是教育者,一定要求兒童掌握知識;不是康復師,能讓殘疾兒童的機能得到改善;也不是醫生,給兒童診斷病情。社工需要作為一個陪伴者,與孩子一同經歷、面對他們生命中的重要時刻,在孩子們最需要的時候傾聽,給予鼓勵,伸出援手,引導兒童對身邊的環境產生依戀,建立安全感。
三、對陪伴者角色的反思
在筆者的實踐過程中發現,不管是從社會工作者本身還是服務對象的利益出發,社會工作者作為陪伴者,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警惕移情與反移情。筆者觀察發現,作為服務對象的孤殘兒童,基本都是處在幼年、青少年時期,一旦對社會工作者產生信任,信任會慢慢變成信賴,變成依賴,甚至有的孩子認為社工是自己的,不其他的孩子有過多接觸,更不能為他們提供幫助、關心、服務。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也容易對某個別孩子過分關心,甚至偏愛。這違背了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倫理。社工應首先保持自身的專業性,平等對待每一位服務對象,同時協調好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讓這個“陪伴者”成為大家共同的陪伴者。
(二)處理好工作關系與生活關系。兒童福利院的社會工作者是崗位社工,長期服務于院內孤殘兒童,四名社工都住在單位宿舍,與孩子們上班見面,下班還可以見面,這就讓本來就模糊的服務界限更加難以分辨。在此情況下,社工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社會工作者應本著對專業服務、服務對象、個人復雜的態度,將工作和生活時間做合理切割,做專業的“陪伴者”。
總之,基于孤殘兒童的現實需求、兒童福利院的結構性背景及社工團隊自身的功能和優勢,社會工作者介入福利院孤殘兒童服務應該以孤殘兒童陪伴者的角色參與其中,通過有效的工作性合作關系、服務性合作關系的雙重建構,并堅持做孤殘兒童日常生活中的陪伴者,將社工陪伴者角色貫穿于孤殘兒童社會服務過程的始終。
參考文獻:
[1]丁華芳,張永梅.社區培力視角下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實踐研究——對G市福利院兒童家庭寄養工作的案例考察[J].社會工作管理,2015年第2期.
[2]P.墨森,J.卡根等著,繆小春等譯,兒童發展與個性[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3]孫瑩.建立我國特殊困難兒童色會支持系統的基本策略[J],青年研究,2004年第9期。
[4]易進.兒童社會支持系統——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年第2期.
[5]朱力.脆弱群體與生日會支持[J],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