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復式與融合課程是針對當下三級課程體系課程的分立及執行過程中效能不足提出的。復式是一種形式,融合是過程和結果。通過多維的空間、多樣的課程、多元的活動、多方的力量,將師生成長融入到傳統文化中、融入到集體中、融入到世界中。融合課程,打破壁壘;融通資源,實現共享;融入力量,開放視界,從而創建立體的、生態的教育環境,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關鍵詞】適合的教育;復式;融合;資源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82-0030-03
【作者簡介】王東平,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教育局(江蘇宿遷,223800)副局長,宿遷市實驗小學校長,宿遷市名教師,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的復式與融合課程體系,起于辦“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圍繞“適合的教育”,指向教育質量全面提升,追求“培養完整的人,做更好的自己”。
通過多維的空間、多樣的課程、多元的活動、多方的力量,將師生成長融入到傳統文化中、融入到集體中、融入到世界中。學校的發展內涵進一步得以完善與提升,傳統知識教育逐步向合適的能力教育轉化,單一的學校教育逐步向多元的家校共育漸進,優勢資源進一步集結,教育格局由純粹的一校教育逐步向集團共進的軌道上轉化。復式與融合課程體系向內概括為校內融合和校外融入,向外拓展為“儀式”“智慧”“陽光”“情趣”“生活”“礪志”六大主題課程體系。
一、順勢而為,有限性資源條件下的客觀需求
當下,小學生對于全面發展、個性發展以及社會實踐的需求日益增長,同時,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歷史文化等客觀差距,決定了教學資源必然處于一種相對不平衡、不對等的狀態。為了化解這種有限性的桎梏,學校提出了小學“融合性”教學資源理念,并以此作為復式與融合課程的開設基礎。
小學“融合性”教學資源不是單一的學科整合,更不是對國家基礎性教材進行統整,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針對小學生的成長需求,促進學校更加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而采用的“融合性”理念,開發出新的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后援系統。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對家庭、學校、社區、區域內的教學資源進行梳理與關聯,通過相應的實施路徑進行具體落實。
學校將啟智、健康和潤德三大“融合性”教學資源組塊作為新的教學條件進行開發與實踐。啟智教學資源組塊是為了促進基礎性課程,通過“融合性”的師資、教材、教具、場地設施的建設,開發新的教學內容,形成新的教學條件,通過課程落實,促進小學生的智力發展;健康教學資源組塊是為了滿足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成長需求,通過培訓“融合性”的師資,開發出“融合性”的教材,建立相應的心理咨詢室、綜合性體育館等條件性教學資源,通過興趣小組、社團活動、小荷秀場、“綠色”小站等形式,促進小學生身心發展;潤德教學資源組塊是通過規范化和特色化的儀式,使傳統文化中的優良民俗、風俗和成長中的重要時刻變得與眾不同,在體驗中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根據所在區域的資源現狀,在校外主動開發補償性教學資源,形成研學、社會師資、生活體驗三大“融入性”教學資源基地,拓寬小學生走進生活、了解社會的途徑。研學基地的建設包括條件性教學資源和素材性教學資源的建設。學校與區域內的有代表性的單位、企業、社會組織、區域環境建立關系,學生通過參觀、傾聽、實踐等活動,感受研學基地的環境、人文、文化,促進學生的成長;社會師資基地的建設主要是素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學校通過開發家長資源,尋求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將專業知識與技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收獲新的認知技能和情感體驗;生活體驗基地是學校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單位建立聯系,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模擬相關生活事件,增加學生應變、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
二、與時偕行,對國家課程體系的反饋延伸
復式與融合課程的構建源自于國家課程體系,它的教育性、方向性始終與國家保持高度一致。“復式與融合”的課程理念體現在六大課程體系的實施上,即陽光課程強健體魄、興趣課程張揚個性、共育課程融智生活、儀式課程潤澤涵養、礪志課程錘煉人格、智慧課程引領未來。
(一)儀式課程——潤澤德性
儀式課程是通過規范化和特色化的儀式,使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風俗和成長中的重要時刻變得與眾不同的課程。儀式課程分為節日、典禮和成長三大主題系列課程。
節日系列,即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節日和學校自創的藝術節,融入傳統民俗,使之成為適合的教育資源。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豐厚的文化底蘊,傳統的人文精神都在其中;典禮系列,它是一種外顯的學校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參與其中,能夠更形象地感受它存在的意義,在典禮儀式中包含升旗儀式、開學儀式、散學典禮等;成長系列,包含入學儀式、入隊儀式、成長儀式和畢業儀式。在成長儀式中,執行全員參與的原則,學生在過程中總能達成充分體驗和自我教育。 (二)智慧課程——創新思維
