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超凡,冀 杰
(1.西南大學附屬中學,重慶 400700;2.西南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重慶 400715)
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嚴重缺水城市近50個[1]。近年來,由于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城市內澇災害頻繁發生[2-3],海綿城市為有效解決我國城市內澇與缺水并存難題提供了新途徑[4-5]。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和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6]。雖然海綿城市有效破解了城市逢雨必澇的難題,但耗資巨大[7-8],不利于推廣應用。論文以重慶某坡地小區為例,基于Arduino開源開發平臺,設計“海綿城市”智能雨水凈化處理與回收系統,在降低雨水回收利用成本的同時,提高城市對暴雨的適應能力,緩解城市水資源緊缺的情況。
智能雨水回收凈化處理系統的設計是基于Arduino mega2560開源開發平臺,主要由檢測系統、控制系統和GUI可視化圖形用戶操作界面組成。檢測系統由水位檢測模塊、雨水水質檢測模塊和電機轉速監測模塊組成,控制系統由測速模塊、攪拌模塊和絮凝劑定量添加模塊組成。系統總體流程如圖1所示。降雨時,當蓄集的雨水超過貯水池預定水位時,水位檢測裝置啟動,打開溢流閥,雨水流到溢流池,水位檢測裝置同時對溢流池水位進行檢測。此時,水質檢測模塊啟動,對貯存池雨水水質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的雨水水質參數,通過控制模塊的內置算法計算所需絮凝劑量,絮凝劑定量添加模塊向貯水池投加絮凝劑,啟動電機測速模塊和攪拌模塊攪拌,自動檢測模塊在絮凝過程中自動檢測水質,并將水質檢測數據和電機轉速通過串口通訊反饋信息至電腦,GUI可視化圖形用戶操作界面將收到的信息動態地顯示在顯示器上,便于有關人員監測。當攪拌達到設定時長后,攪拌結束,電機關閉,開始沉淀過程。在此期間,水質檢測數據繼續反饋至圖形界面,直至沉淀完成后,蜂鳴器發出提示音,綠色LED指示燈亮,屏幕顯示Process Complete,流程結束。
智能雨水凈化處理系統基于Arduino mega2560開發平臺,由提示系統、檢測電路、定量添加電路和電機控制電路組成,如圖2所示。其中,提示系統由LED指示燈(紅、綠)和蜂鳴器構成,檢測電路包括水位監測電路、污水濁度檢測電路和電機測速電路。
圖1 智能雨水回收凈化處理系統設計流程圖
圖2 智能雨水凈化處理系統電路設計
該檢測電路包括水位監測電路、污水濁度檢測電路和電機測速電路。
2.1.1 水位監測電路
水位監測電路主要由AV39169微動開關、連桿和浮球構成,連桿長度固定,兩端分別連接浮球和開關,如圖3所示。 當雨水水位上升達到設計深度后,浮球完全浸沒,雨水產生的浮力推動連桿觸發微動開關,開關閉合,向下位機發出高電平信號,如圖2(g)所示,下位機接收到信號后開始污水處理。
圖3 水位監測電路
圖4 濁度檢測電路
2.1.2 污水濁度檢測電路
污水濁度檢測電路由10 kΩ光敏電阻、LED(470 nm藍光)、10 kΩ下拉電阻和保護殼構成,如圖4所示。LED發出的藍光穿過1 cm間隙后,經污水阻隔而衰弱,導致光敏電阻接收光強度比較小,光敏電阻阻值比較大,模擬信號強度比較弱,如圖2(d)所示,模擬信號經Arduino處理系統處理后作為濁度數據反饋回上位機。由于雨水中的不溶性顆粒物易損壞傳感器,所以,在傳感器外部設防護罩,其外表面與水流方向相反,在保護傳感器的同時防止不溶物穿過間隙,造成測量數據的波動,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和穩定性。
2.1.3 電機測速電路
電機測速電路由FC-33紅外型光電開關和20柵格光碼盤構成,如圖2(f)所示。光電開關間隙被非透明物遮擋時信號為低電平,未被遮擋時為高電平。當電機轉動時,光碼盤柵板交替遮擋紅外線,光電開關反饋方波信號,Arduino通過算法分析信號得出轉速,并反饋至上位機。
定量添加電路是基于絮凝劑與濁度關系(式1)確定絮凝劑的添加量,通過調用2個庫Servo.h和HX711.h,控制絮凝劑定量添加模塊,實現藥劑的精準傾倒。定量添加電路如圖2(c)所示,它是由2個伺服電機、梁式稱重傳感器和HX711模塊構成。HX711模塊是四通道AD和單通道DA的電壓輸出型A/D轉換模塊,8位精度,可將稱重傳感器的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以提高精度。2個伺服電機呈上下分布,上層伺服電機與絮凝劑儲存裝置相連,下層伺服電機與梁式稱重傳感器連接。梁式稱重傳感器末端連接托盤,定量添加時,Arduino控制上層伺服電機緩慢將絮凝劑傾倒至下層稱重托盤,由絮凝劑定量添加模塊實時讀取稱重信息。當絮凝劑添加量達到預定值時,上層伺服電機停止傾倒并復位,下層伺服電機將稱重托盤中絮凝劑傾倒至蓄水池中,下層伺服電機復位,定量添加過程結束。
絮凝劑與濁度關系式為:
式(1)中:V為雨水體積;α為實驗常數;S為濁度;Sc為濁度修正常數(與設備有關,本裝置為150)。
電機控制電路由額外9 V電源、MOSFET晶體管和防反峰壓二極管組成,如圖2(e)所示。由于電機為感性負載,在斷開瞬間會產生反峰電壓,擊穿晶體管,損壞電路,所以,在電機兩側反向并聯耐壓1 000 V二極管,以保護其他元件。
上位機程序即圖形用戶界面使用Processing語言編寫,Processing語言是Java的擴展,支持很多現有的Java語言結構,使用方便。下位機程序即控制程序,使用C語言編寫。
Arduino讀取光敏電阻的模擬信號并反饋回上位機,Serial.println()函數反饋數據完畢后會自動加上換行符“ ”,方便上位機程序逐個接收數據而不至于相鄰兩數據重合,上位機程序可按照數據類型將其歸類,避免數據混亂。通過millis()函數測得1.5 s的時間間隔,用計數器記得光柵交替次數。設轉速為n(rpm),光碼盤柵格數為k(個),時間為t(s),交替次數為C(次),在該裝置中,k=20,t=1.5 s,帶入式(2)化簡得n=2C。程序每隔1.5 s測算一次轉速并反饋。
轉速計算公式為:
數據反饋使用串口通訊。反饋內容為dataType:data Value 。dataType,包括 sensorVal、motorSpeed、servo1、servo2和sensorLightState,可有效避免不同數據的混淆。換行符' '可避免因兩組數據合并而導致數據值分類、識別與轉化出錯。串口通訊使用Serial.print()函數,它會在反饋數據結束時自動在末尾添加換行符 。
該智能雨水凈化處理系統采用Processing語言編寫上位機程序,數據接收同樣使用串口通訊。在setup()中使用bufferUntil(' '),以接收到換行符為條件觸發serialEvent()函數,分別接收2組以換行符分界的不同數據。在serialEvent()函數中利用split()函數,通過作為分割符號的冒號將數據前綴與數據值分離,并分別儲存在一個字符串類型的維數組的2個元素中,利用switch case語句辨認數據前綴并分類處理數據值。針對motorSpeed、sensorLightState、servo1和servo2型數據,需要將字符串類型的數據值轉換為整型并儲存在相應的變量中。對于default(即sensorVal)型數據,則將數據值字符串轉化為浮點數,如果上個數據與此數據的比值大于1.5,則判定數據超出誤差范圍,舍棄此數據,繼續使用上一個數據,以此減小誤差。
智能雨水凈化處理系統可視化圖形用戶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利用Processing語言將系統的各項信息(水質和時間變化關系、舵機的轉速與狀態等)直觀地顯示在電腦屏幕上,如圖5所示。用戶圖形界面主要由濁度圖像、數據欄、伺服電機開關狀態欄和電機轉速欄4個板塊組成。通過在setup()函數中調用bufferUntil()函數來檢測數據是否完整,再利用serialEvent()函數來接受并分析處理數據;利用split()函數將從串口傳輸的不同類型的數據分類顯示在GUI界面上;通過rect()函數對數據欄與開關狀態欄進行局部覆蓋,實現圖像的原位實時更新。為了方便檢測數據與渾濁程度的比較,在縱軸濁度的左側有比色條,為水質判斷提供更直觀的參考。
圖5 智能雨水處理系統GUI可視化圖形用戶界面
系統以雨水綜合管理與回收利用為目的,基于Arduino開源開發平臺,設計“海綿城市”理念的重慶住宅小區智能雨水收集與凈化處理系統,通過智能檢測、智能控制和GUI可視化圖形用戶操作界面實現貯水池水量調節和水質檢測、雨水處理和凈化回收的實時動態監控。系統界面友好、結構簡潔、操作簡單、成本低、體積小,既可以小范圍安裝運行,也可以采用聯網模式,實現雨水的大規模集中管理與調控。同時,該系統還可進一步開發為手機移動APP終端,以方便雨水收集與凈化處理的遠程管理。
[1]王熹,王湛,楊文濤,等.中國水資源現狀及其未來發展方向展望[J].環境工程,2014(7):1-5.
[2]林琳.城市化發展對城市內澇的影響——以武漢市為例[J].城市地理,2017(10):262-263.
[3]吳先華,肖揚,李廉水,等.大數據融合的城市暴雨內澇災害應急管理述評[J].科學通報,2017(9):920-927.
[4]徐振強.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政策沿革與地方實踐[J].上海城市管理,2015(1):49-54.
[5]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綿城市建設要點簡析[J].建設科技,2015(1):19-21.
[6]王國榮,李正兆,張文中.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構想[J].山西建筑,2014,40(36):5-7.
[7]沈小紅,王銀春.城市污水泵站運行綜合管理自動化系統探討[J].給水排水,2010(12):121-124.
[8]車伍,唐磊.中國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策略研究[J].給水排水,20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