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長
摘 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讓語文這門課具有新鮮活力,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開啟學生思維,文章作者將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教師如何教,二是學生怎樣學,最后教學相長,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素質教育;想象力;和諧統一
一、教師如何教
(1)充分高效地備課,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教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數。如何設置一堂課的導入、準確把握文章的重難點,采取什么樣的教法,做出怎樣的總結都是課前我們必須準備到位的。教師合理的備課是實現課堂效果的強有力保障。
(2)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想象力。現在運用的最普遍的手段就是用好多媒體進行教學,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拘于一種固定的模式、教學環節,要根據課堂的需要和課型的需要靈活運用。就拿語文教學中常見的“讀”來講,如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了解課文,感受文本?除了傳統課堂沿用下來的學生齊讀、自由朗讀,學生默讀等,還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老師范讀,配樂朗讀等。
(3)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轉變。教師要完全擺脫長期以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育者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問題的設計、課堂組織形式以及課堂時間的安排上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想學、會學、要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語文的教學常常會遇到遇到主觀性的問題,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和肯定,讓學生敢想敢答。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點撥講解就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所以教師必須點撥得適時、點撥得精當。因此在新課改教學中,我們決不能因怕落“灌”或“填”之嫌而少講甚至不講。
二、學生如何學
(1)積極預習,開啟想象。要想讓學生合理利用好這短短的45分鐘,那么,學生課前工作就尤為重要了。特別是語文學科的學習,語文經常會出現比較長的文章,甚至微型小說等,如果學生在課前不做好預習工作,上課的效率就會拉低,如果一堂課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去了解課文就顯得沒有必要了,可是不花時間讓他們了解課文,上課就成為教師的“滿堂灌”,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就更別指望他們大膽地想象了。
(2)大膽質疑,展開想象。在給學生提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有同學說:“老師,難道杜甫沒有小孩嗎?為什么他的小孩不贍養他?”面對這樣的提問,可能很多老師都會責怪這位同學沒有聽老師介紹背景知識。但是,如果一味地責怪,以后學生心中有疑問也就不會大膽地提出來。既然學生提到這個問題也就說明老師的背景知識介紹還是不夠到位,因此要引導學生回顧文章背景知識,然后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對文章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進行分析。教師認真引導學生的每個提問,我相信,接下來這個沒有認真聽課的學生也會不好意思。教學實踐證明,一節課能否成功,取決于學生能否提出較高質量的問題,如果學生能抓住課文的重難點提出問題,那么,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
(3)延伸課外,豐富想象。語文學習的關鍵在于多讀、多寫。語文,僅僅靠課堂的45分鐘是絕對不夠的,學生只有在不斷的閱讀中才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只有多積累素材,才能在平常的學習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才能在平常的寫作中有材料可寫。在學習《陳太丘與友期》后,向學生提問:像陳元方這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還有很多,能不能舉幾個例子?學生非常迅速地舉出了王冕四歲作畫,駱賓王七歲作詩,司馬光砸缸救人等。
三、教學相長,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中就應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組織者,不應以講為主,而應倡導探究性學習,以引為主,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創設探究的情景,提供探究所需的材料,組織學生在探究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將問題引向深入。學生的潛能是一座豐富的礦藏,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和學生平等地參與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平等互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合格人才來。所以,教學中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的和諧統一是提高學生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胡萬里.略談想象力在創新性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2(15).
[2]許四輩.試談素質教育對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J].青海師大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