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銳儀
摘 要 :漢語文學作品中多有特殊涵義句,英譯這類句子時,既要結合漢語文本特定的語言文化背景,將其背后的意思表達出來,又要考慮到目標語讀者的理解接受程度,盡力妥當英譯。文章以作者在翻譯石舒清的短片小說《清水里的刀子》過程中遇到的特殊涵義句為例,試圖探究文學作品中這類句子的英譯技巧。
關鍵詞:文學作品;特殊涵義句;英譯
原文:和自己在同一炕上滾了幾十年的女人終于在主麻前頭埋掉了。墳院里只不過添了一個新的墳包而已。這樣一種樸素的結局,細想起來,真是驚心動魄。
譯文:Ma Zishan buried his beloved wife before Friday Jumah Prayer, who once accompanied him to weather seasons of life but only to find her place nothing more than a newly built tomb in the graveyard beside the Hui village. Gazing at the mound, he thinks such an end of his wife so ordinary though, her departure triggers off his deep-suppressed emotion in deliberation.
原文中“在同一炕上滾了幾十年” 指妻子陪馬子善生活了幾十年,走過了一段人生之路。根據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翻譯過程中要重視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接受程度以及目標語讀者在翻譯中所起的作用(馬會娟,2009),譯文用“accompany”和“weather”兩個動詞,既明確表達出原文的涵義,又暗含這一段人生之路上的酸甜苦辣,使譯文讀者清晰理解原文的語義。 后句中“驚心動魄”點出了即便妻子的離去只不過是在墳院里添了一個新的墳包,這種再也尋常不過的人世間的生死離別還是激起了馬子善內心對妻子的沉痛思念、對生死的思索。譯文中的“trigger off”和“deep-suppressed”表達郁積在馬子善心頭的悲傷之切、情感之深。
原文:墳頭一多,使人覺得到這里以后會像外面那樣勾心斗角,爭爭吵吵。
譯文:On the contrary, the crowded yard now causes his worry that the decedents may not get rid of the worldly troubles and can hardly settle down peacefully.
漢英兩種語言之間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而翻譯則要努力架起溝通這種差異的橋梁。語用涵義是語言文化差異中的一種,文化的淵源不同,詞語承載的文化涵義必然有所不同。而翻譯這些帶有一定語用涵義的詞語實際上都涉及到溝通和移植異族文化,以達到語用意義的等值轉換(包惠南,包昂,2004)。原文中的“勾心斗角,爭爭吵吵”會讓英語讀者感到困惑:去世的人之間怎么會勾心爭吵呢?其實,此處“勾心斗角,爭爭吵吵”是現實社會紛雜的人際關系在主人公內心投射出的影子,他擔憂隨著墳墓的增加,墳院空間會變得擁擠起來,使亡靈難以得到寧靜的棲息。根據彼得·紐馬克文本類型理論,原作屬于信息表達型文學文本,宜采用交際翻譯法,將讀者放在翻譯過程的中心地位。譯者在該處也采用了交際翻譯法,以求盡可能地使譯文對英語讀者產生的效果接近原文對漢語讀者產生的效果(Peter Newmark,2001)。故譯文用“may not get rid of the worldly troubles and can hardly settle down peacefully ”表達相應的涵義。
原文:他涼涼地看了兒子一眼。
譯文:Ma Zishan casts a disappointed glance of disagreement at his son.
“涼涼地”該副詞暗示了馬子善老人在聽到兒子欲將家里的牛宰殺以贖救亡靈的建議時,內心的失望和失落,也說明他當時并不同意兒子的提議。故譯文選用“cast a disappointed glance of disagreement ”這個動詞短語簡明扼要地表達原文的語義。
原文:他有些驚愕,他從來沒見過這么一張顏面如生的死者的臉。
譯文:Completely stunned at the sight of the cow face, never before has Ma Zishan seen such a dead face indicating an immortal soul .
“顏面如生”表明老牛已完成贖救亡靈的使命。即便它的生命停止了,但其靈魂得到了升華。譯文用“indicating an immortal soul”表達靈魂之永恒。
漢語以意合見長,尤其是漢語文學作品中常常充滿了具有特殊涵義的語段。對于譯者來講,不斷探索并努力準確翻譯這些特殊涵義句,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工作。筆者在翻譯特殊涵義句過程中,偏重于功能對等原則,力求簡明易懂。鑒于筆者的語言水平和翻譯能力,文中難免不當之處,懇請老師和同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馬會娟,苗菊.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3]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