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濤
(天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072;先進陶瓷加工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072)
氮化硼(BN)是一種重要的非氧化物陶瓷材料,由等數量的B原子和N原子組成,與C2是等電子體,其晶體結構與碳元素單質非常相似,具有四種晶型結構,分別為六方氮化硼(h-BN)、立方氮化硼(c-BN)、纖鋅礦氮化硼(w-BN)和菱面體氮化硼(r-BN)等。常見的氮化硼為六方氮化硼(h-BN)和立方氮化硼(c-BN)。h-BN與石墨具有類似的結構,每一層都是由B原子和N原子交替排列組成無限延伸的六邊形網格,層面內原子以共價鍵相結合,層間則以弱的范德華力結合。h-BN這種獨特的結構使其具有很多優異特性[1-3],比如高耐熱性(可承受2 000℃高溫,直到3 000℃才升華)、高導熱性(是眾多陶瓷材料中導熱系數最大的材料之一)、優異的介電性能(高溫絕緣性能好,是陶瓷材料中最好的高溫絕緣材料,可以透微波和紅外線)、良好的高溫穩定性(在氧化環境下,使用溫度可達900℃,在惰性氣體環境中,使用溫度可達2 800℃)、具有較低熱膨脹系數(膨脹系數為10-6,僅次于石英玻璃,抗熱震性能優異)、具有良好的潤滑性(高溫也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是優良的高溫固體潤滑劑)、化學性質穩定(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與一般無機酸、堿、或氧化劑不發生反應,對幾乎所有的溶融金屬都呈現化學惰性),吸收中子(氮化硼還具有非常強的中子吸收能力,可用來做反應堆中子吸收控制棒,以及用來制作防中子福射的防護裝置)。此外,由于h-BN具有與熱解碳相似的層狀晶體結構,比熱解碳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氧化后形成的玻璃相B2O3能夠彌合裂紋,是較好的界面相材料并得到成功應用[4]。立方氮化硼(c-BN)具有與金剛石類似的結構,屬于面心立方晶系、閃鋅礦型的正四面體結構,以硼和氮異類原子之間的共價鍵結合,4個鍵長相等。與金剛石一樣,c-BN是集眾多優異性能于一身的超硬材料,具有與金剛石相似的物理性質,比如高硬度、寬帶隙、高電阻率、高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等。c-BN的穩定性甚至優于金剛石,在大氣1 300℃以下不發生氧化反應(金剛石600℃開始氧化),在真空1 550℃才開始向h-BN轉變(金剛石1 300~1 400℃就開始向石墨轉變),c-BN的耐高溫性能使其被用于某些器件的耐高溫涂層,也成為制備高速、高溫器件和其他薄膜型材料襯底的首選化合物。另外,c-BN具有優異的耐化學腐蝕性和高化學穩定性,在1 150℃以下不與鐵系金屬反應(金剛石在700℃開始溶解于鐵,因而不宜加工鋼鐵材料)。c-BN的這些優良性能使其大量應用于制備高效、經濟、節能的磨削和切削工具,并在某些行業中替代了金剛石被廣泛應用。除此之外,c-BN具有寬帶隙和較高熱導系數,在制造抗輻射材料、高溫大功率半導體器件、紫外光電子器件方面都具有杰出應用價值和極大應用前景,c-BN在紅外光和可見光范圍內的透光性非常好,在精密光學儀器中被大量用做表面保護涂層[5-6]。
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簡稱“CVD”)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的制備無機材料的新技術,它是在一定溫度下,通過是一種或幾種氣體在一固體表面進行化學反應(包括分解反應、化合反應、化學輸運反應等),在該固體表面生成固態沉積物的過程[7]。對于一個新的CVD體系,一般會先進行反應熱力學分析,即根據化學平衡原理,計算在不同工藝參數(溫度、壓力及進氣比)下一些重要產物,尤其是固相產物的平衡濃度分布,用來預測平衡條件下工藝參數對體系CVD產物類型與產量的影響。
本文針對BCl3-NH3-H2制備BN陶瓷體系,基于筆者之前工作[8]已建立的B-N體系熱力學數據庫,再結合體系相關重要固相產物,包括固相硼(B)和3種結構的氮化硼(h-BN,c-BN和w-BN)在JANAF[9]里的實驗數據,得到典型工藝參數下的產物平衡濃度分布。通過分析和總結,從理論上說明不同固相產物沉積的最佳熱力學條件,揭示反應規律,優化制備工藝參數,為實驗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根據化學平衡原理,即體系總吉布斯自由能(化學勢)最小的數學條件,由下式可獲得所有物種的平衡濃度分布:
