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玉 田麗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對于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影響。方法 將該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72例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以ADL評分、FMA評分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進行評價。結果 護理后的觀察組ADL評分、FMA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 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應用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的促進患肢肢體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 偏癱;糖尿病性腦梗死;早期康復護理;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1(b)-0122-02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同時,人們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的提高,引起膳食結構的改變,致使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糖尿病屬于內分泌系統代謝性疾病,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礙引起的血糖增高,機體因高血糖出現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的“三多一少”表現[1]。長期高血糖致使的微小血管損傷及脂代謝紊亂致使患者腦部出現缺血性病變,發生腦梗死。腦梗死是腦部血管因各種原因造成供血減少或中斷引起的該處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性壞死、軟化,患者因壞死部位的位置性而出現不同的一系列癥狀。有研究報道,糖尿病性腦梗死較普通腦梗死更容易發生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構音障礙[2]。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因疾病預后的不可預見性及偏癱造成的自理能力下降,均會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悲觀等不良情緒;加之康復訓練的持久性及康復時患肢疼痛等,影響著患者康復能動性及康復效果。該文為驗證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實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2016年9月—2018年6月間以該院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72例為實驗觀察對象,在應用早期康復護理與常規康復護理后取得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以分組對比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2例觀察對象均以計算機隨機原則選自于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根據入院順序分為2組。
觀察組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46~78歲,平均(67.31±8.27)歲;糖尿病病程3~20年,平均(10.33±8.87)年;入院時空腹血糖值8.6~18.7 mmol/L,平均(13.24±3.27)mmol/L。
對照組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78歲,平均(67.31±8.27)歲;糖尿病病程5~23年,平均(14.37±8.82)年;入院時空腹血糖值9.4~19.8 mmol/L,平均(14.11±3.38)mmol/L。
入選標準:①顱腦CT或MRI檢查下均發現梗死灶;②有糖尿病既往史;③入院時隨機血糖值均高于正常水平;④梗死灶不再發展、病情穩定。
排除標準:①生命體征不穩或梗死灶持續性發展;②出現全身癥狀;③消極抵抗治療或抑郁癥患者。
2組患者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入院10 d左右、病情全部穩定后給予常規的康復護理,包括病情觀察、飲食護理、康復指導等。
觀察組患者在入院2 d、生命體征穩定、梗死灶不再繼續進展的情況下給予早期康復護理。①心理護理:患者因腦梗死突然發作,心理接受不良,加之肢體偏癱,容易出現抑郁、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指導患者以正確、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講解疾病發生、發展、治療康復及預后,緩解患者對于疾病的恐懼;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協助患者保持主動的治療心態。②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行糖尿病飲食,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避免進食含糖食物及水果;盡量依據患者自理能力選擇合適的食物形態,方便患者患者抓取。③血糖監測:遵醫囑定時監測患者血糖變化,根據血糖值調整用藥,并向患者及家屬宣教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④被動運動康復:患者的康復運動包括早期的被動運動及中后期的主動運動。在患者入院2 d左右結合患者具體病情進行早期的康復被動運動,護士以專業手法給予患者患肢按摩,手法以捏、揉、滾、搓、搖、按等為主,促進患肢局部血液循環;肘、膝等關節給予屈伸運動,腕、肩、踝、髖等關節給予外展、旋轉等運動,增加關節的柔韌性及靈活性;患者平躺床上,給予患肢抬高、降低,鍛煉患者的肢體敏感性與指令性[3]。⑤主動運動:患者恢復部分肌力后,指導患者自主進行上述的被動運動,并協助進行翻身、坐位訓練,指導患者健側肢體支撐用力,逐漸增大活動范圍并保持軀體平衡,先進行床上坐起,然后進行床邊坐位、輔助床邊站立、重心保持、跨步訓練、輔助步行、自行步行等階段性訓練;患者掌握翻身、步行等大運動后,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包括漱口、刷牙、扣扣子、勺子喂飯等。⑥在患者前期進行康復訓練時,護士全程指導并陪伴,在后期自行訓練時,身邊要有家屬陪伴,以防發生墜床、跌倒等不良事件。指導患者康復訓練應循序漸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訓練程度,不過過度訓練,以免形成二次損傷。
1.3 觀察指標
以護理前后ADL評分、FMA評分為評比項進行對比。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總分100分,>61分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輕度的功能損害,41~60分表示中度損害,<40分表示重度損害。簡式Fugl-Meyer評測法(FMA)評分,進行上肢、下肢運動功能的評定,運動功能程度與分數呈正相關。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用(x±s)表達ADL評分、FMA評分,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接受康復護理前,2組患者的ADL評分、FMA評分均較低且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康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ADL評分、FMA評分結果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慢性病,在其治療、控制中有“五架馬車”,即糖尿病健康教育、血糖監測、飲食控制、運動與藥物治療。但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只注重藥物治療,適當進行飲食控制與血糖監測;在運動方面由于公共交通、私車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們體力消耗,省力用具的發明縮減了家務中的體力勞動,勞動性職業逐漸減少,人們職業活動主要以坐或站立為主,極大程度上縮減了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活動,致使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長期高血糖使機體出現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管內皮受損、血液粘滯度增高、血液切度發生改變等,對眼、心臟、神經、血管、腎產生慢性損害,甚至并發腦梗死[4]。
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在治療中以積極控制血糖水平、消除梗死因素、恢復腦部供血及相應的對癥治療為主,以最大程度上拯救缺血壞死腦組織、保護相關的神經功能,同時有效的護理是后期恢復肢體功能必不可少的關鍵。
康復護理通過全程的心理干預,扭轉患者的消極、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康復能動性及自我效能感,為康復訓練奠定了堅固的思想基礎;通過飲食干預與血糖監測,在積極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時促進患者搭建科學、合理的糖尿病飲食結構,為患者血糖的長期控制提供了方法與指導,促使患者以“五架馬車”并行模式進行糖尿病的有效控制;通過專業的按摩手法,刺激患者患肢肢體感覺,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功能,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自理能力進行科學有效、循序漸進的康復運動,最大程度上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
早期康復護理較常規康復護理而言,更早的對患者患肢進行刺激,增加神經敏感型;早期被動運動避免了因偏癱引起的費用綜合征及深靜脈血栓形成;避免了患者自行進行康復造成的損害;加快了患者康復進程,有利于患者心理狀態的恢復;在院內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縮短了患者出院后在家康復時間,更有利于醫護人員對患者的康復觀察,及時糾正患者的不正確康復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良事件的發生[5]。
經過康復護理后的72例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均有改善,而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觀察組改善效果更加明顯(P<0.05)。說明了早期康復護理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患肢肢體功能,提高自理能力,增加日常活動行為,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早期康復護理對于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有積極作用,能較好的恢復其患肢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娟,王瑞杰.老年糖尿病合并腦梗死的護理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3):162-164.
[2] 馬亮,劉倩,叢笑,等.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MTHFR基因多態性C677T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關性研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6,39(3):205-209.
[3] 葉和蓮,萬麗紅,鄒龍嬌,等.腦梗死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影響因素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21):35-37.
[4] 林敏,王偉,洪文躍,等.腦心通聯合依達拉奉治療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血管內皮功能變化影響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6,36(9):112-115.
[5] 曹風霞,孫翠平,姚永新,等.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糖尿病并發腦梗塞的效果評價[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21):3234-3237.
(收稿日期:2018-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