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華 楊淑紅
[摘要] 目的 分析手術室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糖尿病患者護理安全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2018年2—9月開始手術室細節護理質量改進活動,共處理患者104例,納入改進后。2017年2—10月,醫院外科處理患者99例,納入改進前,常規手術室護理。結果 改進后,低體溫、并發癥合計發生率與蘇醒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低于改進前,改進后患者滿意率與醫師滿意率高于改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手術室細節護理可以降低手術室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糖尿病;細節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1(b)-0136-02
中國糖尿病發生率呈快速上升趨勢,有糖尿病的手術患者并不少見[1]。糖尿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基礎疾病發生風險,糖尿病存在多種并發癥,會損害多系統、器官功能,從而導致手術耐受下降,切口感染、循環紊亂、低體溫等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風險明顯上升[2-3]。糖尿病患者對手術室護理質量提出較高的要求,為進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手術室護理質量,醫院嘗試強化此類對象的手術室護理管理,實施細節護理質量改進。2018年2—9月,共處理患者104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2—9月,共處理患者104例,納入改進后,其中男80例、女24例,年齡(59.4±8.4)歲。手術類型:開放手術46例,腔鏡手術58例。手術時間(74.0±15.6)min。手術ASA分級:Ⅰ 級32例,Ⅱ級60例子,Ⅲ-Ⅳ級12例。2017年2—10月,醫院外科處理患者99例,納入改進前,其中男77例、女22例,年齡(60.3±9.6)歲。手術類型:開放手術45例,腔鏡手術54例。手術時間(72.7±13.4)min。手術ASA分級:Ⅰ 級30例,Ⅱ級56例子,Ⅲ~Ⅳ級13例。兩組對象年齡、性別、手術類型、ASA分級、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護理,包括術前訪視、術前準備、入室的安撫、麻醉護理、體位管理、醫護配合,對于沖洗液需要控制好溫度。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出現異常,遵醫囑給予靜脈用藥等干預,糾正呼吸循環紊亂。出現術中出血等并發癥,配合醫師做好救治。糖尿病對象,需要在術前確認血糖控制情況,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療效。血糖達標的對象常規口服二甲雙胍和(或)阿卡波糖控制血糖,高血糖(>8.3 mmol/L)的對象給予胰島素控制血糖,低血糖(<5.1 mmol/L)輸液糾正,將血糖控制在5.6~11.2 mmol/L。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細節護理改進,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術前訪視與術前準備:①術前訪視,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絕大多數患者術前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需要手術、病房共同確認血糖是否達標,將空腹血糖控制在5.6~11.2 mmol/L,嚴格采樣管理,減少誤差,提高血糖檢測質量水平;②患者還可能合并其他基礎疾病,也需要嚴格落實合并癥管理;③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周圍神經病變,出現胃癱的風險較高,需要確認病房的腸道準備情況,記錄腸道準備時間、方式、質量;④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大血管病變,血壓自我調節能力下降,術中循環紊亂的風險上升,為更好的監測血壓,部分對象檢測動脈血壓,需要做好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準備,與病房做好信息交接,入室前確認基礎值;⑤糖尿病患者切口并發癥發生率風險較高,腹部脂肪較厚,腹部手術對象切口感染風險更大,需要個體化皮膚與毛發處理策略,腹部皮褶較厚的對象需要剃毛,反之則無需剃毛以維持皮膚保護完整的保護作用。
(2)術中護理:①患者出現低體溫風險上升,需要強化術中體溫的管理,主要改進對策包括多部位的體溫監測、重視監測的質量管理,綜合溫度控制,落實預防措施。監測鼻咽溫、肛門和/或耳溫度,對于術中使用的氣液體需要進行動態的溫度監測,溫度的監測點盡量放置在進口,而不是出口。手術室梯度溫度控制,進入手術室時,溫度與手術室外一致,在手術準備過程中,調整手術室溫度,幫助患者快速適應室內溫度。做好隔熱,多層保暖措施,術中避免浸濕遮蓋物,機械通氣盡量采用閉環模式;②糖尿病患者多伴有代謝紊亂,皮膚營養狀態差,部分甚至出現潰瘍,需要做好壓瘡的預防,注意在臀部、肩胛等區域增加墊護設備,對于俯臥位的對象,需要做好腹部的支撐。做好神經肢體保護、皮膚的保護,避免皮膚浸濕。做好沖洗的管理,避免出現滲漏浸濕皮膚。減少術中出室,積極預防術中不良事件,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時間延長;③糖尿病患者出現循環紊亂風險上升,部分對象需有創血壓監測,首選橈動脈,術中重視數值曲線的分析,避免經氣泡過濾器回抽動脈血,降低過濾器堵塞風險;④糖尿病患者應激風險較高,需要重視應激的管理,避免出現血糖應激性上升,落實患者麻醉前的主動心理安撫、無痛操作;⑤糖尿病是切口感染發生的高危風險因素,需要重視切口感染的預防。主要措施包括盡量選擇高濃度的甲硝唑沖洗、術中使用抗生素浸潤鋪巾、輕柔操作減少切口張力、使用過的器械不要越過無菌物品、術中做好切口的保護避免污染擴大、術中切口沖洗后及時撤去切口周圍潮濕開刀巾并重新加鋪無菌單。
(3)術畢:將術畢時檢測的各項指標,包括呼吸循環指標、血糖等,交給麻醉恢復室的護士。
1.3 觀察指標
手術以及麻醉恢復相關并發癥,包括壓瘡、術中呼吸循環紊亂等。患者手術護理滿意率,醫師手術滿意率。蘇醒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蘇醒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服從正態分布,采用(x±s)表示,改進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手術以及麻醉恢復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滿意率以及醫師滿意率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以及麻醉恢復相關并發癥、滿意率
改進后,低體溫、并發癥合計發生率低于改進前,改進后患者滿意率與醫師滿意率高于改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蘇醒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
改進后蘇醒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低于改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明顯高于其他類型對象,這與糖尿病本身引起的組織器官功能損傷有關[4]。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加強手術室護理質量改進,發揮護士能動性,從而確保患者的安全,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研究顯示,醫院在實施細節護理改進后,低體溫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下降,患者獲益明顯,與此同時麻醉蘇醒時間、恢復室停留時間縮短,提示護理有助于減輕麻醉帶來的負面影響,這與患者應激水平下降、麻醉深度的可控性增強、更穩定的術中腦灌注有關[5]。
不同2型糖尿病的病程、大血管以及小血管病變、并發癥發生情況存在較大等差異,部分患者病程短、病情較輕,生理狀態接近健康人,部分患者甚至臨近尿毒癥時期,水腫比較嚴重,即使擇期手術、有充分的術前管理,手術風險仍然較高。在具體護理過程中,需要充分的了解手術的風險,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高風險對象安排經驗更豐富、抗壓能力較強的護士負責護理。
手術室細節護理可以降低手術室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7):447-498.
[2] 先疆燕,王忠,王榮麗,等.手術部位感染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外科研究與新技術,2017,6(1):39-43.
[3] 熊璨,高興蓮,向御婷,等.成人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影響因素的Meta分析[J].護理學報,2018,25(2):48-53.
[4] 林凱.手術室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糖尿病患者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9):130-131.
[5] 謝文濤,張慧靈.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8):142-143.
(收稿日期: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