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辯主張的證明及其法律效果
——以《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6、17條為線索

2018-02-27 07:44:51劉宇
行政與法 2018年2期
關鍵詞:法律

□劉宇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一、問題的提出

民事訴訟案件事實的查明是實現司法實質正義的關鍵點,而審判查明的是法律事實,庭審中原被告圍繞案件事實不斷提出證據,通過反復證明與反駁逐漸剝去蒙在客觀事實上的外衣,實現法律事實向客觀事實接近。這個過程中,證明規則是指導雙方的舉證行為向發現客觀事實方向發展的“指揮棒”,如何利用好這個工具是法庭審判的重點和難點。對于訴訟請求依據的法律要件事實的證明,實體法和程序法規定了證明責任、舉證責任倒置、證明標準等規則,整個民事訴訟法體現了以訴訟的發起方為主要證明方的責任體系。而對于抗辯主張的證明,作為反駁方,其訴訟行為中應當對哪些事實進行舉證、舉證需要達到怎樣的程度以及產生何種法律后果等,在司法規則體系中仍缺少明確的規范,①結合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我國以“高度蓋然性”為證明標準,這就決定了對訴訟請求的證明標準與抗辯主張的證明標準不可能是相同的,如果相同的話對于雙方舉證均沒有達到高度蓋然性的情況就無法以證明責任進行裁判了。所以,可以理解為,作為證明責任承擔方的證明標準按照高度蓋然性規則,而對于抗辯主張其證明標準只有在證明責任承擔方的證明程度達到了高度蓋然性以后才有意義。這就要求法官在司法實踐中予以準確理解并正確把握,這樣,才能使審判朝著發現客觀事實的方向進行。如民間借貸糾紛案中,原告訴稱被告向其借款20萬元未歸還,請求法院判決被告還款。庭審中被告辯稱該20萬元系原告歸還其之前的借款,而非其向原告的借款。對于該案,原告主張債權債務關系存在的積極事實,被告提出抗辯稱該債權債務關系不存在。對于這類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 《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7條規定:“原告僅依據金融機構的轉賬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轉賬系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被告應當對其主張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后,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這一規定中,被告在提出抗辯主張以后應對其主張進行證明,那么規定中“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如何認定?即被告對主張的證明達到怎樣的程度才能認為是“證明其主張”,以及我國現有法律對此是如何規定的等,均需在審判實踐中予以厘清。

二、主張責任與主張的證明

(一)證明責任與主張責任的效果

民事審判就是法官通過當事人雙方的舉證與抗辯過程達到對案件事實的某種內心確認,進而依據該內心確認對原告方請求所依據的法律要件事實是否存在進行判斷,決定是否適用其請求權基礎的法律規范。由于人的認識程度與客觀真實存在差異,在某些情況下,即便在窮盡了詢問證人、鑒定、證據認定、勘驗以及當事人詢問等方式以后,法官對于事實存在與否仍然不能達到確信狀態時,法院也要進行裁判,這時就需要一定的方式來對案件進行裁決。我國古代對于真偽不明狀態采取的是神明裁判方式,西方甚至出現過用決斗進行裁決的方式。到了近代,各國的民事訴訟都采用了法律擬制的方式來進行裁判,即法律通過擬制某種結果的方式對無法查明某種事實情況的案件進行裁判。換言之,當某一事實處于真偽不明時,通過假定該事實存在或者不存在來作出裁判,進而使一方當事人遭受危險或者不利益,就被稱之為證明責任。[1]或在訴訟中,當事人主張的案件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的狀態時由一方當事人承擔的不利的訴訟后果。[2]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5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這就明確規定了“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即規定了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要提出證據予以證明,但沒有規定不提供證明要承擔什么樣的后果,因此,這里的規定應當認為是對主張提出證據證明的責任,而不是具有結果意義的證明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 《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這里的規定就是對證明責任的規定,對于請求方,需對其依據的請求權基礎要件事實的存在進行證明,如果證明無法達到一定的證明標準,就要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即其請求所依據的請求權基礎的法律規范無法適用。而反駁方則需要對自己提出的反駁事實的存在予以舉證證明,如果無法達到一定的證明標準,也要承擔不利后果。①然而,該條文由于受到民事訴訟法的立法方式的影響,將證明責任與舉證責任相混同,存在著理論上的邏輯問題。證明責任與提出證據證明的責任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得到了更加明確的區分。

