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冉冉 鄧樂琦 龔清全

[摘要]目的 觀察SPECT/CT顯像對惡性腫瘤患者骨髂單發病灶定性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的50例惡性腫瘤患者,實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骨髂單發病灶定性診斷中采用SPECT/CT檢查。觀察融合顯像診斷符合率、融合顯像診斷情況分析、融合顯像增益情況分析。 結果 50例患者病灶主要發生在脊柱、肋骨、胸骨、盆骨、四肢等位置。全身平面骨顯像、局部CT成像、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符合率分別為64.0%、70.0%、96.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身平面骨顯像、SPECT/CT融合圖像定性病灶分別為32例、46例。其中,SPECT/CT融合顯像可為全身骨平面顯像診斷提供幫助。SPECT/CT靈敏度、特異度、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與全身骨顯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SPECT/CT顯像對惡性腫瘤患者骨髂單發病灶定性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 SPECT;CT;惡性腫瘤;骨髂單發病灶;定性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8.1;R730.44?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36-010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SPECT/CT imaging in the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bone single lesion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50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August 2017. All patients underwent SPECT/CT examination in the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bone single lesion. The fusion imaging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fusion imaging diagnosis analysis, and fusion imaging gain analysi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lesions of 50 patient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spine, ribs, sternum, pelvis and limbs. The coincidence rates of whole body planar bone imaging, local CT imaging, and SPECT/CT fusion imaging were 64.0%, 70.0%, and 96.0%,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ong three groups (P<0.05). Qualitative lesions of whole body planar bone imaging and SPECT/CT fusion images were 32 cases and 46 cases,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SPECT/CT fusion imaging could help the diagnosis of whole body bone imaging.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between SPECT/CT and whole body bone imaging(P<0.05). Conclusion SPECT/CT imaging has import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value for the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bone single les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Key words] SPECT; CT; Malignant tumor; Bone single lesion; Qualitative diagnosis
