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月
(山東省青島大學附屬中學,山東 青島)
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學生對于抽象的地理知識難以消化,且高中地理學科具有知識點繁多、結構復雜、涉及范圍廣泛的知識特點,高中學生如果不能對知識點進行透徹理解,單純死記硬背無法對地理學科知識進行真正的理解。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運用思維導圖模式,通過圖形、顏色、數字等對發散思維進行具體化的顯示,引導學生在形象的展示中進行記憶與理解,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生都有屬于自身的認知圖式構建,在學生認知圖式構建過程中,合理進行思維導圖教學方式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點以圖表繪制方式展示,對于地理學科中的層次隸屬關系清晰地呈現,幫助學生進行地理知識信息的加工與整理。例如在進行“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模式,指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自主進行地球的圈層結構圖繪制,實現對知識的再加工,提升學習效果。
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與問題解決思維以圖表繪制方式進行有層次、有規律的展現,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具有十分積極的培養作用。基于思維導圖教學模式的應用特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地理知識點之間的內部聯系,理解學習的重點,繼而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發展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思維導圖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解決由于課堂互動交流不足而造成的教學障礙。學生在思維導圖應用中,可以對知識掌握程度進行直觀顯示,教師可以基于思維導圖作品,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因材施教,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創造,快速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地貌”一部分知識時,許多學生極易混淆不同地貌的特點以及形成因素等內容。因此在進行地貌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創造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基于問題對不同地貌知識點進行意義構建,隨后運用思維導圖方式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與地貌相關的意義建構。通過直觀的知識點意義建構圖式應用,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快速的記憶、理解,減少對相同地貌之間的混淆程度,對該課知識點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效果。
課前導入環節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高中地理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合理利用知識遷移的特征,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問題意識。例如在教學“農業生產”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思維導圖,以提問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如“氣候形成的特點”“自然地貌對生產的影響”等。通過基于學生角度,在課堂導入環節思考過程中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鍛煉,將使知識的延展性得到發展,也使學生的發展性思維得到培養。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涉及的教學內容較為復雜,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傳授理論性較強的地理知識點,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都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因此,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思維導圖應用,解決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使學生在教師清晰的指導下,根據教學進行思維導圖繪制,對該課所學知識點有一個大概了解,理解教學內容的脈絡,避免出現思維混亂。例如,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思維導圖對新課知識內容有個初步了解,并基于學生的思維導圖情況進行重點與難點的補充。例如,在教學“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時,教師在課堂一開始,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對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原因、現狀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等知識點進行初步了解,并指導學生預習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制作成思維導圖,對教學重點與難點問題進行突出講解。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進一步對教學內容結構進行整理。
高中地理課后練習是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理解與鞏固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師片面進行課后作業的形式,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狀態,達到有效鞏固知識的效果。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運用圖維導圖模式,引導學生根據課堂所學知識點進行思維導圖繪制,通過課后作業的優化,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點形成一個系統的結構,加強對知識的鞏固與吸收。例如,在學習“行星地理”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練習時,嘗試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繪制出包括地球圈層結構等內容的系統的地理脈絡,在這一課后練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鞏固,也進一步推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學習效率與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作為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充分利用思維導圖教學優勢,為學生構建完善的地理學習體系,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