課堂教學需要改革,課程設計需要創新,但是必須首先確保規定課程達到一定比例,這是一個先決條件。智慧課程是對常規課程的繼承和發揚,是對當下教育理念的實踐和創新,在豐富的實踐基礎支撐和前沿教育理論的引領下,智慧課程始終堅持把學科屬性放在首位,把人文情懷的融入放在有效補充的位置。以“STEM”課程為例,我們把“STEM”課程作為智慧課程實踐的一個分支,因為“STEM”課程的初衷是基于一個主題項目的學習實踐,讓學科知識為更好地完成這個實踐服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科統整。所以,把“STEM”課程作為一個學科來看,它的學科屬性就是整合性。
(三)陽光課程——強健體魄
陽光課程以增強學生體質、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為目的,是促進音樂、舞蹈、體育、美術以及勞技等學科間相互融合的課程,達成健體、啟智、潤德之功效。
以體育學科為例:體育與美育融合。學校將跳繩和踢毽作為特色體育項目,以項目為抓手,通過陽光大課間讓學生全員參與,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組建了一支精干的課題研究團隊,滲入科研元素,把課程作為課題研究。《小學藝體活動課程開發的研究》《依托校園生活開展藝術創作的實踐研究》等省市級課題得到專家的認可。其次是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美體融合。隨著活動的推進,跳繩逐步與美育融合,在達成基礎訓練度上開始研究花樣跳繩,在不同年級推行不同花式,讓學生跳得有趣,跳出美感,達到以繩健體、以繩啟智、以繩潤德的目的。
(四)情趣課程——涵養審美
作為學校就要提供足夠豐富、足夠多樣化的教育資源,才能彰顯自身的特點,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了這樣的理念引導,學校挖掘、整合資源,打通年級的界限,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開辦“課程超市”、學科社團,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自主權。學校組建“培賢”俱樂部和“蒲公英”藝術團,為每一個學子的成功奠基。通過每周開辟專有時間段,把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聚在一起,為拓寬知識視野、提升學習素養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乒乓球、羽毛球、籃球、合唱、舞蹈、剪紙、版畫、國畫、書法、繩操、機器人等近50個拓展性社團同時開放,呈現出規范化、科學化、高層次、高水平的特點,使學生興趣得以持久發展,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五)生活課程——拓展技能
生活課程是著重發揮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等不同育人主體的教育功能和優勢,讓育人的主體彼此聯系、相互觀照、有機融通。
例如,家長進課堂,基于家長既是課程資源又是課程開發者的角色定位,邀請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近孩子身邊,講授他們熟知的生活技能或專業知識,主要涉及領域有“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安全教育”“文明教育”“孝順教育”“公益教育”等數十種課程。課程形式為:課堂授課、外出參觀訪問、組織社會實踐等。在此基礎上,遴選出典型性、針對性強的課例,以大型報告會的形式惠及更多學生。
(六)礪志課程——錘煉人格
學校設立了交通小衛士、環保志愿者、文明督察員、戶外研學等諸多活動項目供學生參與和體驗,通過體驗錘煉人格。學校根據學段的不同、個性的差異開展不同的礪志課程,如高年級走向項王故里“尋根”,感受西楚文化與霸王項羽的胸襟;中年段走向烈士陵園祭掃,體驗遠足的艱辛與幸福生活的不易,激發愛國情懷;低年段根據學生的天性,走到實踐基地體驗,在玩樂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培養合作互助意識;在節假日期間離開父母,走進名勝開展游學之旅等。
三、守正出新,催動創造創新發展的有效手段
創新發展是時代的永恒主題。復式與融合課程體系自成功申報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以來,為了確保研究項目的序時進度、理論深度和拓展程度能夠達到要求,學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師資隊伍建設是扎實、高效落實學校六大課程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基于此,學校實施研導兼行,強化“與名校牽手與院所合作”動力機制。推進教干隊伍高端化、前沿化發展,“內修外培”強化教干示范引領;組建名特優教師俱樂部,推進師資隊伍集群發展和梯隊建設。學校是江蘇省教科院小學科研基地學校、“蘇派名校聯盟”會員學校。2017年學校與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成功結為聯盟學校,多次前往清華附小就其“1+X”課程建設進行深度學習,清華附小的“1+X”課程研究團隊也對我校的課題組成員和全體教師進行過培訓,與清華附小長期而深度的交流為我校的課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時,以名師工作室為引領,以“培賢杯”課堂技能大賽和沙龍研討活動為抓手,形成全員參與課堂教學研究,青年教師每人一個課題的教學科研新局面。在深化“五精五環”課堂教學范式基礎上,積極探究“導引成趣、探析成思、交流成真、展示成果、檢測成效”的“五成”課堂教學范式,打造“成功課堂”教育模式。
為了策應復式與融合課程體系的運作,學校還高度重視課程化物型環境的植入。以知識和價值的物化形態為載體,以人與物的互動為形式的課程,以物化人、以人化物的物型環境課程化,是基礎教育領域課程構建中比較新穎的理念。在理念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我們沒有缺席,積極組織力量研究討論,有機滲入中國傳統文化、校園特色文化,科學制定課程創設方案,論證通過后,立即籌措資金進行建設。目前,“文化長廊”中的“儒家長廊”“項羽長廊”“運河長廊”“藝術長廊”,“開放性學習空間”中的“跳繩”“踢毽”特色實景、書法特色實景,校史館、科技館以及鐫刻不同校園理念的文化石等發揮了很好的環境育人功能,工作、生活、學習其間,師生無時無刻不受到文化的熏陶,心靈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