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超,李廷彬,李 京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七地質大隊,河南 鄭州 450016)
磁法勘探是礦產預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推斷隱伏成礦地質體、成礦地質構造及間接找礦方面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1]。
由于斷裂構造形成過程中不同性質基巖、不同巖性物質的填充,會存在不同磁性差異。因此利用高磁測量發現、研究這些磁異常,并進行一定的數據處理和分析,進而達到推斷隱伏控巖、控礦地質構造的目的,進行找礦預測或間接找礦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研究區位于大別變質雜巖北緣,屬桐柏-大別鉬多金屬成礦帶。區域發育三條韌性剪切帶,分別為白洼韌性剪切帶、八里畈韌性剪切帶、雞公潭韌性剪切帶;四組脆性斷裂,以及褶皺等。區域巖漿巖發育,巖漿活動頻繁,受區域構造運動及變質作用影響,巖石多發生不同程度的變質現象[2]。
區域中部為一北西向分布的重力梯度帶,反映了桐--商斷裂的分布及其兩側地層的密度差異。斷裂帶南側的相對重力低值區反映了靈山巖體、新縣巖體的分布;而位于斷裂帶北側的信陽上天梯和光山羅陳店一帶的重力高值區多與中基性巖漿活動關系密切。區域內航磁異常具有明顯的分布規律,中部北西向分布的條帶狀異常帶反映了桐--商斷裂的規模及走向。以桐--商斷裂為界,北側為近東西向變化的正值異常區,信陽上天梯至光山羅陳店一帶為磁場局部相對高值區,與中基性巖漿巖有關;南側以相對寬緩的負磁異常區為主,與分布在靈山、新縣、商城花崗巖體有關,這些巖體的磁場強度一般較低[3]。
根據研究區高精度磁法掃面成果,在區內圈定出5個異常區,編號分別為M1-M5,綜合參考各異常區異常形態及二分之一異常極大值等值線位置,圈定了異常區范圍。在異常成果圖上推測三條構造,分別編號為F1、F2、F3。構造推斷依據主要為串珠狀異常,構造走向分別為近南北向、西北向、東西向。(圖1)。
F1斷裂構造是由兩條平行的、呈NW走向的串珠狀磁異常構成,為隱伏斷裂構造,與區域上的上余洼--紅柳沖--楊高山--火連畈一線展布的白洼韌性剪切帶中段相對應,北側為滸灣變質塊體,南側為大別變質巖塊,東西延伸出圖。剪切帶主要由一套長英質變晶糜棱巖、云英質構造片巖組成,另有少量角閃質超糜棱巖沿韌性剪切帶零星出露。F2斷裂構造是由一條近NS走向的串珠狀磁異常構成,為隱伏斷裂構造,推斷可能是沿斷裂方向因巖漿活動不均勻而形成的,為區域上NW向的桐--商斷裂的次級構造。F3斷裂構造呈弧形狀,西段為EW向且逐漸向EN方向延伸,北側為黃毛老鉀長花崗質片麻巖,屬于元古代變質深成巖系,普遍具糜棱巖化及絹云母化、綠泥石化蝕變;南側為四面山含榴混合花崗巖(Pz2γ),屬于晚古生代變質深成巖系,東南方向延伸出圖。F3斷裂構造與地表存在的已知斷裂基本一致,與鐵礦蝕變帶相對應,因此,可以推測F3弧形狀斷裂構造由鐵礦化體規模和走向所產生的。

高磁(△T)平面等值線及構造推斷圖
綜上所述高精度磁法在研究區內推斷隱伏構造方面有著較為顯著的作用,因此在第四系黃土覆蓋嚴重,巖石出露較少的地區可以采用高精度磁法來推斷隱伏構造,為尋找深部隱伏礦產提供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