骨轉移瘤為成年人群發病率較高的骨髂惡性病癥。惡性腫瘤骨轉移,即為腫瘤細胞隨血液轉移到骨髂系統中,釋放一些可溶性介質,這時破骨細胞、成骨細胞被激活。當破骨細胞釋放細胞因素,促進腫瘤細胞分泌骨溶解,就會構成惡性循環,使腫瘤細胞在轉移位置增殖,出現骨破壞情況[1]。在顯像技術的持續發展下,圖像融合技術也獲得了較好的改進,采用單光子發射型斷層/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儀SPECT/CT診斷,可將SPECT功能圖像、CT解剖圖像相融合,保證診斷結果的可信度、準確性[2]。本文通過配置2.5 mA X射線球管裝置的SPECT/CT對50例骨骼單發濃聚灶進行回顧性分析,評價配置2.5 mA X 射線球管裝置的SPECT/CT在骨骼單發濃聚灶中良惡性病變定性診斷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50例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5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7∶23;年齡40~72歲,平均(56.4±5.7)歲。原發惡性腫瘤中,肺癌、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鼻咽癌、甲狀腺癌、結腸癌分別為15例、13例、3例、12例、2例、3例、1例、1例。對50例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加以臨床統計處理及分析。
納入標準:經病理證實為惡性腫瘤者、全身骨顯像為單發病灶者、積極配合檢查者。
排除標準:骨髂系統原發腫瘤者、未通過病理確診疑似腫瘤者、全身骨顯像廣泛骨轉移者。
1.2方法
選擇99mTc-亞甲基二膦酸鹽(MDP)(由廣東希埃醫藥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10973014)作為顯像劑。顯像設備:GE公司Infinia Hawkeye 4 SPECT/CT,采用低能高分辨率的準直器,雙探頭、前位和后位同時采集圖像,能峰、窗寬、矩陣、床速分別設置為:140 keV、20%、256×1024、每分鐘18 cm。靜脈注射顯像劑20 mCi后,叮囑患者多飲水,保證多次排小便,3 h后進行全身骨顯像掃描。發現單發病灶之后,采集局部SPECT圖像、CT圖像。將單發病灶位置作為中心行SPECT 局部斷層顯像,矩陣128×128,連續采集360°。CT圖像采集條件:矩陣、掃描層厚、掃描范圍分別是256×256、5 mm、40 cm。SPECT及CT圖像經過處理獲得冠狀位、矢狀位、橫斷位,利用GE公司自帶的Xeleris工作站同機融合自動軟件來實現SPECT圖像和CT圖像的同機融合。
1.3 觀察指標
經2名經驗豐富的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并將單發病灶診斷結果劃分為惡性病變、良性病變、病灶性質不確定。觀察50例患者病灶解剖形態學的主要特點、病灶骨質代謝主要特點、全身骨平面顯像、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SPECT/CT融合顯像增益情況。
1.3.1 SPECT診斷標準[3]? 良性病變:存在異常放射性濃聚灶的部位,需結合病變的部位及病變的形態判斷。如病變位于椎體邊緣、椎小關節、椎體附件等,病灶的異常放射性濃聚灶呈點狀分布。惡性病變:存在異常放射性濃聚灶的部位,需結合病變的部位及病變的形態判斷。如病變位于椎弓根和椎體、肋骨異常放射性濃聚灶呈條狀分布。存在異常放射性缺損灶的部位,排除手術切除的部位,診斷惡性病變。
1.3.2 SPECT/CT診斷標準[4]? 良性病變:異常放射性濃聚區,此位置為手術部位,通過CT不能清晰觀察到骨質破壞的情況或創傷后改變。異常放射性缺損區,該部位為手術切除所致的缺如。惡性病變:SPECT圖像為放射性異常濃聚區/放射性分布稀疏區,排除上述良性病變的情況,經CT圖像能夠觀察到成骨性/溶骨性改變征象。
1.3.3 CT診斷標準[5]? 良性病變:骨質邊緣唇樣增生且硬化,關節面凹凸不平,關節面下骨質增生、硬化。同時,關節間隙比較狹窄,關節邊緣骨贅形成、關節面下囊性變、關節囊鈣化,可見骨折、許莫氏結節和骨島等明確良性病灶。惡性病變:溶骨性轉移為主要表現,松質骨/皮質骨低密度缺損,邊緣不清,同時沒有硬化邊,部分病灶有軟組織腫塊形成。成骨性轉移,即為松質骨內斑點狀、棉團狀高密度影,邊緣模糊。
1.3.4 臨床診斷標準[5]? 大部分病例能通過手術或穿刺病理活檢證實。不愿意手術或者病理活檢的病例經過1年后復查SPECT/CT,無變化或異常放射性濃聚減淡(排除治療因素)診斷為良性。若原先濃聚灶位置出現溶骨性征象,診斷惡性。1年內復查CT或ET/CT或者MRI檢查,兩種檢查方法結合起來一致者進行診斷良惡性。陽性預測值計算方法:陽性:a表示真陽性,b表示假陽性;陰性:c表示假陰性,d表示真陰性。其中,陽性預測值為a/(a+b);陰性預測值為d/(c+d)。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臨床相關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靈敏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情況均通過率%方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灶解剖形態學的主要特點分析
