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兆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與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夯實文化自信的教育。如何做好“底色教育”,如何從學校育人的角度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開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是我們一直在思考與探索的。
哈爾濱市公園小學在“為學生的幸福人生鋪就底色”的辦學理念引領下,以課程建設為紐帶,整合學校教育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中華國學經典教育,將“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系列化,努力探索“被學生所認知、所認同,并被認真踐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路徑。
一、“有根有底”的課堂教學
我們一直堅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根基是課堂,以課堂教育的形式開展下去才有其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我校一直開設以中華國學經典內容為特色的校本課程。但由于缺少系統的教材,即使是舉學校教師之力,編撰出的校本課程教材也僅僅是國學經典內容的薈萃,缺少文化的內容,學生僅僅停留在單純地背、簡單地了解上。如何讓學生系統化、梯度化、廣泛化地學習經典內容,感悟優秀傳統精華,學校一直在思索。直到我們看到《中華國學經典》這套學本。
《中華國學經典》這套學本具有知識的廣泛性、內容的系統性、形式的多樣性、文化的傳承性等顯著特點。我校把這套學本作為經典誦讀課的專用教材,形成了國學經典“四有課堂”,即:有專用教材、有專課、有專職教師、有專項評價。這“四有”充分地保證授課的質量。課堂上,教師通過《漢字尋根》這一專題內容,激發學生探究漢字起源的興趣;通過《詞語妙解》的教學,激發學生對成語故事的興趣;通過古詩詞,了解歷史故事,知道歷史人物……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教師深刻感受到這本書豐富了教學內容,讓經典以立體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更愛學了,知識更廣了,感悟更深了。
結合我校的“基于核心素養的多元智能評價體系”,對學生國學經典的學習情況進行面對面、一對一地評價,促進學生扎實有效地學習。
學校也重視《中華國學經典》課的研究與引領。在“哈市2017小學校長任職資格培訓班”蒞臨公園小學進行參觀考察時,張曉慧老師呈現了一堂精彩而扎實的中華國學經典課。課堂上學生吟誦,師生講故事,從“漢字尋根”的角度感受“孝”的內涵。二年級的學生不僅能背誦所學《三字經》內容,了解歷史人物,知道人物故事,更深深地感受到了偉大的中華精神。
在哈爾濱市“燭光杯”信息技術與學科創新融合大賽中,我校張晶老師利用觸摸一體機、智能手機,在網絡環境下呈現了一堂《漢字尋根》課,將“陶、瓷、磚、瓦”的前后演變、內涵的知識與傳統文化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挖掘。
這樣的展示引領課,學校都以團隊研討的方式進行,通過一節課帶動一個團隊,帶動全校經典課的教學。
“有根有底”的課堂,避免了簡單背誦,避免了“繁、難、偏、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上走得更扎實。
二、“有聲有色”的學年特色
因為《中華國學經典》課程的有效落實,教師不僅體會到傳統文化在課堂上實施的必要性,也在拓寬學生學習領域,增加學習途徑,將“學”與“行”“記”與“悟”相結合,讓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走進學生心里。
我校的5個學年各具特色,分別起名為律動、雅致、詩意、韻律、書香。每個學年特色都與經典緊密相連。
如,二學年是雅致學年,教師期望在經典浸潤的教育中,學生能舉止高雅,心志高遠。他們開展“國學大講堂”,向學生展示“國學”情境,講授“漢文化”,將《千字文》《論語》等國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好玩有趣,深受學生的歡迎。他們開展古文誦讀比賽、成語接龍大賽,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的手抄報比賽、書畫比賽、“公園好聲音之古文新唱”。學生寫經典、悟經典、唱經典、演經典,盡情展示了自己的才華,體驗到讀經誦文的愉悅。
如,五學年是書香學年,在班級特色建設方面,教師打造“名人班級文化建設”。班級學生自主地選擇文人墨客、政治家、軍事家等,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人物特點等,背誦他們的詩詞,用歷史名人卓越的人文素養來塑造學生人格。像諸葛亮班的“靜思、節儉、善學、惜時”,范仲淹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思想深深地熔鑄到了學生的心中。
