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硯青
推進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政策鼓點近期愈發密集。
元旦前后,河南、山西、山東、湖北、內蒙古等地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實施意見》。
近年來,每每提及“老”字,輿論便頗多關注。
作為全世界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如何能讓國民“老有所養”,已經成為政府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的重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
為實現這一目標,報告提出: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所謂多層次社會保障,在組織方式上就是以政府為主體,積極發揮市場作用,促進社會保險與補充保險、商業保險相銜接。具體到養老保障,即為構建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商業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
世界銀行將合理完整的養老保障體系稱為“三支柱體系”:政府發起并承擔責任的基本養老保險為第一支柱,企業發起、企業和職工共同繳費的企業年金為第二支柱,個人購買的儲蓄性商業養老保險為第三支柱。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建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至今,中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已超過85%。但在第一支柱“全覆蓋、保基本”這一任務目標基本實現的同時,二、三支柱的發展卻相對滯后。
由于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存在門檻高、覆蓋面窄等問題,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一定意義上說,正在成為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保障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但由于缺少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中國的個人養老保障意識相對落后,第三支柱的發展也一直沒能形成規模。
來自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具備養老功能的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為8600億元,其中只有1500億元是可在退休后分期領取的養老年金保險保費;而在人身保險保費總收入中,這一數字僅占4.4%的份額,其涉及的有效承保人次1707萬——這意味著,按照全國13.7億人口計算,只有不到1.3%的中國人給自己購買了商業養老保險。
為全面提高第三支柱的服務能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障體系,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6月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構建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在內的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增加民眾養老資金來源,對基本養老保險形成有效的補充。
與此同時,國家還在設計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希望以此來培養和鼓勵人們主動購買終身分期領取型商業養老保險的保障意識。
一個較為樂觀的變化是,在一系列政策利好“加持”下,過去“重利益、輕保障”的服務觀念,開始淡出商業養老保險領域,主動提供具備養老保障屬性的微利產品,已成為越來越多商業保險機構的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