50例患者中,病灶發生在脊柱、肋骨、胸骨、骨盆、四肢者分別為28例、10例、6例、4例、2例。28例脊柱病灶者中發生在骨髂主干(n=17)、關節結合面/骨質邊緣(n=11)。50例病例中,成骨性病變者、溶骨性病變、混合型病變、良性改變、無明顯結構改變者分別為5例、10例、3例、9例、23例。
2.2 病灶骨質代謝的主要特點分析
50例患者顯像劑異常濃聚者、顯像劑濃聚區+減低區者分別為48例、2例。
2.3 三種檢查方法符合率分析
50例患者均為單發病灶,全部50 例患者均行全身平面骨顯像和配置2.5 mA X 射線球管裝置的 SPECT/CT融合顯像,根據臨床診斷標準,28例患者診斷骨轉移,惡性病變,占56.0%;22例患者診斷為良性病變,占44.0%。全身平面骨顯像、局部CT成像、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情況具體數據見表1,三種檢查結果比較,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其他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全身平面骨顯像、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情況分析
全身平面骨顯像50例患者中,24例診斷腫瘤骨轉移的患者中21例確診骨轉移,3例確診良性病變;17例診斷良性病變的患者中11例確診良性病變,6例確診惡性病變;9例性質待定的患者中1例確診骨轉移,8例確診良性病變。準確率為64.0%。SPECT/CT融合顯像中50例患者中,26例診斷腫瘤骨轉移的患者均確診骨轉移;24例診斷良性病變的患者中22例確診良性病變,2例確診惡性病變。準確率為96.0%。SPECT/CT融合顯像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均高于全身平面骨顯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5 SPECT/CT融合顯像增益情況分析
結合SPECT/CT融合顯像,對全身平面骨顯像定性診斷中可分為存在幫助、沒有幫助、反幫助幾個類型。存在幫助,即為SPECT/CT能夠對原診斷表示肯定,對無法定性的病癥進行準確診斷,可對原診斷不正確的病灶加以糾正。沒有幫助,即為與原不正確診斷結論統一,定性原無法定性的病灶,不能保證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反幫助,即為原診斷結果準確,但是融合顯像后,診斷結果的可信度有待證實。全身平面骨顯像定性病灶、SPECT/CT融合顯像定性病灶分別為32例、48例。SPECT/CT融合顯像能對全身骨平面顯像提供幫助,占96.0%(48/50),沒有出現反幫助情況。說明,單發骨髂病灶定性判斷中,SPECT/CT融合顯像具有增值的價值,可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度。
3 討論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顯像的基本原理:放射性標記的膦酸鹽化合物,經化學吸附、離子交換方式,沉積在人體骨髂中,能達到骨組織聚集顯像劑顯影的效果。骨髂攝取顯像劑劑量,需結合血流量、代謝活躍情況選擇。針對沒有成熟的膠原來說,可對親骨性顯像劑發揮較高的親和力,所以局部骨骼能保證血供情況、骨髂生長,以及新骨形成顯像劑聚集增加所致放射性濃聚熱區。在骨骼血供不足、溶骨過程中,顯像劑攝取減少,會出現放射性稀疏缺損區[6-7]。通過檢查可觀察到患者全身骨病理改變情況,以及局部骨骼血供、骨骼代謝情況,因此,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明確骨轉移病灶。
全身骨顯像在鑒別溶骨性病變方面,存在較大的挑戰性,無法保證全身骨掃描的特異性,所以不能準確鑒別診斷單發/少發病灶的良惡性[8-9]。
局部骨斷層顯像在細微病變、深部病變、關節病變方面應用,可達到定位準確、全方位觀察、顯像劑分布對比增加等效果,與全身平面骨顯像比較,鑒別良、惡性病變上存在一定優勢[10-11]。但是,因為缺乏解剖學相關信息,部分病灶經SPECT斷層顯像,無法獲得準確的診斷。惡性腫瘤骨轉移在CT圖像中可觀察到溶骨性病變、成骨性病變情況[12]。CT圖像惡性腫瘤骨轉移的主要表現為溶骨性病變、成骨性病變、混合性病變。成骨型骨質破壞主要表現為結節狀、磨玻璃樣、棉團狀高密度影。溶骨型骨質破壞表現為:在邊緣不規則、蟲蝕樣、穿鑿樣等影像中,且局部CT成像顯示四周沒有明顯的硬化表現。混合型骨質破壞,存在上述兩種類型的表現。見封三圖4。