庭審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法律擬制的敗訴方來進行舉證往往很難查清事實,即法庭需要推動原被告雙方積極舉證,讓客觀事實更多地暴露出來,即法律通過規定責任賦予訴訟參與各方相應的舉證壓力,讓雙方積極舉證。這種壓力就是在消極舉證時擬定責任方主張的消極效果或者肯定對方主張的積極效果,這種促進主張方或者被主張方積極提出證據的責任就是主張責任。①日本學者高橋宏志將主張責任定義為:“如果當事人不提出于己有利的主要事實,那么就會因法院不適用與該事實相對應的法律而導致自己承受不利的裁判,這種不利益或者危險就稱為主張責任。”這種定義并沒有能夠區分兩者。參見:(日)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次分析[M].林劍鋒譯.法律出版社,2003.431.筆者針對判決結果的影響力進行區分,基于訴的法律關系產生的且能夠直接影響到判決結果的責任是證明責任,只是會對其主張產生消極影響或者對對方主張產生積極影響而不能直接影響案件裁判結果的責任是主張責任。在歸屬上,主張責任與證明責任經常是一致的,但在反駁的場合下就會與證明責任的承擔方向分離。比如在民間借貸案件中,原告主張被告償還借款,被告稱借款已經償還,此時被告就需要對其主張已經償還借款的事實進行舉證證明,如果能夠證明,該案件就朝著向被告有利的方向發展,這種情況下如果原告不能夠舉證證明債權仍然存在,法院就會判決原告方敗訴;如果被告沒能夠舉證證明,則其反駁原告訴請的主張就不能夠得到認可,但這并不一定會導致其敗訴,在原告舉證不能的情況下,原告作為證明責任的承擔者,仍然要承擔于己不利的訴訟后果。對此,日本學者新堂幸司、兼子一等認為:“主張責任是因不主張主要事實而使相對應的法律不被適用而產生的不利益,而證明責任則是,因主要事實未被證明而導致相對應的法律不被適用而產生的不利益。”認為證明責任是因為沒有證明主張的構成要件而導致法律不被適用。至于主張責任,上述兩位學者均認為主張責任是針對要件事實的主張與證明的責任。筆者以我國立法為基礎,認為主張責任應當包括對請求權基礎的要件事實及間接事實,因此其結果并不一定直接決定案件的最終裁判。可以理解為證明責任一直影響著案件的裁判結果,而主張責任則只是就當事人的某個具體主張發生效果,不一定能夠影響到裁判結果。[3]在主張責任的內涵上,主張責任指如果當事人不提出于己有利的主要事實,那么就會因法院不適用與該事實相對應的法律而導致自己承受不利的裁判,[4]其內涵包括主張的提出和主張的證明兩層含義。從訴訟請求的實質上看,訴訟請求在一定意義上是指原告獲得實體法上具體法律地位或具體法律效果的訴訟主張。[5]其本質也是一種訴訟主張,因此提出訴訟請求的一方往往是證明責任的承擔方,其對主張的證明即是對法律規范的要件事實的證明,受到證明責任的約束。從一定意義上說,證明責任約束的是訴訟請求提出的一方,而主張責任約束的是提出抗辯主張的一方。②在舉證責任倒置情況下,訴訟請求的提出方不承擔證明責任,只承擔主張責任,證明責任承擔方是被告方,處于抗辯一方,而原告方作為起訴方對事實的證明與本文討論的抗辯主張的主張責任相同。為了便于表述,本文將證明責任承擔方的提出證據的責任稱為證明責任,對于相對方的責任稱為抗辯主張責任或者主張責任。