“有聲有色”的學年特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不同的形式走進學生的心里。
三、“有情有意”的學校特色
傳統文化的普及意在“知器”,重在“明道”。“知器”與“明道”滲透在學校的方方面面。創設中華傳統文化環境、開展系列活動,讓學生浸潤在傳統文化中,是我校以經典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的初衷。
墻壁文化述經典:讓每面墻會說話,讓每個角落會育人。我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可見的形式展現在墻壁上。僅三年級的樓廊墻壁上,就有“古韻流芳蕩激情”“國粹經典畫古今”“盤中詩影中國風”等內容。
國學知識比經典:? “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是因為……”“慘慘、清清、尋尋、凄凄、冷冷、覓覓、戚戚,請把這幾個詞正確排序。”在“讀經典 國學知識大賽”現場,必答題、搶答題、表演題,題題緊張,場場熱烈。場上入選的學生是經歷了“讀書積累看字數、國學知識看成績”的選拔才光榮地作為班級代表參加決賽。這樣的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古詩詞,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領略經典詩文的無窮魅力,感受漢語言文字的優美和偉大。
自主展示演經典:在公園小學,每天中午都是熱鬧的,也是高雅的,更是自主的。夏季在操場的“巴學園”小舞臺上,冬季在教學樓的展示廳內,都會看到學生天真的表演。低年級說、唱、吟、誦經典詩詞,中高年級又有不同,孔子班用話劇的形式演繹孔子一生,劉禹錫班將作品《陋室銘》編成歌曲進行吟唱……學生或慷慨激昂、意氣風發,或聲情并茂、神采飛揚,他們用真情演繹經典。
學生在詩詞中領略美、感受美,在詩詞中陶冶心靈、凈化情感,他們的心靈靜靜地棲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情有意”的學校特色,在潤物無聲中、在興趣盎然中、在激情澎湃中,讓中華傳統文化點燃了每位學生的心燈。
四、“有滋有味”的校外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力合一,用學校之力帶動家庭、帶動社會,也是我們一直努力的。
教師利用《中華國學經典》這本書背面的二維碼,引導家長下載了音頻資料,跟孩子一起聽。學生把國學經典的內容帶入了家庭,與家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是方法之一;在班級里建立微信群,每周傳一次親子共同學習國學經典的視頻,是方法之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國學經典活動是方法之一……這些方法是引領、是帶動。
學校還帶領師生走進慧文書院,在書卷中品書香之美,在書香中感受經典文化之美。這樣的舉措搭建了師生與慧文書院的橋梁。現在每周六,我校師生都會自發地去參加慧文書院的朗讀者活動。他們個人讀、小組讀、師生讀、親子讀……他們表演讀、古箏配樂讀、比賽讀……每一次讀都是一次積累,更是一次自信的詮釋。
“有滋有味”的校外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手牽大手”中,開出最絢爛的花。
陳寶生部長曾提到:“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就是要覆蓋教育的各個學段,融匯到我們教材體系中去,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這是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 公園小學正是在“一有再有”中努力做好“三個工程”,打好學生的“底色”。在家里,孩子們為父母端茶倒水、做家務,他們懂得感恩了;在學校,他們遵守秩序、學習認真、禮貌謙和、團結互助。在班級里,有學生吐了,未等教師說話,已經有學生主動幫忙清理;同學之間不小心撞到了,他們不是責怪,而是互相詢問對方有沒有受傷;送餐叔叔的飯箱撒了,不僅有學生幫著清理,還有悄悄遞過去的慰問信……多名學生在經典誦讀比賽中獲獎;近百名學生參演的《古韻豪情》經典誦讀節目代表道外區,在 “哈爾濱市中小學生中華經典誦讀大賽”中榮獲“最佳組織獎”和“最佳表演獎”,并代表哈爾濱市參加了“黑龍江省中小學生中華經典誦讀大賽的決賽”;《黑龍江教育》“同課異構”欄目進校園活動來到了公園小學,操場上的千人誦讀,功能廳里的國學經典課,無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一書中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我校用經典開啟學生智慧,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學生道德品格,在滋養浸潤中“傳悠悠文脈,揚浩然正氣”!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