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清
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的中心工作,以質量提升為重點,是推動學校發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提升一所學校的教學管理質量呢?筆者認為,策略是多樣化的,而積極開展實證研究,并以實證研究的成果作為理論指導的依據,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是提升教學管理質量的重要途徑。
實證研究是基于事實、客觀現象、數據所進行的分析、驗證,最后得出結論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有三大特征:以證據為依托、有調查數據、可驗證。其中,調查數據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訪談中的對話、實地觀察的記錄等,都是定性的數據。
在教學管理中開展實證研究,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確定研究主題、設計研究流程、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并提出建議或改進意見。下面,筆者以南寧市第三中學(以下簡稱南寧三中)的兩個研究案例作為例子,談談我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確定問題
課堂教學效益不高是教學管理的難點問題。如何突破這個難點?首先要尋找問題所在。南寧三中從兩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一是開展專項聽課、評課活動,通過發放課堂教學評價量表,收集老師們對課堂教學的問題反饋,采集定性數據;二是通過考試質量分析、評估,對課堂教學效益進行定量數據分析。調查研究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課堂教學效益不高,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缺乏“標準”。“標準”不明確,教師的教學就會出現隨意性、無序性。經過深入討論、分析,我們確定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構建學科教學模式,設立教學標準,讓教師的教學有“標準”可依。
(二)研究實踐
南寧三中將數學教學作為研究試點,開展數學“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研究,以“標準引領”為抓手,探索構建高中數學教學的基本模式。
數學組教師從新授課教學開始探索,他們認為:對教師而言,新授課的主要目的是“授新知”,任務是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對學生而言,新授課的主要目的是“獲新知”,在獲取新知過程中訓練思維,培養思維品質。基于此,數學組教師經過不斷的研究、實踐,建立了新授課“五環節”教學模式:
1.新課導入。新課導入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環節,往往影響著學生在一節課里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該環節教學應緊緊抓住“關聯性”,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受到新知識的引入是自然而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使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
2.概念形成。概念的形成是數學教學的重點,對于學生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盡量圍繞概念形成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和引導,以概念所具有的“確定性”特征為抓手,讓學生明確概念具有因為“確定”所以“合理”的特性,意識到知識具有自然合理的邏輯聯系,而不是人為強加的。
3.概念深化。概念深化是教學的關鍵環節,它能夠幫助學生站在更高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是教師教學創新最富有挑戰性的一個環節。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要重點挖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突出概念的本質特征,引導學生深入思辨,理解概念的本質,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的表層。
4.應用與探索。在應用與探索這個教學環節,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解例題,適當進行拓展探究,鞏固新知,展示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過程中的運用,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解題思想進行類化,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能力。
5.總結歸納。總結歸納是教學的升華,它對學生深入理解新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新知識的脈絡結構、學習重點來設計問題,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明確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的特點,學會構建知識網絡。
(三)豐富完善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師運用這一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此同時,我們也注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收集和分析實驗數據。在確定了運用“問題導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實驗班級和對比班級后,老師們取得了4屆共28個班級學生的實驗數據,對比分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素養形成、數學高考成績等多項指標,數據表明:實驗班級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對比班級,數學教學效益明顯增強。
二是形成研究成果。老師們開展實踐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而是努力將實踐研究成果上升為理論,并用理論來指導教學,從而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數學組教師先后發表了數十篇以“問題導學”為主題的教學論文,專著《中學數學“以問導學”教學策略》于2007年出版并獲得2010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成果二等獎,專著《高中數學“問題導學”教學法》于2013年出版并獲得2014年教育部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三是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后,南寧三中十分注重實踐經驗的分享和理論成果的推廣運用。2010年,南寧三中協助南寧市開展“‘問題導學教學法”推廣活動,舉辦了多次示范課和成果推介會;2016年,申報廣西教育研究院“廣西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專項課題,在全區推廣“問題導學”教學法,同時將“問題導學”教學法作為教育扶貧的重點項目,開展“‘精準幫扶貧困地區高中提升教學質量的創新實踐”課題研究,該項目于2018年獲得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和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可見,以實證研究的思路去探索和研究數學教學,能夠使教學管理取得良好的效益。
二、“命題策略”的研究與實踐
(一)確立問題
考試是學校檢查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分析考試數據,能夠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這是教學管理的一項常規工作。其實,考試結果常常受到考試命題質量的影響,如果命題沒有一個良好的規范,考試評價就會受到局限,也就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機制。因此,“教師的命題是否科學”“試題是否具有針對性”就成為學校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南寧三中將“怎樣命題”作為研究主題,鼓勵教師在命題時多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命題”,從而為命題尋找理論依據。
(二)研究實踐
為使研究更具針對性,南寧三中給各年級教師的命題設置了一定的主題,比如:高一年級的命題側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考慮初、高中的銜接、過渡;高二年級的命題側重“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注重綜合能力訓練;高三年級的命題則“緊扣高考命題方向”,注重應考實戰訓練。在此基礎上,各年級教師有針對性地研究命題思路,深入探討,制定了多項命題策略。
為確定高三數學考試命題框架,2017屆高三數學組教師進行了命題研究的探索,首先對近5年數學高考填空題、選擇題的題型和考試內容進行了統計,見表1。
分析表1可知,試題內容排列雜亂,沒有明顯的規律和特點,教師們在觀察和分析后發現,近幾年的高考試題還是存在一定規律和特點的。
首先,老師們將試題分為四組,1—5題作為第一組,6—9題作為第二組,10—12題作為第三組,13—16題作為第四組。從內容分布來看,第一組的5道試題每年都考查的內容是集合、復數、雙曲線、概率,只有1道題有變化;第二組4道題每年都考查的內容是算法、立體幾何、三角或函數,只有一道題有變化;第三組3道試題每年都考查的內容是解析幾何、立體幾何、函數或導數,沒有變化;第四組4道試題每年都考查的內容是平面向量、二項式定理、數列或三角,只有一道題有變化。
(三)確立命題原則
通過分析表1數據,老師們把近幾年高考數學題的題型結構進行了總結,見表2。
有了這樣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高三數學高考復習訓練就有了方向,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為教師的命題提供了范例。表1、表2中呈現的題目內容、題目難度以及題目排列順序,能夠為教師的選題、命題提供參照,使命題緊密聯系高考要求和題型要求,有了這樣的命題“依據”,高三數學試題命題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標準,解決了教師命題各行其是、“拼湊式”的問題,提高了備考教學質量。第二,為學生考試提供全真模擬,使學生對數學高考題型和高考要求更加熟悉,改變了以往每次考試都摸不著規律的狀態。
可見,利用定性數據和定量數據開展實證研究,能夠讓教學管理更精細、更嚴謹、更科學,這比經驗式的管理(這里是指沒有實驗和數據支撐的經驗式管理)效果更好,更能出質量、出效益。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研究的氛圍也是促進學校文化發展的動力。現在,南寧三中“科研強校”的意識得到了師生的認可,科研成果豐碩,教學質量不斷攀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證研究給教學管理帶來的良好效應。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