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勛
什么是數學閱讀呢?我們知道,數學也是一種語言,這種語言跟我們平時運用的語言有所不同。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語言的學習離不開閱讀,數學的閱讀跟其他學科的閱讀又有所不同,因為它包含語言,還包含運算符號,同時,它還要求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進行不斷地假設、推理、證明、運算的認知活動的過程。教學實踐表明,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課堂上對數學語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維轉換慢,從而造成知識接受質差量少,在理解問題的時候就會經常發生一系列的錯誤。所以說,我們要重視數學閱讀,豐富數學的語言系統,讓學生在閱讀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學生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提高了,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解題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他們才會主動地閱讀,才會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出的“全面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的目標。因此,在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段,培養學生的相關數學閱讀能力就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創設活潑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學能力對于人的未來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而閱讀是自學的重要的渠道,自學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但數學的閱讀往往很枯燥,并且在讀的過程中伴有邏輯、抽象等思維的發生,不像語文課一樣可能帶著故事、欣賞的心情去閱讀,從而導致了學生對數學閱讀失去興趣,心里不重視等抗拒因素產生。那么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最重要。我們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濃厚的興趣,就會做得好。興趣對于一個人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適當地創設一些難度適當的問題情境,可以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產生了閱讀興趣,他們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就能主動地學習,而不是被老師逼著去閱讀。只有產生閱讀興趣,他們才會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才會有良好的閱讀效果,才能解決問題。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認知的特點,用教材作為認知載體,創設問題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問題要精辟而具體,要有針對性,新而有趣,要有適當的難度,不要讓學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學生只有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才會在閱讀中去思考,才會激發學生的閱讀性。
記得在一次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有一道奧數題,運用到有理數的乘方,學生沒有學過,不易理解,我創設這樣的問題:如果在一個有64格的象棋盤上放置大米,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第4格放8粒米,然后是16粒、32粒、以此類推,一直到第64格,請問一袋大米夠不夠放?該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很多學生說那才多少,肯定夠。他們還不知道乘方的意義,寫出和是1+2+4+……該和究竟有多大?學生躍躍欲試,但無從下手,接著我讓學生閱讀“有理數的乘方”一節。這樣學生閱讀課本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了。
其次要重視課本安排的閱讀與思考,數學課本每小節都會安排與本節知識點有關的閱讀與思考,問題的提出帶有很大的趣味性。能充分的應用好則會對學生提高數學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在平時布置作業時適當布置一些數學課外讀物,增加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從閱讀中攝取數學知識。
二、分類指導,理清閱讀方法
數學閱讀是通過閱讀數學材料建構數學意義和方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指導閱讀,不同的教學內容應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閱讀數學書需要重點讀、精讀、巧讀相互結合。在閱讀例題的時候,要認真審題,分析解題過程的關鍵所在,再嘗試解題。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計算過程應重點讀,計算教學中不僅要讀算式、讀法則,更重要的是要訓練學生閱讀中間過程。數學概念應按其結構來精讀,讓學生學會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精讀概念。應用題則需要巧讀,關鍵詞語重音讀、省略句式補全讀、意思隱含換詞讀,難理解的地方,注意勾畫,使學生建立起讀書的技巧。要指導學生認真比較自己解法與和課本解法的優劣,并使解題過程的表達既簡捷、自己容易理解,同時又符合書寫格式,要注意總結每道例題的解題規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題途徑。這樣有機結合,分類指導,使學生懂得何時使用有效的閱讀方法,以提高閱讀效率。
總之,引導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閱讀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讓數學課在閱讀中變得豐富多彩,我們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悟到數學語言的精確性,讓冷冰冰的數字多了一些溫情,讓學生和教材產生共鳴,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所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