(二)主張責任的法律規范

我國立法關于證明責任的內涵在 《民事訴訟法》中表述為“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這里既包括對訴訟結果產生終局性影響的證明責任,也包括對在庭審中提出的間接事實提出證據證明的責任,即只要提出主張就要進行證明,也就是常說的“誰主張,誰舉證”。但與證明責任的概念相對比不難看出,此處的規定尚不能稱為證明責任,因為證明責任本質上是一種結果意義上的責任,如果沒能證明就會直接導致敗訴。而主張的不證明并不一定導致敗訴,比如原告主張對方返還借款,稱被告在某時間向其借款多少錢,但沒有提供證據證明,而另外一方稱不欠對方借款亦未舉證證明其主張。在這個案件中,原告因為無法證明自己的抗辯主張導致敗訴,而被告對其抗辯主張的不證明則沒有導致敗訴,可見主張證明與否并不一定直接導致案件敗訴,所以此處規定的只是主張與提出證據的要求,而非證明責任,也凸顯了證明責任與主張責任的差異。在《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法條對主張的不證明后果進行了規定,即不證明要承擔不利后果,這里的不利后果可能導致案件直接敗訴,也可能不會導致案件敗訴。就上述案例來說,原告不能證明其主張,在真偽不明的情況下會直接導致敗訴,而被告抗辯主張的不證明仍導致的真偽不明則不會導致其敗訴,這里有兩個主張對應兩個提出證據證明的責任,前者才是證明責任而后者就屬于主張責任。盡管如此,該法的出臺對證明責任的內涵有了一定的進步意義,但仍然沒有述明證明責任與主張責任及其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的區分與演化。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出臺則完成了這一使命。該解釋第90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第91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下列原則確定舉證證明責任的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一)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二)主張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當事人,應當對該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這兩個法條規定了證明責任的基本概念以及證明責任的具體承擔。《民間借貸司法解釋》對上述規定又進行了具體化。如第16條規定:“原告僅依據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已經償還借款,被告應當對其主張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后,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第17條規定:“原告僅依據金融機構的轉賬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轉賬系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被告應當對其主張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后,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從其內容不難看出證明責任和主張責任已被區分開來,且明確了證明責任貫穿案件審理始終,而對于案件的要件事實、間接事實乃至于請求權基礎提出的主張,當事人應當承擔主張責任,無法證明的,該主張不被認可,主張產生的法律效果亦不能在判決中得到支持。

綜上,證明責任與主張責任都要求當事人要對自己的主張提出證據證明,兩者所不同的是其證明與否對于案件裁判結果的影響,證明責任是貫穿始終的,而主張責任僅針對其主張的事實,若證明責任沒有證明案件所依據的法律規范的要件事實存在導致法規無法適用;而主張責任沒有證明,只是該主張不成立,對于案件結果并沒有必然影響,也不會影響舉證責任的承擔。因此,證明責任和主張責任的區分就在于對請求的基礎規范要件事實的直接影響程度。①有學者認為證明責任、主張責任和提出證據的責任是三種不同的責任,認為“提供證據的責任,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為避免敗訴危險而向法院提供證據。”參見:劉子金.舉證責任、主張責任和證據提出責任的探討[EB/OL].中國法院網,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5/15/301740.shtml.筆者認為,不論證明責任還是主張責任,都要求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在辯論主義訴訟模式下不存在獨立的“證據提出責任”概念,所謂的“證據提出責任”是證明責任和主張責任之下的不利結果當事人賦予自己主動提供證據的壓力,屬于證明責任和主張責任應當具有的功能。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當事人對所有積極、消極“主張”都需要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即都需要承擔“主張責任”,而對于證明責任的承擔方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更高要求的主張責任就是證明責任,而另外一方承擔的就是“普通的”主張責任。

三、抗辯主張的證明標準與證明效果

(一)抗辯主張的證明標準

證明標準是指當事人的證明活動必須達到的程度。②田平安.民事訴訟法原理(第三版)[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277.江偉教授將之定義為“負擔證明責任的人提供證據對案件事實加以證明所要達到的程度”。參見:江偉.證據法學[M].法律出版社,2009.108.在審判過程中,證明標準是衡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證明要求的具體尺度,或者達到法庭證明要求的具體條件,[6]因此就要求證明標準應由法律明文規定,與當事人的證明責任聯系在一起,其適用僅在事實認定的過程中,由法官把握,達到證明標準的證據可以作為判決的依據。[7]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民事訴訟的證明責任,《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對這一規定又進行了細化,如其第108條規定:“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并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并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法律對于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準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109條規定:“當事人對欺詐、脅迫、惡意串通事實的證明,以及對口頭遺囑或者贈與事實的證明,人民法院確信該待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這兩個法條規定了民事審判一般的證明標準是要達到 “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即稱之為“高度蓋然性”標準。同時該法條規定了幾種情況要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而對于抗辯主張的“舉證證明責任”只需要達到讓事實產生“真偽不明”的狀態,就認為該事實不存在。對于此處的“反駁負有的”“舉證證明責任”就是抗辯主張責任,從法條的內容可以理解為“產生真偽不明狀態”,原告對于該事實存在的證明效力就將被否定,即被告抗辯主張的證明標準就是使待證事實達到“真偽不明”的狀態。然而,若按上述標準進行理解,司法實踐中也會面臨法律適用的難題。因為有些情況下雙方都會提出證據證明,即可能存在一方提出訴訟請求并提出證據,另外一方也提出證據予以證明,而雙方均沒有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確信程度,但都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可信度。對此,《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3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并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因證據的證明力無法判斷導致爭議事實難以認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作出裁判。”明確了在雙方都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上,證據力更大的一方的證據予以確認,即“優勢證據”標準。[8]

