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玲
【摘? ?要】? 語文課程是一種體驗性課程。語文體驗教學注重學生閱讀感受、感悟。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沉潛體驗、切身體察、點撥促悟。運用多樣化策略,讓學生調動自我情思、領略文本魅力,催生深度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 沉潛體驗;切身體察;點撥促悟
“體驗”是學生閱讀學習真正發生的標志,是閱讀教學的天然屬性。沒有體驗的語文教學,通常會流于說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體驗。西方學者杜爾克姆認為, 教師的任務是“在學生那里形成一種內部深刻狀態,一種類似靈魂聚焦的東西,使學生不僅在童年而且在一生中朝向一個確定方向前進。”按照杜爾克姆觀點,體驗教學應當致力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建構。
一、沉潛體驗,領略文本魅力
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溫儒敏認為,“學生語文素養體現在聽說讀寫能力、文學和文章的學識修養、人格修養等方面。而這些都離不開‘學習語言文字”。在體驗教學中,教師要重現文本魅力,讓學生沉潛涵泳,去感受、領略、體驗,從而對文本意蘊獲得一種體認。海德格爾說:“詩人讓語言說出自己。”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領略文本的魅力,要求學生含英咀華,品味文本言語之美、情感之美、表達之美。
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我引導學生沉潛文本,抓住“著迷—迷戀—癡迷”這一主要線索進行發掘,將閱讀重點放在法布爾身上。學生囿于年齡、經驗,在閱讀初始階段是很難理解這些詞語所飽含的逐層深入的情感的。閱讀中,我將課文分成兩個獨立部分,并設置問題:兩個故事與題目聯系在哪里?由此,學生將閱讀重點轉向課文語言表達。從小組交流中,學生重點討論三句話,即課文中“把兩個衣袋裝得鼓鼓囊囊的”“背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鼓起”這三句話。從而借助學生閱讀感受,凸顯文本主旨,即課文是為了表現法布爾對昆蟲癡迷,就大費周章地寫法布爾捕捉紡織娘故事。為了找紡織娘,法布爾會遇到哪些困難?法布爾又是怎樣克服的?法布爾還會怎樣抓其他的蟲子?通過品味、想象,感受法布爾抓紡織娘的不易和收獲喜悅。在課文中,“衣袋”成為法布爾執著、探究和求真精神象征,這是學生閱讀文本的真切感受。
沉潛體驗,能讓學生領略文本魅力。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讓學生自主品味、揣摩。借助文本表達這個橋梁,發現隱藏于表達背后的作者,領略表達意圖,感受文本魅力。這是一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逐漸深化過程。
二、切身體察,調動自我情思
體驗閱讀是以學生自身經驗、經歷為起點的,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所產生的深刻感悟都離不開自身的生活閱歷。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切身體察,調動自我情思。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移情、投射等心理現象,教師要充分運用文學鑒賞、接受心理,讓學生將自身的經驗、經歷融入到文本中去體驗、感受,從而與文本形成共鳴、共振。比如,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讓學生設身處地轉換角色,等等。
教學《二泉映月》,為讓學生體會阿炳經歷的坎坷,體會阿炳與命運的抗爭,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想象性情境,努力調動學生情思。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雙目失明的阿炳怎樣賣藝?在寒風刺骨的冬天,雙目失明的阿炳又怎樣賣藝?阿炳發高燒,渾身發抖,又怎樣賣藝?在不同情境中,始終貫穿著《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音樂旋律。學生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對阿炳心理活動、動作細節進行自我補白。有學生說,“烈日炎炎、驕陽似火,阿炳熱得汗水一個勁地往下淌,可他仍然拉琴”;有學生說,“刺骨的寒風讓阿炳瑟瑟發抖,手被凍僵了、凍腫了,嘴唇也裂開了,阿炳為了生計依然拉著、拉著”;有學生說,“阿炳不斷地咳嗽,還一直拉、一直拉,幾個地痞看見缽里有幾個銀元,竟然狠心搶走……”學生借助自我認知經驗,對文本進行創造性加工。
借助切身體察,學生走進阿炳那段生活,感受阿炳的不屈的精神。學生轉換角色,設身處地與作品表現對象共哀樂。如此,學生易于走進文本,去感受、體驗、領悟課文中字里行間的情感。不僅能領略文本表達秘妙,深化對課文主旨解讀,而且有助于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邏輯推理和思維能力。
三、點撥促悟,催生深度學習
語文核心素養建構不僅依靠學生沉潛體驗、切身體察,而且依靠教師點撥促悟。實踐證明,教師點撥、引導常會讓學生產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能讓學生語文學習步入柳暗花明境界。點撥促悟,能催生學生語文深度學習。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比如《船長》一文,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中最為精彩的部分是“諾曼底”號輪船從被撞到與船長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描寫,其中最具感染力的是哈爾威船長在生命最后所發出的命令。小說中用的是一系列短促句子。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將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哈爾威船長與奧克勒大副等對話進行改寫,讓學生感受、體驗船長的果斷、鎮定!比如,教師將小說中對話順序改變:洛克機械師在哪兒?”“船長叫我嗎?”“爐子怎么樣?火呢?機器怎樣?”學生就能感受到這種改變不能凸顯船長沉著、冷靜,而讓船長顯得驚慌、緊張。不僅如此,教師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啟發學生深度學習。“作為一個船長,他應該很清楚沉船時間,為什么還要問奧克勒大副?”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船長與奧克勒大副的高聲對話,是將20分鐘逃生時間告訴每一位乘客,讓所有乘客保持鎮定,從中學生更可領悟到船長的智慧。
在深度體驗學習中,教師要將課文中的文字符號還原成學生真情實感、真實感悟,從而催生學生深度思考、探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和了解表達方法。通過教師點撥,能促進學生文本感悟。
語文課程是一種體驗性的課程。體驗教學注重學生閱讀感受、感悟。作為教師,要把握文本特點,采用多樣化策略引導學生,讓學生感受作品豐富的情感、豐滿的形象、優美的語言。體驗教學,能讓文本潤澤學生心靈,能悄然生成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欣榮.體驗性學習與語文閱讀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學),2017(10).
[2]杭強圣.浸潤涵詠:讓品讀式審美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版),2018(1).
[3]薛銳.體驗性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