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治
摘 要:地理信息技術也日趨成熟,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地理學的研究已越來越智能化、信息化、可視化。本文將結合地理信息技術的相關特點,重點介紹相應軟件如GeogleEarth、 ArcGIS等在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并結合自身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地理信息技術的經歷闡述實際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作為我國的基礎教育學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中學地理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題,其中最普遍的問題就是會遇到許多抽象的空間概念、復雜的自然現象以及需要極強空間理解力的地質地貌形態等,這些有時會令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會讓有些老師苦于沒有合適的教學方法。GIS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作為超越定性描述和普通地圖的地理學的第三代語言,可以將這些復雜的、抽象的概念用動態的、三維的、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地理知識可以被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同時強有力的激發了學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其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進一步有效的提高了地理教學的教學效果。
一、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特色優勢
在講解地球的經緯線時還可以通過地球模型觀察,連接南北兩極的是經線,與赤道平行的是緯線,學生相對來說記憶定義困難性也不大可進一步在講解經緯上的經緯度進行定位時學生就很難理解了如何通過兩個度數就能確定該點的位置,何況地球那么大,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 Google Earth軟件進行演示,這款軟件就具有定位功能,在講解過程中我就直接輸入天津的經緯度范圍直接就在世界地圖中定位出天津,學生直觀的觀察到經緯度定位的使用,對于知識的信服度剎那間就提高了,在講原理時學生聽得明顯認真仔細。
二、地理信息軟件在地理教學的應用方法
(一)ArcGIS軟件教學案例應用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會遇到需要同時利用多種地圖和資料講解該知識點的情況。例如,初中地理講到“世界人口分布”時,需要同時向學生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圖、世界氣候分布圖、世界地形圖等等資料,既耗時耗力,又難以將這些數據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同時理解和接受。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利用GIS的空間數據采集與編輯及可視化表達等功能,就可以將如此龐大的信息疊加在一起,根據需要顯示相應的結果圖,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該知識點。
(二)Google Earth軟件教學案例應用
對于初中生來說,地理是一種全新的學科,興趣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每一名學生都對自己生活的地方究竟在整個地球中存在的地位存在著好奇心。而Google Earth這款軟件恰恰能夠直觀可視的展現出相應的內容,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曾在地理教學中做過找家鄉的實際應用。我們所在的區域是天津靜海,首先我們可以將谷歌地球放大到全球模式下,之后放大局部逐漸展現出世界地圖的樣子,七個大洲四個大洋的世界格局一目了然,同學們滿懷激動的剎那間就知曉了地球的海陸分布,眾所周知,中國位于亞洲如果要確定靜海的位置,首先必然要確定中國,所以進一步放大亞洲部分我們能夠顯而易見的看到位于亞洲東部的雄雞——中國。
三、GIS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分析、存在不足及改進措施
(一)GIS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的現狀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從開始出現到現在,在我國GIS技術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但GIS進入校園地理教學應用卻一直處于較為空白階段。2003年我國首次把“地理信息技術”這一概念引入高中地理新課標,使得高中生開始有機會接觸GIS,但只是地理必修3的第三節簡單介紹了GIS的應用,而應用GIS于日常地理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則不容樂觀。
(二)存在不足及改進措施
工作以來接觸了不少各地的一線地理教師,通過交流了解到GIS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幾乎沒有很少被使用,甚至很多地理教師都不知曉地理信息軟件有哪些?主要原因可以歸結于以下幾點:地理學科本身不屬于中高考科目所以受重視程度較低;GIS軟件價格過高;GIS軟件的專業化程度較高對于很多教師掌握和使用較難;獲取GIS數據,特別是免費數據很難。
針對上述幾點問題,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政府應加強素質教育的監督執行,確保地理學科的重要學習地位。其次,加大對教育軟件購買的投入,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相應很多的優秀教育教學軟件被開發。
總而言之,地理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更何況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地理學第三代語言的GIS技術必將得到更廣、更深的應用和發展,在未來中學地理教學中將成為不可或缺的輔助技術。
參考文獻:
[1]陸靜.地理信息系統(mapinfo)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0,(1):108—109.
[2]吳升,王家耀.近年來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走向[J].測繪通報,2000(3).
[3]鐘啟泉,張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90-192.
[4]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