(二)主張證明程度產生的效果

上述問題的提出還存在另外一個疑問,即《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規定了證明責任的標準是高度蓋然性,而 《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規定了適用優勢證據規則的情形,應如何確定《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規定的優勢證據規則與《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的高度蓋然性規則的關系。有觀點認為,《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的規定是在《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實施經驗的基礎上,從本證和反正的相互比較的角度出發對蓋然性規則進行描述,[9]按照這種描述似乎可以認為《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是《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的繼承與完善,而非并行,但若如此理解,與法律條文的規定又相違背。比如《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6條規定:“原告僅依據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已經償還借款,被告應當對其主張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后,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被告抗辯借貸行為尚未實際發生并能作出合理說明,人民法院應當結合借貸金額、款項交付、當事人的經濟能力、當地或者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當事人財產變動情況以及證人證言等事實和因素,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發生。”該條規定了在被告提出反駁主張并證明以后,法院要根據雙方的證據力進行判斷,確定事實是否發生。可見,在這里法律事實上已經確認了高度概然性標準和優勢證據標準的不同適用條件。

筆者認為,在我國現有法律規范下,原告即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證明的程度應該是基礎法律關系“存在”達到高度的可能性,足以讓法官認其請求權基礎在法律構成要件上 “成立”,這種成立并非要求達到不可推翻或者牢固可信的地步,只是達到“存在”的可能性較大時即可。比如民間借貸中,原告提供的借條就能夠認為雙方發生了債權債務關系,即已經達到了證明責任的要求程度。①這里的證明標準是指兩造到庭的情況,對于被告缺席的情況,由于其處分了庭審抗辯權,應當對證明標準沒有影響,只是法庭要明確證據審查義務。至于該借條的真偽以及事實上是否已經交付等問題,如果被告懷疑,經被告主張后應當由被告舉證證明,如果被告沒能夠證明則仍認為原告的舉證責任已經負擔,而適用其依據的法律規范基礎。如果被告證明了其主張,才重新達到了案件的“真偽不明”,此時,證明責任才會重新分配,證明標準也會發生變化。在辯論主義模式下,案件的查明是在雙方當事人的不斷主張、證明、反駁、證明的過程中不斷推進,法律對當事人要求的證明程度也隨著案件的不斷推進而發生改變,對主張責任的要求在原告提出請求并證明以后,被告再反駁再證明以后的原告證明標準與證明責任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原告證明被告反駁以后,證明責任仍然由原告負擔,此時因為雙方都對事實進行了證明,如果再要求原告的證據相對于被告的反駁證據更有優勢,那么這種要求就會加重原告的舉證負擔。因此,根據辯論主義的一般原則,只要對比原被告雙方的證據何者更優就可以作出裁判。反觀《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16條第2款的規定就有章可循了,這里關于證據力判斷的規定就屬于“優勢證據”規則,即誰的證據更優誰就勝訴,而不再要求一方達到“高度蓋然性”。可見,該司法解釋不僅規定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同時吸收了優勢證據規則,前者主要對于原告對請求權基礎的證明程度達到可以適用原告主張的請求權基礎規范的程度要求,經過辯論后,對雙方證據的證據力取舍進而確定某一要件事實存在與否的證明標準上,適用優勢證據規則。

