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紅玲

安全檢查
2017年8月1日至2日,國家煤礦安監局行管司司長辛廣龍帶領專家組對兗礦集團興隆莊煤礦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試點煤礦進行考核檢查。經過認真細致地綜合考評,興隆莊煤礦以94.57分的優異成績,順利通過考核驗收,成為山東省首家國家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礦井。
經過資料審查、現場檢查、網上公示,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公布首批2017年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煤礦名單。自此,興隆莊煤礦正式成為首批跨入行列的省內四家煤炭礦井之一。該礦是如何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做到更好的呢?筆者專程到井下工作面體驗了一番。
換上工裝,經過安檢,乘坐罐籠,跟隨興隆莊礦綜掘一區區長王壯雛來到400米井下,走在井下巷道里,大巷寬敞明亮、標識清晰、物料碼放整齊、設備分類掛牌擺放、職工著裝規范、整齊佩戴勞動防護……
“看前邊那套設備,是安全集控系統”,王區長邊走邊指著前方介紹,“這是礦井為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建設,在綜掘工作面實施的‘少人化掘進巷道安全集控系統’,通過對掘進工作面運輸皮帶集中控制,每班減少2名崗位人員,一天就可以減少6人,實現了機器換人,減少了在危險環境下作業人員的數量,提高了工效,保證了安全生產。”推進“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是推動安全關口前移的有效舉措,也是興隆莊礦創建“全國第一批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示范礦井”的重要“法寶”。
該礦研究提出了在煤礦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的具體方法,并將“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和標準化工作相結合,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實現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落實情況的量化考核,推進“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在煤礦落地生根。
“我們按照一崗雙責要求,修訂了安全生產與職業病危害防治責任制,明確了全礦855個崗位的責任范圍、考核標準,把安全生產的責任落實到每個環節、每個崗位。”這個礦副總工程師、經營管理科科長劉濤說。
這個礦建立企業安全風險數據庫,繪制了紅、橙、黃、藍四色安全風險布置圖,給職工制定安全風險告知卡,在井口采用大屏幕和采掘頭面重要工作場所,形成牌板公示,把一些重大風險信息告訴職工,使職工在現場更好地掌控安全。
從提高職工安全意識入手,著力打造安全精準培訓機制,發揮技術人才優勢,建立了390余名以技術專家、技術技能人才、中級以上職稱管理人員組成的兼職講師“人才庫”,深推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學術交流、授課評優等精準培訓系列活動,把講臺與現場、課本與經驗、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推行“到車間”“到班組”“到崗位”現場實操。2017年以來,組織“小課堂”62次,完成培訓486人次;組織“大課堂”113次,完成培訓4670人次;組織“專業課堂”36次,完成培訓485人次。開發使用安全教育網絡平臺,實現生產單位安全網絡培訓全覆蓋。目前,礦井全員培訓率、培訓合格率、持證上崗率均達到100%。
分級建立包含15000余條安全隱患、50余項危險源、300余處風險點三個數據庫,對風險實行動態評估、動態預警和動態管控。將現場工作中排查到的隱患錄入系統,隱患將自動關聯到隱患數據庫,隱患數據庫通過自動評估關聯到危險源數據庫,危險源數據庫通過自動反饋關聯到風險點數據庫,風險點數據庫關聯到礦風險點動態分布圖,為實現安全風險動態評估提供了有效支撐。
“原來我們沒有數據分析,只不過從一些點上的問題和面上的問題來判斷,分析得不透徹,現在有了大數據,通過對一些數據的提取、碰撞、查找規律,為現場安全管理提供了很大幫助。”興隆莊煤礦安全監察處處長周波說,“4月份,我們對一季度礦安全管理中暴露的一些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查找出安全隱患和‘三違’人員,其中有76名職工被列為安全不放心人,通過二季度的安全監管,這76名職工,較一季度環比違章下降了49%。這就是大數據在我們生活和安全管理中起到的作用。”
該礦完善信息化建設長效機制,持續開展“智能監測監控安全保障”示范礦井建設。礦井信息化應用已覆蓋礦井的安全管理、生產調度,財務、物資、設備、人力資源、煤炭銷售、辦公自動化等方面,特別是安全監控系統數字化升級、光纖綜合監測系統的建立,使礦井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增強,三維技術系統使礦井更立體、更透明,做到了光纖監測系統、安全監測系統、人員定位系統、工業電視系統等各子系統的接入融合,為礦井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提供了可視化支持。
持續完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實現隱患排查治理的閉環管理。利用安全風險防控信息系統進行信息管理,實現對安全風險記錄、跟蹤、統計、分析、上報等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進一步夯實煤礦安全生產基礎,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提高煤炭穩定供應能力。
周波說,“雙重預防機制的建立,真正使風險挺在隱患前邊,隱患挺在事故前邊,真正做到以預控風險降隱患、杜絕事故,使礦井更加受益。”

工作現場