相關研究人員表示,90%左右肺腫瘤患者SPECT/CT經低劑量掃描診斷,能夠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性[13]。CT圖像骨贅存在,并且軟骨下骨硬化/關節間隙減小,即可考慮為良性病變。SPECT/CT融合顯像可對全身平面骨顯像不能定性的脊柱單發病灶進行診斷,診斷符合率為96.0%。同機CT能觀察到椎體變扁,上下緣局部向內凹,骨皮質無法保證連續性,椎體密度不均勻,呈線性低密度影。同時,還可顯示出病灶骨皮質的連續性,以及骨密度改變情況。SPECT/CT融合顯像可提高惡性腫瘤單發骨轉移病灶的診斷結果準確度,在骨髂病灶定性診斷方面應用,存在重要的應用價值。此外,實行SPECT/CT診斷,針對單發病灶,有的放矢的行局部斷層CT掃描,可減少患者輻射劑量,提高同機CT的靈敏度[14]。
注意事項: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發生錯誤情況,與過于重視病變形態學改變存在直接的聯系。少量癌細胞侵犯骨骼時,骨骼密度、形態發生微小改變,無法通過CT成像明顯的顯示出來。全身骨顯像,可顯示出放射性熱區,但在腫瘤骨轉移初期,病變比較局限,不能觀察到骨質密度的變化,進而易于發生誤診情況。這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進行綜合評估,從而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率、陽性檢出率[15]。
總之,臨床醫師需不斷提高自身知識水平、閱片能力,結合惡性腫瘤患者的具體狀況,經適宜的手段進行診斷,從而能夠保證診斷結果的可信度。
[參考文獻]
[1] 丁月云,石德道,朱宗平,等. SPECT /CT骨斷層融合顯像對腫瘤骨轉移診斷價值的探究[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3):527-530.
[2] 裴妮慧,柳炳吉,李杰,等. 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骨骼疾病的應用研究與進展[J]. 中國醫療裝備,2015,30(11):86-89.
[3] 張雪輝,肖國有,孔飚,等. SPECT/CT同機融合顯像對脊柱單發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J]. 腫瘤學雜志,2017, 23(10):890-894.
[4] 張雪輝,孔飚,肖國有,等. SPECT/CT顯像對脊柱良惡性病變診斷的增益價值[J]. 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6,36(2):156-160.
[5] 包賀菊,陳剛,陳燕燕,等. SPECT/CT 融合顯像對脊柱和肋骨單發濃聚灶的鑒別診斷價值[J]. 腫瘤學雜志,2014, 20(7):569-573.
[6] Ghosh P. The Role of SPECT/CT in Skeletal Malignancies[J]. Semin Musculoskelet Radiol,2014,18(2):175-193.
[7] 丘博文,張榮木,俞秀華. 骨ECT聯合定位CT診斷骨轉移的臨床價值[J]. 中外醫療,2016,36(12):177-179.
[8] 王瑜. SPECT/CT融合顯像在脊柱良性和惡性病變患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醫療裝備,2017,30(3):94-95.
[9] 劉瑩,李娟. SPECT /CT同機融合斷層骨顯像診斷前列腺癌骨轉移的臨床價值[J].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5, 37(7):787-790.
[10] 申超,呂寬,郭慧敏. 探討SPECT/CT圖像融合對骨轉移瘤的增益價值[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9):1589-1592.
[11] 張林啟,覃藝芳,李偉,等. 常規SPECT/CT斷層融合顯像診斷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骨轉移[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7,33(2):260-264.
[12] 翟士軍,張玉娜,米寶明,等. SPECT/CT融合骨顯像對乳腺癌骨轉移的診斷價值[J]. 中國輻射衛生,2016,25(6):746-748.
[13] 常城,謝文暉,雷貝,等. SPECT/CT 融合顯像對肺癌單發骨轉移瘤的診斷價值[J]. 核技術,2013,36(9):2-6.
[14] 劉雪輝,李洪均,于鴻煦,等. SPECT/CT顯像診斷脊柱單發轉移瘤效能分析及有效輻射劑量評估[J]. 山東醫藥,2015,55(10):7-10.
[15] 吳濤,崔坤煒. SPECT/CT融合顯像在臨床核醫學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6,32(2):306-309.
(收稿日期: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