式(1)中:s為體系的總固相物種數;N為體系總物種數;p為總壓;ni是氣相第i個物種物質的量;為固相第i個物種的質量。
本文參考BCl3-NH3-H2體系CVD法制備氮化硼的實驗條件,選擇接近實驗的典型工藝參數,即總壓為1 000 Pa,先驅體進氣比為BCl3∶NH3∶H2=1∶3∶6進行計算。圖1為計算得到的300~2 000 K體系總產物平衡濃度圖,只繪出了最大濃度大于10-7mol的產物。
圖1 BCl3-NH3-H2體系300~2 000 K的總產物平衡濃度圖
由圖1可以看出,從300 K開始,NH3的濃度迅速降低,同時H2濃度略有升高,但是卻未發現BCl3,固相產物c-BN在300 K已經產生,HCl和N2的濃度從反應開始就迅速升高。由上述可推測,在300 K時,體系的化學反應已經開始,且大量消耗BCl3和NH3生成H2、N2、HCl和c-BN產物。可能發生的化學反應為:BCl3+NH3→H2+HCl+N2+c-BN.
由圖1同樣可以看出,約650 K時BCl3開始出現,其濃度隨溫度升高而逐漸升高,原因可能為固相產物c-BN的產出降低而減少BCl3的消耗。立方氮化硼(c-BN)只能在低于1 800 K時產生,高于1 800 K則生成六方氮化硼(h-BN),固相B單質在2 160 K以上才可能產生。
本文對BCl3-NH3-H2體系進行了熱力學產物平衡濃度分布研究,計算得到在典型CVD工藝參數下體系相關重要產物的平衡濃度分布,即在1 000 Pa總壓,進氣比BCl3∶NH3∶H2=1∶3∶6的CVD工藝參數下,BCl3和NH3在300 K即可發生反應,高于2 160 K可生成固相硼(B),1 800 K以下生成立方氮化硼(c-BN),1 800 K以上生成六方氮化硼(h-BN)。而纖鋅礦氮化硼(w-BN)則無法穩定存在。
本文從理論上說明不同固相產物沉積的最佳熱力學條件,為實驗研究提供理論指導。需要說明的是,在體系CVD過程中,不可能達到理想狀態的化學平衡,熱力學分析只是一種分析方法,其假定反應時間無限長,不受動力學影響,該計算結果僅代表一種可能性,反應的實際情況還需結合動力學分析。
[1]袁頌東.氮化硼納米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2]張雯,王紅潔,金志浩.先驅體熱解制備BN復合陶瓷材料研究進展[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04(05):58-63.
[3]顧立德.氮化硼陶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4]R.R.Naslain,R.J.F.Pailler,J.L.Lamon.Single-and Multilayered Interphases in SiC/SiC Composites Exposed toSevereEnvironmentalConditions: An Overview.InternationalJournal of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2010,7(3):263-275.
[5]J.L.P.Castineira,J.R.Leite,J.L.F.da Silva,et al.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B Impurities in Cubic Boron Nitride.physica status solidi(b),1998,210(2):401-405.
[6]譚華,韓鈞萬,賀紅亮,等.沖擊波合成氮化硼的形貌及熱穩定性[J].高壓物理學報,1995(01):53-58.
[7]孟廣耀.化學汽相淀積與無機新材料[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8]H.Ren,L.Zhang,K.Su,et al.Thermodynamic study on th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boron nitride from the BCl3-NH3-H2system.Theor Chem Account,2014,133(11):1-13.
[9]M.W.Chase.NIST-JANAF Thermochemical Tables Forth Edition.Journal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ference Data,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