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加工程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謀略事業,放眼的是全球。
真正的競爭,不是國企民企,
不是同行,不是國內,而是全球這個大盤子。
12月29日的夜晚,中國航天完成了2018年度的最后一次發射,奪得了有史以來第一次航天發射的世界第一。全年共發射火箭39次。其中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這兩大國有航天集團發射38次,全部取得成功,將104個航天器送入太空。
撇開發射航天器的總重量和太空探索半徑這些點不提,美國公然打壓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航天的這個冠軍,還是有著極高的含金量。
中國的航天技術,從來在發達國家的制裁、禁運、封鎖當中獨立自主發展。特別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在《國際武器貿易管制條例》和“沃爾夫條款”的嚴厲限制之下,中國航天的國際化和國際交流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來追尋飛天之夢。在這樣的背景下,2018年這38次發射、104顆衛星的成績格外值得人們自豪——所有的火箭、所有的衛星,都是為了實際業務需求研制和發射的,沒有一枚火箭、一顆衛星是為了國家政治宣傳而強行上馬。
這里有兩個例子值得一提。首先,北斗系統經過全年10次發射、18顆衛星入軌的努力,初步實現了全球覆蓋和全球服務。另外,長征11固體運載火箭本年度發射3次,無論從技術還是商業角度來說,都是軍民融合的典范——裝上核彈頭,它就是保衛和平的洲際導彈;裝上人造衛星,它就是和平利用空間的運載火箭。這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實現了軍民兩用的在產火箭型號。
這些成績,扎扎實實地體現了中國航天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體現了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與擔當。
然而這些成就基本上應該歸功于工程技術領域,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還應該做得更多。
2018年的航天發射亞軍當然是美國,即使“鋼鐵俠”馬斯克全力投入,即使美國人把新西蘭發射的“電子”火箭也歸入美國名下,美國全年的航天發射成功次數也以5次之差落在中國的后面。但是在航天發展的商業化程度上,美國如今還顯著領先于中國。
當今的美國,不但擁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行星實驗室公司這樣已經運營成功的商業航天企業,還擁有一大批正在創業、前景看好的商業航天創業企業,一網公司、斯派爾公司正在籌備星座建設。美國還吸引了其它地區的優秀年輕人、優秀創業企業入駐,研發“電子”火箭的火箭實驗室公司最近剛剛把總部搬到了美國,這也是美國人敢于把“電子”火箭算作美國發射成績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美國已經形成了能夠自我持續發展的商業航天產業生態,從頂層的立法,到政府層面的引導性采購,再到企業之間分工合作關系的建立,以及風險投資機構的進入,都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在樂觀前景的鼓舞下,美國商業航天企業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月球、小行星和火星,一場新的拓展熱潮正在形成。
謀略事業,放眼的是全球。真正的競爭,不是國企民企,不是同行,不是國內,而是全球這個大盤子。2019新年,我們也希望中國航天界的上上下下和有關各界,能夠更加充分地認識到商業航天產業生態培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中美貿易問題和華為事件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自主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需求極為緊迫,時不我待。能不能盡快地在更多高技術領域取得實質性進步,乃至取得領先地位,對綜合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同樣也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成敗。而且,中國的航天界在這個問題上有著盡早行動、盡早取得成功的義務。前文提到,航天多年來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傳統,如今又在航天發射次數這個重要指標上拿下了年度冠軍,說明自主創造良好產業生態、打造強大產業的物質基礎已經具備,條件比國民經濟的多數行業、多數企業都要好一些。那么,在這個國力競爭的關鍵時刻,可以肩負起這樣的使命和責任的,舍我其誰呢?
“霏”說不可
· 撇開發射航天器的總重量和太空探索半徑這些點不提,美國公然打壓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航天的這個冠軍,還是有著極高的含金量。
· 在航天發射次數這個重要指標上拿下了年度冠軍,說明自主創造良好產業生態、打造強大產業的物質基礎已經具備。那么,在這個國力競爭的關鍵時刻,可以肩負起這樣的使命和責任的,舍我其誰呢?
在年底即將來到的時候,我們進一步試圖討論一下中國航天產業在全球航天產業中所占的比重和發展趨勢,卻發現無從著手。一方面,在航天產業中占絕對優勢的兩大國有航天集團和其他企業集團并沒有公布經營數據;另一方面,上述國有企業集團的多樣化經營,也讓真正屬于航天的經濟數據很難統計出來。雖然滬市和深市有不少航天概念的股票,但它們對中國航天產業的代表性可以說并排不上號,貢獻方面,更是微不足道。
因此,新的一年里,有關企業、特別是國有航天企業,能夠對產業研究者提供更大的支持。成功的產業研究能為所有業者、所有企業提供一個對全行業高屋建瓴的認識,更能夠幫助企業了解行業內所擁有的資源,有利于優化企業戰略和上下游協作關系,最終有利于一個良好產業生態的形成。

隨著“一網”和“星鏈”等星座進入部署高峰,美國的航天發射次數會出現大幅度提升,中美之間的“航天發射課全班第一名”爭奪還會長期持續下去。而在全球范圍內,商業航天產業的總體競爭也將逐步實質化。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心態來面對這種競爭呢?
無論技術進步還是商業化發展,都是對過往航天成就的繼承與發展。從過去數十年航天科研成就中,我們能夠得到的最寶貴財富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無論行業、企業、團隊還是個人,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也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在技術攻關、商業模式搭建和產業模式形成、政策法規制定等方面,找到一條適合中國航天商業化和商業航天發展的道路,形成一個能夠自我健康發展,并且不斷向其他領域溢出技術、模式、服務、人才等優質資源的商業航天產業環境。
這些并不是在某一個年度里就能實現的。然而我們相信,通過一個年度接著一個年度的持續努力,最終會有那么一年,我們忽然發現,中國的商業航天在營業收入、創造力和總體社會經濟貢獻上,也能拿到世界冠軍。那時候,我們才是真正邁開了向著更遙遠的星辰大海進發的腳步。
“霏”說不可
· 新的一年里,希望有關企業、特別是國有航天企業,能夠對產業研究者提供更大的支持。
· 成功的產業研究能為所有業者、所有企業提供一個對全行業高屋建瓴的認識,更能夠幫助企業了解行業內所擁有的資源,有利于優化企業戰略和上下游協作關系,最終有利于一個良好產業生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