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芳
摘 要:素質教育是目前文化社會發展的產物,它不單單以成績劃分,更多側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習慣的建立、興趣的培養。文章作者淺述了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方式,并提出提高閱讀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建議,希望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有所裨益。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素質教育
一、引言
小學中年級語文是學生學好每一科的基礎,只有從基礎出發,深入理解每一學科的基本內容,才能在了解下達到目的。因此學好小學中年級語文至關重要。
二、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方式
1.課前預習,獨立尋疑
對于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關系著他們對文化的了解程度,從而影響其在測試中的語文表現,也因此使得成績成為判定小學中年級學生的主要方法。而學習好語文并不是單純靠聽課就可以,反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小學中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前的預習和課程后的復習意義重大。
2.針對作者及課文內容進行詳細了解
創作來源于生活,在課文中出現的情景實際都來源于生活,所以當小學中年級學生學習一篇文章時,最快速了解文章的基礎就是對文章作者進行了解,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少年閏土》中提到的人和提到的場景實際都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事情,因而故事的真實性與細節性抓得非常逼真,閱讀理解指通過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來理清作者想表達的主題思想,一切內容都圍繞主題進行。所以小學中年級學生不管是進行閱讀,或者是進行題目的選擇都應該從理解中心思想出發,在提升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克服每一道語文問題。
三、提高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素質教育建議
1.培養學生主動性
所謂主動性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己自發學習,而不是被迫學習。被迫學習指在教師與家長督促下的學習,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盡管學生年齡比較低,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含義,但是教師可以從歷史等角度將學生代入其中,以便他們學習這篇文章之前能夠產生興趣,興趣才是小學中年級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吸引下,小學中年級學生也更愿意了解每一篇課文內容被選擇到小學課本中都有其需要宣傳的主要目的,才會真正理解中華民族那段屈辱的歷史。
2.改變教師授課模式
傳統教育中,教師在表演這個主講者角色時,都是從文章本身出發,以文章表達的思想為學生進行講解,通過學生自身的領悟而產生認識,進而指導自身做題。在此大環境下,小學中年級教師的語文閱讀教學更是如此,即教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遠高于知識的獲取者,學習知識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而知識學習的最后又代表著學生所收獲的文化素養,所以應該改變傳統授業模式,并不是只有教師才能充當教授者的角色,即使是讓學生來充當也沒有問題,或者說更好。還是以《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文為例,這篇課文講述我國建筑遭受破壞,只有學生自身體會到這種民族失落感與刺痛感才能幫助他們更早樹立愛國觀,而不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產生愛國情感,二者在本質上存在區別。小學中年級學生自主學習所得能夠銘記一輩子,而在教師引導下取得的觀念只會影響其一段時間,所以為了實現小學中年級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他們本身建立興趣觀念,更需要教師改變固有授課方式。
四、總結
閱讀能力不管是對于哪一個階段的學生都至關重要,只是在所有學習階段中小學中年級是基礎階段,小學時期孩子們剛剛從幼兒正式邁進小學生涯,不僅他們的思想不適應,而且體現到行為上也有很大區別,所以這個時候的學習還存在諸多不適應情況,相比之下,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然比較弱,更何況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小學時期能力的培養與獲得實際就是習慣的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伴隨人的一生,而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武靜.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新課程(上旬刊),2018(2).
[2]賈春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科普童話,2018(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