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張慧 李銳鋒 薛宏偉 張紅梅
摘 要:醫學高職院校開展雙主體育人,對促進醫學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提升在校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醫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對醫學高職院校雙主體育人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雙主體育人;醫學高職院校;教學基地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0
文章編號:2095-624X(2018)31-0138-01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就國外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現狀來說,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美國的“學交替式”模式,英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較為科學規范的體制和機制。但是,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不能將其照搬應用到我國的高職教育當中,尚需結合我國高職院校的具體情況進行改革和探索。
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已受到高職教育界的廣泛重視。然而我國關于“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的研究仍基本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深入的研究領域。尤其是高職高專醫學類專業雙主體育人,尚缺少激發醫院主動性的平臺,研究和實踐處于初始階段。
二、存在的問題
1.缺少校院雙主體育人平臺
醫學教育雖然具有傳統的校企合作優勢,但校院合作方式比較單一,大多教學醫院主要完成實習教學任務,不承擔育人主體責任。
2.人才培養模式理實脫節
現有的高職醫藥衛生類專業大多采取傳統的“2+1”教學模式,學生接觸臨床晚、時間短,未能做到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未能突出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不利于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
3.技術技能培養不夠系統和規范
醫藥衛生類專業理論教學有著較為完整的體系,但技術技能方面的教學內容多散在各門理論課程中,缺少科學、系統、規范的培養體系,缺乏系統化的資源支撐,且技能培養主要強調操作能力,未能將專業素養教育融入其中。使強調技能培養的教育教學很難落到實處。
4.“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瓶頸
一是醫藥衛生類專業畢業生就業首選臨床,學校專業課教師數量已嚴重不足。二是學校專業課教師長期脫離臨床,存在理論與臨床實踐脫節的現象。三是臨床兼職教師缺乏主動性和教學基本技能,授課效果不良。
三、解決對策
1.構建“雙主體”校院合作長效機制
與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制定管理制度,形成合作體制機制,使學校和醫院緊密聯合、資源融合、優勢互補。
2.“雙主體”共建企業(醫院)教學基地
學校與醫院建立教學基地,建立教學組織機構,建立教研室及教學病區,建立集教學、宿舍、食堂兼具的專業教學樓,醫院作為育人主體承擔教學和管理任務。教學基地為理論授課與床邊帶教的有機融合提供條件,為“雙主體”育人模式提供基地支撐。
3.“雙主體”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通過校院深度合作、廣泛調研,形成產教融合,校院合作“雙主體”育人模式。
4.“雙主體”構建技能培養內容體系,優化整合教學內容
以企業的生產實際引領學校教學,學校和醫院共同分析崗位工作任務以及所需的職業能力,針對職業崗位需要,對技能課程內容進行系統性梳理和整體構建,形成項目化技能培養內容和資源體系。
5.“雙主體”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通過制定有效的師資培養制度,校院互聘互用、人力資源共享。學校聘任醫院專家作為兼職專業帶頭人和兼職教研室主任,并開發師資培訓包,進行全程培養和培訓,建立兼職教師隊伍。選派骨干教師和學生管理人員參與教學基地的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校院深度合作,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德技雙馨的高素質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
總之,為了適應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學校應與醫院緊密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育、互利共贏,構建工學結合、校院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以求進一步推動醫院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益飛.“雙元主體一體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為例[J].江蘇教育,2013(48):32-33.
[2]李忠華.“雙主體”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的運行及保障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