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非
以細膩的鏡頭語言敘述生命之初的粗糲,以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發現普通家庭的悲喜,2017年年底開播的《生門》是罕有的以生育為題材的國產紀錄片。作品既沒有單純講述婦產科醫生的晝夜辛勞,也沒有單獨聚焦產婦的分娩之痛,而如片名“生門”所暗示的,紀錄片完整地刻畫了人生最初的儀式——出場的不僅有母親、新生兒,還有產科醫生、護士,以及病人家屬和病友。可以說,《生門》不僅是有關生育的故事、婦產科的故事,還是40個普通中國家庭的故事。
早在2016年年底,《生門》就以電影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時隔一年,105分鐘的電影擴充為13集紀錄片,每集一個多小時,在網絡和衛視同步播出。從電影到紀錄片,制片方不僅將素材重新剪輯,轉換了藝術形式;還將作品從影院“搬”到了電視和網絡新媒體,拓寬了傳播方式。
真實鏡頭觀照復雜現實
“來這里生的都是有一點小問題的。”導演沒有選擇普通醫院或者婦幼保健院,而是將鏡頭聚焦在武漢一家多為患病產婦接生的公立三甲醫院,并在這里捕捉了幾組在特殊身體條件下分娩的真實場景。夏錦菊,一位即便在孕中體重也不到80斤的瘦弱母親,中央型前置胎盤患者,分娩后大出血,在手術中心臟停跳兩次,在重癥病房接受15天治療,終于在醫生和家屬的努力下保全了性命。方萌,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因為疾病不得不引產,提前數周分娩,并因為新生兒體重過輕、發育未完全,在和家屬的商議后不得不放棄對新生兒的搶救。產房既是“生門”,也是“死門”。在這里,觀眾不僅通過鏡頭看到了為母則剛和醫者仁心,還看到了世間最沉重的生離死別和骨肉親情。
和一般醫療題材文藝作品不同的是,《生門》在表現醫德高尚和母性剛強的時候層次更加豐富,關注了不同家庭背景的病患以及醫者的多重身份,立體地表現了人性和現實的復雜面,還原了笑中帶淚的普通人生活和樸實的中國式家庭觀。片中記錄的不僅有生育雙胞胎給打工小夫妻帶來的甜蜜負擔,也有老人抱孫還鄉之后的笑容滿面;不僅有家庭富裕但丈夫忙于打點生意,只能由父親陪產的病危產婦,也有因經濟困難而全家四處借錢來支付早產兒醫療費用的農民家庭;不僅有普通產婦和家屬,還有親自為妻子接生、初為人父的醫生,以及在自己工作的產房分娩、初為人母的護士。生門,不僅是生命之門,也是人性之門,更是億萬中國家庭的生活之門。
人文關懷安撫社會痛點
《生門》在反映人間百態、人情冷暖方面,沒有回避醫療糾紛、早產兒醫療問題等社會痛點,而是以冷靜的鏡頭審視時代之需,以醫生的榜樣之舉回應時代之問。紀錄片在第四集開頭專門講述了一起小型醫療糾紛的發生與和解。因為醫療資源緊張和特殊藥品費用高昂等問題,醫生與病人家屬之間的爭執時有發生,而醫患矛盾本質上源自患方的不信任感。片中拍攝了李家福等醫生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明病情和醫院資源現狀的場景,并記錄了醫生根據患方的家庭經濟條件調整藥物使用(如在不影響患者健康的情況下少上非醫保鎮痛劑,為患者節省開支)的一件件細微之事,還采訪了醫生針對醫療糾紛的心聲——“扯皮雖然是個別的,但個別病人很耗費我們的精力,而這些時間和精力本來是可以用于更好為患者服務的……所以我們不僅要提高醫療水平,溝通也很重要。”這些真實的記錄可以促進全社會對醫患關系的關注和理解,以榜樣的力量增進公立醫院的公信力。
早產兒救治費用高是紀錄片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問題。紀錄片以溫柔的視角聚焦早產兒的降生給普通家庭帶來的經濟窘境和心理焦慮。年少時被拐賣的產婦陳小鳳,沒有戶口和醫保,全靠自費產下未足月的雙胞胎女兒。為了支付患病產婦和早產兒的高昂費用,她來自農村的家庭四處借錢,5萬塊錢借了幾十家。李雙雙的家屬因為產婦身體條件不佳和優生優育的咨詢結果不理想,選擇了引產,唯獨擔心孩子將來頭腦發育有問題,家庭無力負擔。通過鏡頭,幾個普通家庭道出了在早產兒問題上的無奈,其中既有對生命的珍視,也有對更多社會幫扶的呼吁。
血濃于水,命大于天。這部紀錄片之所以能觸動人心,在于用人文情懷觀照百姓心聲,用正面案例安撫社會情緒,體現了文藝工作者在記錄時代萬象時應有的道義擔當。
形式轉換發揮長尾效應
從一部105分鐘的電影到一檔13集、每集一個多小時的紀錄片,《生門》一片經歷了藝術形式的轉換。重新剪輯后的紀錄片版《生門》內容比電影版更加充實,每集由一到兩個主體故事組成,穿插另外幾個家庭小故事片段。每一集都有一個小標題,講述一個主題,如第一集標題為“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本能”,主要展現一個農村家庭生育男嬰之后的合家歡欣;第二集標題為“生命無價”,主要講述一個經濟困難的家庭不惜余力借錢搶救產婦和新生兒的故事。同時,紀錄片對于主體故事的敘述更加完整、連貫,和以蒙太奇手法交叉講述四個故事的電影版相比,這個版本具備更強觀賞性。
從電影到紀錄片,制片方轉換了藝術形式,還嘗試了傳播方式上的更新——把這部講述普通人生育故事的現實題材作品從電影院“搬”到電視熒屏和網絡媒體,達到更加理想的傳播效果。2016年年底,電影版《生門》上映后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收獲156.8萬元票房。2017年年底,紀錄片版上映不到一個月,在愛奇藝網站的點擊量就突破1832萬,截至2018年2月7日,點擊突破3204萬。
紀錄片版《生門》的熱播證明,不一定只有娛樂作品才會吸引廣大受眾,不炒作明星、不制造噱頭、真實記錄普通人故事的作品依然可以贏得觀眾青睞。對于新時代紀錄片導演而言,如何“把握時代之魂、關注時代之需、聚焦時代之變、引領時代之風”始終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值得深度思考的問題。用鏡頭去安撫社會的疼痛、用匠心去發掘普通人中的榜樣、用情懷去放大人性光輝的紀錄片版《生門》,無疑為現實題材文藝作品提供了成功范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