四、主張責任的證明對裁判的影響

訴是民事爭議發生時一方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的關于解決爭議的請求。①田平安.民事訴訟法原理(第三版)[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304.日本學者將之表述成“原告請求法院進行審判的申請”,參見:(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宏文堂,平成十年.170.兩者表述異曲同工,都反映出訴的本質就是當事人請求法院裁判的“請求”。訴的構成要素包括當事人和訴訟標的,狹義的訴就是指訴訟標的。[10]訴訟標的在構成上又分為原因事實和訴訟請求,②我國傳統的訴的要素觀點認為訴包括當事人、訴訟標的,其中訴訟標的又由原因事實和訴之聲明即訴訟請求構成,而狹義的訴的構成就是指訴訟標的。參見:田平安.民事訴訟法原理(第三版)[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306.證明責任就是對訴訟請求依據的基礎法律規范③受到臺灣學者王澤鑒教授的影響,我國大陸地區的理論和實務界均亦稱之為“請求權基礎”或“請求權基礎規范。”鄒碧華認為:“所謂基礎規范,也稱為權利請求基礎,是指支持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主張權利請求的實體法律規范。說的更為直接一些,就是指據以支持原告訴訟請求的法律規范。”參見:鄒碧華.要件審判九步法[M].法律出版社,2010.71.的要件事實的證明。在庭審推進過程中,原被告之間的舉證都是圍繞著要件事實的存在與否展開的,原告的主張多是證明要件實事的存在,或者否認對方主張的存在,在功能上要么是舉證責任的具體體現,要么是加強負擔舉證責任中的證明效力,如主張間接事實的存在等等,因此在訴訟中,原告的主張責任就是證明責任的具體體現。而對于被告來說,提出抗辯的主張,其證明目的是否認原告請求權基礎的要件事實的存在,或者否認請求權基礎的正確,還有些是否認原因事實以及當事人的存在及恰當。從證明角度來說,庭審中依據法律規范進行裁判,原告才能勝訴,否則原告要承擔敗訴后果;而對于被告來說,就是否認訴的請求權基礎的要件事實的存在,或者攻擊訴的原因事實以及請求權基礎,進而促成法院適用證明責任裁判,或者導致本訴變為他訴,亦或否認訴的存在等等效果(其邏輯圖如下)。

原告證明責任:

抗辯主張及其證明:

對于原告來說,要證明自己主張事實的存在,程度上要達到高度蓋然性才能勝訴。而若在原告證明以后被告提出了抗辯主張,那么,根據抗辯內容的不同和證明程度,會產生不同的法律效果。

(一)對訴的構成事實的否認

訴的構成包括當事人、原因事實和訴訟請求,其中前兩者作為訴的構成事實一旦被否認,該訴就不存在或者是錯誤的,原告就要敗訴。因此,在原告證明自己的訴的存在以及請求權基礎的要件實事的存在以后 (指達到了高度蓋然性標準,否則被告是否提出抗辯及抗辯主張是否被證明都不影響原告敗訴),被告若證明其訴的當事人錯誤,把張三說成了李四,該訴就是錯誤的,法院要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若證明其依據的原因事實錯誤,原告亦敗訴。比如原告起訴還款,被告證明該款項為買賣合同的付款,則原告的訴不存在。

(二)對請求權基礎的否認

訴訟請求依據的是請求權基礎,一旦被告證明了請求權基礎錯誤,被告亦敗訴。比如原告起訴要求還款,依據的請求權基礎是民間借貸,而被告則舉證證明其與原告間是投資行為,依據的是合伙協議,此時法院應就新的法律關系進行審理。

(三)對請求權基礎的要件事實的否認

對請求權基礎的要件事實進行否認是案件審理中最常見也是最難判斷的問題。對于這一類抗辯主張,原告在被告抗辯后具有了重新舉證的負擔,而此時原被告的證據標準判斷不再是高度蓋然性標準,因為原被告在某一要件事實證明問題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再是主張與抗辯,因此,如果再強加給一方更多的責任,不利于法律事實的查明。證明責任要求的高度蓋然性針對的是對請求權基礎的全部要件事實達到的程度,而獨某一要件實事的存在與否在被告主張后兩者就是對某一事實的證明,此時法官只要認為某一方的證明更優其存在的可能性就更大,因此應當適用優勢證據規則。這種認定與人的認知過程和認知習慣也是一致的。

[1][4](日)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次分析[M].林劍鋒譯.法律出版社,2003.420,431.

[2]田平安.民事訴訟法原理(第三版)[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281.

[3](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M].宏文堂,平成十年.285;(日)兼子一.民事訴訟法體系[M].酒井書店,昭和二十九年.262.

[5]江偉,肖建國.民事訴訟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6.

[6]劉金友.證據理論與實務[M].法律出版社,1992.160.

[7]田平安.民事訴訟證據初論[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97.

[8]薩仁.優勢證據證明標準[J].法律適用,2002,(06).

[9]沈德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359.

[10]江偉.中國民事訴訟法專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97.

猜你喜歡
法律
見義勇為的法律保護
新少年(2023年9期)2023-10-14 15:57:47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為什么法律推理必須是獨特的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6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法律擬制與法律變遷
法律方法(2019年1期)2019-05-21 01:03:26
非正義法律之解釋與無效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1:38
《歡樂頌》中的法律“梗”
學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 05:47:10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久久婷婷六月|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国产91视频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婷婷亚洲视频|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日韩在线第三页|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毛片久久久|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www|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色婷婷成人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久久福利网| 国产成人1024精品|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一区毛片|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91福利免费视频|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福利社|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午夜啪啪福利|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任我操在线视频|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69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